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不聊名家,不談作品,來點書法理論上的乾貨。
從最早的商周甲骨文到現在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書法伴隨著歷史,也經歷了3000多年的摸索和完善。大家想過沒有,面對如此厚重的書法史,各代的名家又是怎麼看待書法的呢?如果我們能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是不是對我們的書法學習有幫助呢?
在網上教我們學書法的黃簡老師,曾負責編寫過一本《歷代書法論文選》,裡面就匯集了上到王羲之,下至康有為等六十九位歷代名家,95篇經典論作,恰好整整888頁,可以說是把古人關於書法的主要論作打了個包,說盡了3000年的書法史。
這95篇經典論作都說了些啥?限於篇幅,我摘出其中的4篇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幫您學書法。
1、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我自己照的圖片,可能大家看不清楚,我還是簡單介紹其中的一些細節吧。
在《創臨章》中,王羲之說了這麼一段話:「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手腳,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王羲之說的是啥?簡單地說,他就是在教我們臨帖啊。這「五步臨帖法」,具體講的是什麼,之前已經和大家分享過,在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再者說,大家也應該都能看懂。
2、 歐陽詢《三十六法》。
書法結體有什麼訣竅?歐陽詢總結過經典的《三十六法》。
以前的時候,我還專門弄了一本《歐陽詢結體三十六法》,殊不知,這本書的內容只是《歷代書法論文選》中的一個章節。
3、 張懷瓘的《玉堂禁經》。
不熟悉的朋友,光聽《玉堂禁經》這個名字,你很難想像這篇文章說了些啥。
簡單介紹一下,張懷瓘在文中有這麼一句話:「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玉堂禁經》裡面說了啥?所有內容都是圍繞書法的這三個要素展開討論的。
平日裡,我們光說用筆要有方法。筆法從哪裡能學到?還請你先了解張旭總結的「九用」再說。可以這麼說,這是書法史上王羲之帖學系統中最完整的也是最全面的用筆方法總結。看過黃簡老師書法分享的朋友,自然知道我在說的啥。
4、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說實話,康有為的這篇《廣藝舟雙楫》雖然收錄在這本書中,但我一直沒仔細看過。第一,我沒怎麼接觸碑學,再者,我不怎麼喜歡康有為的書法。當然了,這只是我的個人喜好,不代表康有為寫的不好。
之所以把康有為的這篇《廣藝舟雙楫》放在第4的位置上,主要是想告訴大家,這本《歷代書法論文選》,實在是太全面了。這麼說吧,只要你聽過的那些朗朗上口的書法經典名句,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
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很長時間了。如果您也喜歡書法,建議您好好地品讀琢磨一下。
沐石推薦,我自己有的,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