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江蘇省地級市,簡稱「錫」,古稱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2013年底,赴無錫一行。
12月21日上午10點51分,由濟南西乘G211次列車至無錫東,3個多小時就到了,對於第一次乘坐高鐵的筆者而言,難免有點小興奮。
然後坐車到無錫東南大學分校,宿漢庭無錫太湖國際科技園店,房間很大,價格也不貴,又興奮了一下。
12月22日有事,未出行。
12月23日上午9點多鐘出發,坐車至黿頭渚。
來無錫必遊太湖,遊太湖必遊黿頭渚,黿頭渚是橫臥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5A景區,門票105元。
冬日的黿頭渚比較蕭索,幾乎沒有遊人,一路慢慢走、慢看、慢慢拍,過太湖別墅、過太湖絕佳處、過徐霞客塑像,到飛雲閣——欣賞太湖美景的絕佳位置之一,黿渚春濤指的就是這裡。
繼續行進,到燈塔、到石碑、到碼頭,然後乘船至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俗稱烏龜山,是黿頭渚景區內一組湖中小島,總面積12公頃。
島上有正在捕魚的漁民,有古香古色的月老祠,有海誓山盟的同心鎖,只是沒有多少遊人,許是天冷的原因。
13點40分離開黿頭渚,乘1路公交至縣前西街,轉了轉崇安寺步行街,也算體驗了一下無錫的生活。
12月24日上午10點30分左右出門,乘118路公交至朝陽廣場下車,向南見一仿古城樓,名撫薰樓,對面就是南禪寺。
南禪寺始建於梁武帝太清年間,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4A景區。
無錫的南禪寺也算是千年古剎了,寺廟免費開放,面積不是很大,香火卻是很旺,寺內主要建築是妙光塔和大雄寶殿。
寺外是比較出名的南禪寺步行街,小吃比較多,價格也相對比價貴。
沿著南長街及古運河繼續南行,去往清名橋,也就是網上評價最無錫的地方。
運河上小橋很多,寶塔橋、陽春橋等,駐足橋頭,一派江南的水鄉風情。
南行半小時左右,見一牌坊,上書「運河古邑」四字,真正步入清名橋景區,運河兩岸的建築更為低矮、更具古韻,歷史遺蹟也多了起來。
許多建築雖已改為商用,建築的大體風貌還算得以保存。
天氣原因,街道上略顯蕭條,幾乎沒有遊人,夏日的夜間,燈火輝映下的古運河,應該更為迷人吧。
清名橋位於景區的南首,是座單孔石拱橋,橋面由花崗巖堆砌而成,橋頭的石獅已經被歲月磨去了原本的面貌。
明清時的古窯、古宅、古街、古橋、古寺、古塔、古廟、古巷、古碼頭匯聚而成這條運河邊的古街道。
離開清名橋,乘公交358路到解放東路的東林書院舊址,對面就是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
東林書院始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時為程門四大弟子之一楊時講學之處,後荒廢,直至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修,在此聚眾講學且針砭朝政而名嘈一時,於歷史洪流中幾經沉浮,2002年又進行了全面修復。
書院之內古樸清幽,既有江南園林之秀,也有書香門第之雅,現有石牌坊、泮池、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道南祠等建築。
後花園中有正心亭一座,頗具古韻。
然而筆者愚見,明朝之亡,實為亡於黨爭,東林黨最初的政治綱領許是積極向上的,但隨著鬥爭的白熱化,為民請命的初衷也就逐步轉變為了朝堂之上的相互傾軋,與政敵之間無時無刻的勾心鬥角、彼此抨擊。
可想而知,滿朝大臣,考慮的不是如何治理國家、如何體恤百姓、如何抗擊外辱,為了一己之私在窩裡鬥來鬥去,國家如何不亡?更何況到了晚明,隨著東林隊伍的擴大,魚龍混雜之下,經濟上貪汙腐化、偷稅漏稅、倒賣物資、截留稅款者有之,軍事上誇誇其談、私通外敵者有之,其心可還正否?也就難怪崇禎爺自縊前感慨「然皆諸臣之誤朕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