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雨天,最煩人的大概就是衣服晾不幹,就算勉強晾乾後,衣服也總有股臭味,久久不能散去。
那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東西讓衣服發臭?除了難聞,陰乾的衣服還有沒有其他危害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大家最關心的關於衣服洗護的 6 個問題。
洗衣劑、柔順劑的化學成分
對人體有害嗎?
洗衣劑、柔順劑的主要成分都是表面活性劑。
高濃度的表面活性劑會引起皮膚刺激反應,如瘙癢、發紅等[1]。
但這些「洗衣用劑」經歷了多次稀釋和清水的衝刷,殘留下來的濃度和劑量非常低,已經不會引起皮膚不適了。
極少數對洗衣劑、柔順劑中的著色劑、香精等成分過敏的人,則需要儘量避開這些成分的洗衣用劑,因為如果真的對這些成分過敏的話,是不分劑量和濃度高低的。
溫馨提醒:擔心過敏,又想讓衣服更柔軟還可以試試烘乾,因為相比掛曬晾乾,循環的熱風可以讓衣服更蓬鬆柔軟,避免板結、發硬。
內褲、襪子和普通衣物一起洗
會傳染細菌嗎?
怕就怕只是簡單的把衣服揉到一起,隨便衝一下就完事兒的。
只要認真地完成了添加洗衣劑、消毒液;洗衣機的攪拌、反覆衝洗;後期的晾曬或烘乾這些工序,就算三者一起洗,發生細菌相互傳染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你還有更高追求,不妨這樣洗:
當然,患有足癬、甲癬等皮膚疾病的特殊人群,襪子、內褲最好還是分開洗。
衣服長時間晾在室外
有什麼危害?
一些顏色比較鮮豔的衣服如果經常在日光下晾曬,容易褪色。
一些化纖、綢、毛皮和尼龍等衣物在日光下暴曬太久,會加速布料的老化[2]。
此外,轉眼又到了全國各大城市霧霾肆虐的季節,窗戶打開一天,桌子上就有一層灰。
可想而知,如果把溼漉漉的衣服拿到陽臺曬一天,別說不衛生了,估計它都成了「吸塵器」,正常人穿著都不舒服,皮膚敏感的人就更容易發生皮膚過敏了。
衣服放室內「陰乾」行不行?
空調吹、吹風機吹,總之為了能在陰雨天弄乾衣服,十八般武藝都得試試。
但衣物在室內「陰乾」,水分蒸發慢不說,也失去了陽光中紫外線的殺菌機會,尤其潮溼的南方,陰乾的衣物更容易滋生黴菌(簡單理解就是「發黴的真菌」)。
陰乾的衣服,常常會有一股臭味,那就是黴菌滋生導致的。
黴菌可能引起皮膚感染,本身也是一種過敏原,會引起敏感人群出現過敏性鼻炎、哮喘等問題[3]。
那洗完的衣服到底怎麼幹?
面對以上的「幹」尬,別讓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乾衣機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烘乾後直接拿出來穿即可,不需要經過後期的晾曬。
乾衣機滾筒內會達到一定的高溫並保持一段時間,即可達到除菌的效果。
寶寶的衣服怎麼洗?
健康人的皮膚表面一般為弱酸性(酸性環境不利於病菌生長)。
出生 3 個月以內的嬰兒或者有溼疹、魚鱗病等皮膚病的寶寶的皮膚表面為中性環境,更容易出現皮膚感染的問題[4]。
摸爬滾打是寶寶的天性,這也使得寶寶的衣物換洗頻率高,家裡的陽臺常常是寶寶衣服的「半壁江山」。
要是不巧碰上霧霾天、陰雨天,寶寶的衣服既不能晾在室外「吸霾」,也不能隨隨便便掛在室內陰乾。
寶爸寶媽們與其「幹」著急,不如買一臺乾衣機更加簡單高效。
博世乾衣機,一鍵開啟「嬰幼烘」模式,貼心呵護寶寶嬌嫩肌膚。
特別適用於嬰幼兒棉質衣物,烘乾同時衣物柔軟舒適,貼心呵護寶寶的嬌嫩肌膚和健康,寶寶穿了更舒服。
多種烘乾模式,「幹」得漂亮。
羽絨服晾曬結團?羊毛衫變形?衝鋒衣脫膠?毛巾變硬?
博世乾衣機針對不同面料特性,設有不同的烘乾程序,精確控制溫度、時間,專業烘乾。
←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輕鬆解決衝鋒衣、羽絨衣、羊毛衫、毛巾等特殊面料護理難題,讓衣物「幹」得更漂亮!
-廣告-
參考文獻:
[1] Becker LC Bergfeld WF Belsito DV 等 Amended safety assessment ofdodecylbenzenesulfonate decylbenzenesulfonate and tridecylbenzenesulfonatesalts as used in cosme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toxicology,2010,29(6 Suppl): 288S-305.
[2] Lachapelle JM Industrial airborne irritant or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Contact Dermatitis,1986,14(3): 137-145.
[3] Borchers AT Chang C Eric Gershwin M Mold and human healtha reality checkClinicalreviews in allergy and immunology,2017,52(3): 305-322.
[4] Roll A Cozzio A Fischer B 等 Microbialcolonization and atopic dermatitis Current opinion in allergy and clinicimmunology,2004,4(5): 37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