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大門壞了,鎖不上,還經常打不開,說不定哪天,進個「賊」,事兒就鬧大了……這是換門兒好呢還是「修修補補又三年」呢?真是鬧心啊。
這時候,人們第一反應常常是——換個門兒啊,大不了花點錢,一勞永逸,永絕後患,還修啥啊!
這事兒要是攤到心外科醫生身上,就糾結了!(別鬧,堂堂心外科醫生,換個門兒有啥糾結的啊!唉!為啥是心外科醫生啊?)
因為心外科醫生要考慮到「換門」以後的20年、30年……後的日子怎麼過。(汗!……心外科醫師這麼糾結啊,以後堅決不嫁心外科醫生,壞笑……唉!我說小編,你幹嘛老「黑」心外科醫生啊?)
心外科醫師其實是這樣想的:要是換個鐵門,任憑雨打風吹、電閃雷鳴,包你100年不壞,不過你得經常上點兒「油」,定期還得請「專業人員」「檢修保養」,否則很快就會變成「廢銅爛鐵」;
這門兒要是能修,自然是好的,原裝門框,原裝門,花錢少,不用維護不費心,就是這壞門始終是壞門,用的時間久了,還是有可能會再壞……
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這裡所說的「門」是指心臟裡的四道門——二尖瓣、主動脈瓣、三尖瓣、肺動脈瓣;這裡的「鎖不上」是指心臟瓣膜關閉不全,「打不開」是指心臟瓣膜狹窄(主要發生在二尖瓣、主動脈瓣),「賊」是指心臟瓣膜病相關併發症,如:房顫、腦梗塞、心肌重構、肺血管重塑等;上「油」指長期口服華法林抗凝,「專業人員」指醫生,「維修保養」指定期複查心臟彩超、PT等。
上述的「換鐵門」是指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後需要長期服用「華法林」抗凝,定期複查,生活質量下降,但機械瓣膜可終生使用,不需二次手術。「修門」是指瓣膜成形術,術後不需長期抗凝,生活質量高,但可能出現瓣膜再次狹窄或關閉不全。(賣關子賣了這麼久,終於到正題了!)
恩澤醫院心胸外科前不久遇到這樣一個患者:符菊蓮(化名),65歲,2月前感冒後開始出現胸悶、氣促,體力活動後加重,當時未予重視,症狀逐漸加重,後來就連洗碗、掃地都感到心慌、胸悶,還感覺自己「心跳的聲音」特別大,就連在身邊睡覺的老公都能聽得見,到恩澤醫院一查,原來是「二尖瓣後瓣腱索斷裂伴重度關閉不全」,二尖瓣反流非常明顯,需要手術治療。
常規的手術方式是「二尖瓣置換術」,其優點:手術安全性高,幾乎不會遺留二尖瓣關閉不全;缺點:但手術費用相對較高,術後需終生口服華法林抗凝,並可能出現抗凝併發症,對飲食、運動、生育、其他手術均有較高要求,生活質量下降。(瓣膜置換好怕怕,還要終生服藥555……為什麼要生這個病,哭……)
另一種手術方式是「二尖瓣成形術」,即修復損傷的二尖瓣,不破壞瓣膜下結構,心臟的完整性得到最大保留,極少發生術後心臟破裂等嚴重併發症,且術後只需要短期抗凝,不需要終身服藥及血化驗,亦可避免口服抗凝劑帶來的諸多併發症,生活質量大大提高,但少數病人術後可能遺留或復發不同程度的關閉不全,可能需要二次手術。
對患者來說,二尖瓣成形相比二尖瓣置換有諸多優勢,而對醫生來講首先得有過硬的手術技術,其次還得有處理術後併發症的強大心理。
由於國內醫療環境特殊,患者往往不能接受二次手術,或常因此引發醫療糾紛,因此中國醫生較多傾向於「二尖瓣置換術」。而在歐美國家,心臟瓣膜成形術比例較高。
為了患者術後有更高的生活質量,根據患者病情、意願、經濟、家庭等多方面因素考慮,在由陳保富、馬德華主任醫師帶領的心胸外科團隊討論後決定,給該患者行「二尖瓣成形術」,也就是前面所講的「修門」。該手術相對「二尖瓣置換術」,醫生需要承受更大的風險和壓力。
恩澤心胸外科,心臟大血管年手術量200餘例次,涉及各類心臟瓣膜置換、冠脈搭橋、大血管置換、先心病矯治、心臟腫瘤切除、心臟刀刺傷等10餘個病種,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該患者術後恢復良好,術後第8天便康復出院,複查二尖瓣未見明顯關閉不全。(哎喲,這個聽起來不錯的樣子……)
心外科醫生在給心臟瓣膜病患者作出治療方案時,考慮到的問題會比較多,如患者尚未生育,為減少生育風險,病情允許時儘量選擇瓣膜成形;如患者高齡、依從性差,可選擇生物瓣置換,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其他還需要考慮到身體狀況、經濟條件、文化程度、工作性質、民族風俗、家庭關係等諸多因素,並和患方充分溝通,選擇能讓患者獲益最大的治療方案,才是醫生最想得到的。(看來要當好一個心外科醫生,需要的不僅是會看病而已啊!)
關注公眾號:預約、掛號、門診化驗單查詢、專家門診排班、胸心外科疾病科普一站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