過去1萬年的社會不平等,刻印在Y染色體上

2021-02-15 科研圈

對人類而言,如果僅考慮兩性的生理差異,那麼男性天生就可以比女性擁有更多的後代。女性需要懷胎九月且通常在撫養後代多年後才會有下一個後代。相比之下,男性為每個後代的出生和撫養所投入的時間要少得多,因而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能夠同時生育多個後代。因此,從對後代的貢獻情況來看,相比於有權的女性,歷史上有權的男性通常更有機會對下一代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通過基因分析,我們發現這一影響的深遠程度超乎人們此前的想像。

撰文  David Reich

翻譯  張朵兒

審校  施懌 吳非

歷史上不同男性的後代數量差異巨大,而這種後代數量的差異會在基因組中留下印記。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不同男性的後代基因組印記的變化情況,而不僅僅是通過男女性後代數量的差異,來理解整個社會的不平等程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成吉思汗建立的帝國中,男性後代數量的不平等現象非常明顯。雖然統治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是他們的強勢崛起在歐亞大陸人群的基因組中留下了非常明顯的印記。

2003 年,一項由桑格研究院的 Chris Tyler-Smith 領銜的研究顯示,成吉思汗時期少數的強大男性對歐亞大陸東部人群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對 Y 染色體的研究顯示,當時的一位男性在廣闊的領土上能留下上千萬直系男性後代。有證據顯示,在成吉思汗曾經佔據的領地上,約 8% 的男性有著特徵性的 Y 染色體序列和突變非常少的相似序列。Tyler-Smith 和他的同事把這種情況稱為「Star Cluster」,以反映同一個祖先擁有眾多後代的情況,並根據 Y 染色體的突變積累速率估算出這一家系的祖先大致生活於距今 1300 到 700 年前。這涵蓋了成吉思汗生活的年代,暗示著這個成功的 Y 染色體可能就是來自成吉思汗本人。

Star Cluster 現象並不局限在亞洲。遺傳學家 Daniel Bradley 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個來自 1500 年前共同祖先的家系,現今有 200 萬~300 萬人有著相同的 Y 染色體類型。這在姓奧唐奈(O』Donnell)的人身上特別常見。奧唐奈曾是中世紀愛爾蘭最有勢力的皇室家族之一,他們是「尼爾的後裔」(Descendants of Niall)——「尼爾」是中世紀愛爾蘭早期的一位傳奇軍閥。如果尼爾的傳說是真的,那他就極有可能是這條 Y 染色體的祖先。

Star Cluster 理論的建立基於一定的想像。儘管有一定投機性,但確實能夠和歷史人物相聯繫。但更重要的是,Star Cluster 理論對社會結構深層次的變化給出了的獨特見解,是其他研究方式難以取得的。因此,即使沒有對整個基因組進行分析,在Y 染色體和線粒體 DNA 上的研究還是具有啟發性意義的。比如,歷史學家之間有一場經久不休的爭論:在人類文明傳承的歷史進程中,不平等待遇的程度有多深?Star Cluster 理論為研究極端不平等在過去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性提供了客觀的信息。

兩項分別由 Toomas Kivisild 和 Mark Stoneking 主導的研究工作,分別比較了在 Y 染色體序列和線粒體 DNA 序列上的 Star Cluster 分析數據,並且得到出乎預料的結果。基因突變會隨著時間不斷累積,並通過基因序列上鹼基對的差異來呈現。研究人員分別統計 Y 染色體和線粒體 DNA 上的突變數量,以反映個體在父系與母系中距離最近的共同祖先的時間。

在線粒體 DNA 數據中,所有的研究都發現: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群體中的夫婦在過去一萬年間擁有共同祖先的概率非常的低,而這一萬年恰好是原始社會向農業社會轉型的時期。如果這個時期的人口數量很大,那麼這將完全符合預期。但在 Y 染色體上,出現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模式。在東亞人、西非人、歐洲人和北非人中,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家系都在距今約 5000 年前擁有共同男性祖先。

這一時期也被考古學家 Andrew Sherratt 稱為歐亞大陸「次級產品革命」的時期,人們開始不僅僅局限於用家畜做肉食,還用它們來拉車和犁、生產乳製品和羊毛服裝等。這也恰是青銅器時代的開端。在這個時期,人們開始馴化馬匹,並發明了輪式車輛。作為青銅器的主要成分,銅和錫這些必須從數百甚至數千公裡外運回來的稀有金屬,也開始有了一定積累。這些都大大地促進了人口流動和財富積累。同時,Y 染色體的遺傳模式表明,這也是一個不平等的時代。新型經濟的發展使得權力集中在小部分人手裡,強大的男性對後代產生了比以往更加深刻的影響。正是這些人將自己的DNA遺傳給了大量的後代,他們的後代數量甚至比成吉思汗還要多。

