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吸血鬼,它在你們心中的形象是怎樣的?
它身披與夜色融為一體的黑鬥篷,晝伏夜出,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那俊美無儔的外表,大概就是「永生」的歲月。
而改編自美國作家安妮·賴斯同名小說的《夜訪吸血鬼》,就為我們塑造了史上最英俊優雅的吸血鬼,同時,也為此後吸血鬼題材的影視提供了參考,奠定了基礎形象。
看過電影的觀眾,大概都會被湯姆·克魯斯和布拉德·皮特的吸血鬼裝扮所驚豔,在古典華麗的服飾下,他們重現了貴族階層的優雅格調。
然而這裡就在潛藏了一種諷刺:外表越是光鮮亮麗的人,人性或許就會越莫測可怕,甚至——他們不是人。
電影用這種「高貴的強權者」姿態,去演繹草菅人命、鮮血淋漓的劊子手形象——既呈現出吸血鬼這「另類」生物殘害人類的具象,又表達出權力者能肆意剝奪下層人性命的寓意。
同時,在奢侈生活的反襯下,我們能更清晰地品味出路易、萊斯塔和克勞迪婭那空乏的生活——吸血鬼看似主宰人類,但他們只能享受無意義的浮華,他們無法和人類深入交流,無法建立親密情誼和保持關係。
這些無法訴之於口的難題,他們看似毫不在意,卻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和生活。「永生」太長,他們缺失的欲求,只能轉移到其他方面來彌補,從而放縱了他們的罪惡或欲望。
那麼在了解吸血鬼的同時,我們還需要知道下面3點,它們能幫助我們深刻了解《夜訪吸血鬼》的主題思想。
一、背景向:「吸血鬼」誕生在瘟疫之下,而瘟疫源於人類
關於吸血鬼的傳說,可追溯至數千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希伯來文明和古羅馬文明,它們在當時是魔鬼的化身。
而給吸血鬼編造出具體形象的,是起源於東歐的民間傳說:人死後「復活」,從墳墓爬出來吸血的屍體。
尤其14世紀的歐洲處於黑死病肆虐時期,人們在極度惶恐的生存環境裡,一邊認為上帝拋棄了他們,一邊又對死於黑死病的人竟能「復活」而恐懼。而且當人們對黑死病帶來的災難無法解釋時,就需要找一個「替罪羔羊」,讓自己有個實質的東西可以寄放不安的情緒,於是就產生了關於「尼塔特」的傳說——他們是德國地區的吸血鬼,也是黑死病的傳播者。
但實際上,那是因為當時的醫療醫學不發達,有些病人只是休克或沒真正死亡卻被強行下葬,後來病人甦醒爬出來了,便被大家認為是「復活」,迷信為「不死之身」。
時至18世紀,那堪稱是「吸血鬼」的黃金時期,因為1710年瘟疫再度爆發,當局為了消除人民的恐慌,便製造了很多駭人聽聞的事件,甚至很多人本就認定瘟疫是吸血鬼所為,致使很多地區的人民對吸血鬼的存在深信不疑,從而持續了數百年的迷信。
而在《夜訪吸血鬼》中出現的黑死病,雖然不是以14世紀的瘟疫為背景,但開篇時就介紹了主角「路易」,他在1791年已是紐奧良南部大農莊的主人,很多黑奴在他的種植園工作,而且莊園附近有港口,這個設定就結合了歷史——16-19世紀有瘟疫發生,而且大批黑奴被販賣到美洲,多半被運輸進美國境內。
當時很多黑奴死於運輸途中的瘟疫,病死者的屍體除了直接沉海,就是抵達港口後草草土葬(回應了前面提到的,有些還沒死絕的人被下葬後,就從墓地裡「復活」了)。這就解釋了黑死病為何會爆發在路易所處的地方,並順理成章地鋪墊了他與克勞迪婭後來在黑死病區的相遇。
傳說賦予「吸血鬼」獨特的戲劇性:它誕生於人類釀造的瘟疫之中,為了生存,它又以人類的鮮血為糧食。
它從一個虛構的傳說,逐漸變成一種迷信文化,再演變為如今令人著迷的角色形象。