結合考古學,我們開始了解這種不平等背後的含義。大約 5000 年前,顏那亞人(Yamnaya)開始在黑海和裏海以北地區崛起。他們是第一個利用馬匹和車輪開發草原資源的人群。遺傳數據顯示,顏那亞人和他們的後代都非常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西方的北歐農民和東方中亞地區的狩獵採集者。

重建的顏那亞人形象

考古學家 Marija Gimbutas 認為,顏那亞時期的社會嚴重階級化,並且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性別歧視。在他們留下的大量墳墓中,約 80% 的中央墓室裡是帶著暴力傷害痕跡的男性骨骼,他們周圍是駭人的金屬匕首和斧頭。除此之外,在陪葬墓中,也有約 80% 包含了男性骨骼,通常帶有大面積創傷的痕跡。Gimbutas 還認為,顏那亞進入歐洲,預示著兩性權力關係的轉變。這時又恰逢「舊歐洲」的衰落,在 Gimbutas 的社會模型中,「舊歐洲」是一個幾乎沒有暴力的社會,而女性就像無處不在的維納斯雕像一樣,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她認為,這一時期的「舊歐洲」正逐漸被男權社會所取代。不僅考古學給出了相關證據,這一轉變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希臘語、挪威語以及印度教神話(很可能是由講印歐語的顏那亞人傳播的)中也有所體現。

Gimbutas 的社會模型一直被人批判只是幻想。在沒有任何文字記錄的情況下,試圖重建逝去的人類文明是需要十分謹慎的。儘管如此,古代的 DNA 數據已經證明,顏那亞時期確實是一個男權精英社會。顏那亞人所攜帶的 Y 染色體幾乎都是有限的幾種類型,這表明有小部分男性在傳播基因方面非常成功。相反,在線粒體 DNA 中,顏那亞人具有更加豐富的基因序列。顏那亞人的後代或其近親還把他們的 Y 染色體擴散到了歐洲和印度。這種擴張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在青銅時代之前,歐洲和印度並沒有這種 Y 染色體類型,而如今,這些 Y 染色體已經在這兩個地方佔據了主導地位。

從以下事實可以清楚地看出,顏那亞人的擴張並不友好:如今在西歐和印度,來自草原的 Y 染色體比例遠大於其餘 Y 染色體比例的總和。這種優勢意味著具有政治權力或社會地位更高的顏那亞男性在與當地男性競爭時,更有競爭力。我所知道的最顯著的例子是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在青銅時期開始時期,也就是距今 4500 至 4000 年前,一支顏那亞分支突然出現。Daniel Bradley 的實驗室和我的實驗室各自獨立重建了這段時期一些個體的 DNA。我們發現,在第一批具有顏那亞血統的伊比利亞人中,顏那亞血統在整個基因組中的比例幾乎不超過 15% 。然而,有 90% 的顏那亞血統男性擁有伊比利亞人從來沒有過的 Y 染色體類型。很顯然,在顏那亞人的擴張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階級分層和權力失衡。

Star Cluster 分析依賴於 Y 染色體和線粒體 DNA 數據。從全基因組數據分析中我們可以獲得更多信息嗎?當使用全基因組數據估計過去一萬年中大多數農業群體的祖先群體規模時,在獲得的的人口增長結果中,並沒有發現類似於 Y 染色體分析中的青銅時代人口瓶頸。這與結合線粒體 DNA 和 Y 染色體的分析結果截然不同。相反, Y 染色體顯然不是在基因組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某些 Y 染色體相比於其他的,會更容易傳遞給後代。

原則上來說,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自然選擇。比如,某些 Y 染色體會給攜帶它們的人帶來生物學上的優勢,例如更強的生育能力。但是,這種遺傳模式在全世界多個地方同時表現出來、其時期還恰好與社會階級分層興起的時期相同的事實,對於自然選擇來說太難解釋了:多個有利突變在世界各地獨立發生並受到選擇的概率非常低。我認為一個更合理的解釋是:在這個時期,獨立的男性個體,開始積累資本,使得他們不僅可以接觸到大量女性,還可以將他們的社會聲望傳遞給後代,並確保他們的男性後代同樣可以獲得成功。這一過程使得這些男性攜帶的 Y 染色體隨著一代代的傳遞,出現頻率逐漸增加,並最終在整個群體的基因組中留下了遺傳痕跡,暗示著過去他們曾在社會上取得的數量優勢。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在這個時期,個別婦女也開始積累比以往更多的權力。然而,對於一個女性來說,即使她非常強大,在生物學意義上也不可能擁有大量的孩子。所以,社會不平等的遺傳效應更容易在男性身上發現。

作者簡介:David Reich是哈佛醫學院的遺傳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原文連結:

http://nautil.us/issue/58/self/social-inequality-leaves-a-genetic-mark 

相關焦點

  • X和Y染色體未來的預言
    人類現在的正常核型【46,XX(XY)】,當Y染色體消失時新人種的核型會是【45,X】嗎?以現在的解釋來說核型【45,X】是活不了的,再過1500年後由於環境和內在因素的變化我們不知道以後核型為【45,X]的個體能不能存活,它的消失和產生存在著一定的聯繫,根據上面的兩種觀點有兩種推理過程,如果X和Y染色體是同時產生的,Y染色體消失時X染色體還會活得下去嗎?
  • 人類染色體傳奇故事:可憐的Y染色體
    SOX3的基因突變成了SRY的基因後,又發生了一個染色體倒轉事件,使本是同根生的SOX3基因(在X染色體的底部)與SRY基因(在Y染色體的頂部),河漢相隔,老死不相往來。染色體倒轉是染色體內部區段發生重組的一種較常見方式,這種行為常常導致染色體上基因的位置發生重新排列。
  • 未來生不了男孩了?Y染色體未來恐不復存在
    另外,Y染色體會迅速退化,女性攜帶著兩個完全正常的X染色體,而男性則攜帶著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看起來皺縮乾癟的Y染色體,如果兩個染色體以同樣的速率退化,那麼在Y染色體完全消失之前,只有460萬年的壽命了——聽起來似乎時間很長,但要知道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存在35億年了。
  • 線粒體「夏娃」與Y染色體「亞當」之謎
    人的基因有數萬個,絕大部分位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上,但是有極少數(確切地說是37個)位於細胞質的線粒體中。
  • JNCI:Y染色體低表達易患癌!研究發現Y染色體極度低表達與男性癌症...
    人類這23對染色體裡,還就是最後一對性染色體最為特殊。其它的染色體都是大小差不多的哥倆好,而Y染色體卻只有X的三分之一左右,似乎還在不斷變小。甚至還有人預測Y染色體將在500萬年後消失。不過對於人類來說,Y染色體還不能消失。除了決定性別外,它可能還擔負著防癌的重任。
  • 有Y染色體的同學看過來!
    實際上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X染色體一般都只有一條在高速運轉,女性個體在胚胎發育期間會隨機選擇一條X染色體,揉成一團丟一旁,科(ke)學(yan)家(gou)頗有情趣地給這種高度螺旋、濃縮的特殊形態的X染色體取名「巴氏小體」。需要澄清的是,巴氏小體上的大多數基因處於失聯狀態,但是仍有少數基因找到了組織,被正常轉錄翻譯。
  • 男性Y染色體功能正在退化 男人將來會滅絕?(圖)
    Y染色體會由父親遺傳給兒子,而女性身上則不存在Y染色體。他說,人類最早的「原始版本」應該是女性,男性只是女性遺傳基因變異的產物而已。塞克斯教授解釋說:「從理論上來說,男性都是基因變異的女性。」地球將成「女兒國」塞克斯教授稱,和其他染色體不同的是,男性特有的Y染色體無法自行修復基因變異帶來的損傷,它正在隨著人類的進化而逐步退化,根據Y染色體逐步消亡的速度計算,大約125000年後,Y染色體將會徹底失去功能,這意味著男性到時也許將從地球上滅絕。
  • 性染色體上的基因
    特點有(1)致病基因只位於Y染色體上,無顯隱性之分,患者後代中男性全為患者,患者全為男性,女性全正常,正常的全為女性。例:     人類色盲基因位於X染色休上,某女子將該基因遺傳給她孫子的機率是A. 0         B. 1/4          C. 1/2           D. 1
  • Y染色體正在變短消失,沒了Y染色體是不是未來就沒有男人?
    但是,在歷史上,這種方法曾經引起了人們的困惑。1936年的奧運會上,身高1.8米的美國選手海倫·史蒂芬斯,以11秒5奪得女子100米短跑冠軍。而和她同臺競技的波蘭選手斯特拉·沃爾什屈居第二名,不服輸的沃爾什表達了對史蒂芬斯的性別的質疑。於是,她向國際田聯提出了要求驗證史蒂芬斯性別的要求。
  • 現今社會男女不平等依然存在
    在舊社會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男女不平等的事情,例如:女性要裹小腳、需要三從四德、婚姻不能自由......很多事情都是我們不能理解的也是現在社會我們所看不到的,比如:裹小腳在現在是很少見的了,這也充分證明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思想在不斷更新。
  • 復旦:愛新覺羅皇族的Y染色體
    SNP即某個位點上的鹼基A、G、C、T種類之間的改變,在多數情況下極少發生重複突變(同一位點處在不同的支系上發生相同的突變)或回復突變(如A變成G,若干代後G又變回A),因此Y染色體上具有同一突變的男性通常具有一個共同祖先。
  • 社會不平等:全球性比較視角
    為Clarity Press、《全球學與電子全球》雜誌編委,《歐洲社會理論、種族劃分與第三文本》以及《社會事務》雜誌副主編,編輯出版多部關於新興社會、全球化新趨勢的著作。  核心觀點:對達沃斯精英和跨國公司來說,全球化意味著自由;對新興經濟體和高技能勞工,其意味著機遇;對最不發達國家則意味著風險和邊緣化;對低技能的階層意味著外包或被社會排斥。
  • Y染色體上SRY基因發現者的故事:錯誤不能堅持,而是積極地面對......
    到1975年,Wachtel等提出Y染色體上有一個 組織相容性抗原的基因H-Y和男性決定有關。這個假說流行近10年,到1984年被McLaren等證明是錯的。8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佩基(David Page)領導的實驗室用現代分子遺傳學方法尋找確定男性的基因。1986年他們發現Y染色體上一特定小段含有決定男性的基因。1987年他們認為這段裡面一個特定的基因ZFY是決定男性的基因。
  • 愛新覺羅皇族的Y染色體
    這是我寫的《愛新覺羅皇族的Y染色體》。分了中英文兩個版本,因為學界有不能一稿多投的規矩,我們決定英文仍去投正式的同行評審刊物,而中文的就直接發blog了。英文版目前仍在投雜誌,但已經把草稿上載到文獻資料庫arXiv上,今天公開出來了。
  • Nature:揭示多能性幹細胞不依賴於TRF2的染色體末端保護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2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F2-independent chromosome end protection during pluripotency」。敲除TRF2的胚胎成纖維細胞中的染色體融合,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960-y。
  • Y染色體正在消失?男性染色體是XY,女性是XX,那有YY的人嗎
    我們都知道,染色體決定人的性別。生物課上,我們都了解過和學習過關於人類染色體的一些知識,相信大家都知道,男性的染色體是XY,女性是XX。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有沒有YY的人呢?如果有,他會是什麼樣的?關於染色體,還有說法稱,Y染色體正在慢慢消失,這是怎麼一回事?如果它消失了,未來男性真的也會消失嗎?
  • 【深度文章】平權之路:美國社會性別平等的過去與未來
    如果說第一波女性主義運動解決了男女在法律上的不平等,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則更加關注社會和文化上的不平等。20世紀60年代,隨著戰後美國經濟的繁榮,婦女不再滿足於僅僅扮演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要求在更加廣泛的層面與男性享有平等的權利。
  • 西方社會經濟不平等發展與「民主失靈」
    西方社會經濟不平等的發展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以美國為例,2010年,最富的5%的家庭收入比收入最低的50%的家庭收入的總和還要多。  作者: 郇雷  當今世界,由貧富差距擴大所導致的經濟不平等現象越來越成為各國社會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在西方經典民主理論看來,社會階層間不平等的貧富差距問題只有在民主政治體制下才能夠得到解決。也就是說,民主政治與經濟平等在本質上是相互契合的。這種論斷盛極一時,幾乎成為民主理論研究者不假思索便予以接受的共識。
  • 男性的染色體是XY,女性是XX,那染色體是YY的人會是什麼樣子?
    圖註:網傳一個小夥子和泰國RY結婚好吧,確實有可能結婚,但是不可能得到一個YY的後代。我們前面提到的是絕大多數性染色體缺失和多出的例子,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至少擁有一條X染色體。其實,性染色體多出和缺失的案例還有一些其它情況,但結果也是一樣的,無論怎麼樣,只要這個人長大到被檢測出染色體疾病,那麼X染色體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很簡單,X染色體是「正常的」染色體(和正常染色體一樣長),而Y染色體是一個不停退化的染色體(非常短)。
  • 男人將在500萬年後消失?
    澳大利亞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坎培拉大學教授珍妮·格拉夫斯認為,男性的生存時限可不算樂觀,他們正一步一步走向滅絕。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格拉夫斯相信,由於男性體內Y染色體逐漸退化,女性會毫無懸念地在「性別之戰」中獲勝。  眾所周知,性染色體決定生物個體性別,女性擁有一對大小、形態相似的X染色體,男性則是X、Y染色體各有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