近百年來,經過不同時代的文學、電影和流行文化的創作,不同版本的「吸血鬼」逐漸統一,形成如今「依靠吸血為生,只在夜間行動,有超自然能力和俊美容貌,充滿貴族魅力」的吸血鬼形象。
二、角色向:3個有「自我毀滅傾向」的吸血鬼
電影中的吸血鬼有兩重含義:一是暗喻奴隸主對黑奴的壓迫剝削,這含義只是一筆帶過;二是直指吸血鬼這「異類」物種的存在,深刻探討「異類」面對的困境——就算享盡榮華和長生不老,但吸血鬼也不能自由和幸福。
吸血鬼萊斯塔轉化了路易,自此以後,他們的「相愛相殺」就從未停止過,直到克勞迪婭的出現,她的瘋狂報復,狠狠地打破了三人和諧相處的假象,並暴露出他們各自都有自毀傾向——時而克制,時而放肆。
01、萊斯塔
恣意縱慾到癲狂程度的萊斯塔,將「轉化人為吸血鬼」當玩樂,這樣的他怎會有「自毀」傾向?可事實上,他一直在作死的路上狂奔。
萊斯塔的自我毀滅行為,主要體現在轉化路易和克勞迪婭為吸血鬼這兩件事上。我這個結論是有依據的,因為這兩個「同伴」從思想到行為,顯然與萊斯塔不是一路人——
這就註定了他們是萊斯塔「不可控」的變數。
路易善良又懦弱,猶豫又堅持,他殘存的人性和善念與萊斯塔是相悖的。而克勞迪婭則太嬌縱和隨心所欲,而且隨著時間的洗禮,克勞迪婭尤其痛恨自己「不變」的外貌,她把這罪過歸咎到萊斯塔身上,這就成為她對萊斯塔痛下殺手的導火索。
路易對他不認同,克勞迪婭對他不服從,難道萊斯塔沒察覺到分毫嗎?身為一個資深吸血鬼,萊斯塔顯然是最老辣的那個,但他卻故意忽略或縱容著,瘋狂在危險邊緣試探。
萊斯塔轉化他們時,大概只是基於消遣或找個伴,想在「永生」的無趣中找些樂趣,卻不曾想,他拯救的兩個將死之人,最後卻聯手「殺害」了他。
02、路易
從心理學上分析路易,他的性格有「浪漫」的一面:哪怕家財萬貫,他的注意力依然往生活中不如意那部分墜落,感情憂鬱又有很大的起伏,有時,甚至會表現出自我毀滅的傾向。
在妻兒亡故後,他便一直處於這種狀態——容易落淚、多愁善感、優柔寡斷,慈悲又消極。
他把自己活成一個悲劇裡的主角,肆意暴露愁苦的情感,言行充滿戲劇性,例如與人打牌時故意挑釁對方,想讓對方殺了自己;甚至在失控殺了女僕後,他親自點火焚燒房子。
這種浪漫性格的人是物質生活無法滿足的,所以路易渴望到「另一個世界」,他認為只有死亡可以滿足自己這希望,但當他真的瀕死之際,卻又鬆口求萊斯塔救自己,糊裡糊塗地成了吸血鬼。
但成為吸血鬼的他不願吸食人血,可為了生存,他只好選擇小動物的血——在能控制範圍內減少傷害。
但越壓抑,反彈就越大,所以他很快就失控了,同樣走上吸食人血的道路。
03、克勞迪婭
雖然克勞迪婭成為吸血鬼時只是個小女孩,但她同樣有自毀傾向,而她的自毀情緒源於「得不到」——她不僅無法擁有親情和愛情,更失去成為女人的權利。
成為吸血鬼後,她的外貌數十年如一日:孩童的面貌和軀體,卻禁錮著一個成熟女人的靈魂。
吸血鬼的特性,剝奪了她選擇伴侶和擁有愛情的權利,在沒選擇的情況下,她逐漸在依賴路易的情感裡添加了「曖昧」,把對愛情的渴望投射到路易身上。
但身份、生理和情感等很多因素都束縛了他們,所以兩人除了曖昧,更多的其實是相依為命的情感。
可是當路易遇到另一個吸血鬼阿蒙時,她明白路易可能要離開自己了。那一刻,她的自毀傾向升級了——她除了渴望擁有女人的軀體,還渴望擁有母親,既然前者無法得到,那麼後者就必須讓路易為她實現。
她給自己找了一個「母親」,懇求路易轉化對方為吸血鬼,然後代替路易陪伴自己。
她當然不是真的願意放路易離開,所以在達成心願的同時,她也想試探路易對自己的心意,哪怕已知結果不是自己所想,她還是忍不住自虐一把。
三、服化道:符合吸血鬼身份的搭配,合理運用優雅、奢侈和恐怖等元素
《夜訪吸血鬼》獲得第21屆土星獎的最佳恐怖電影、最佳服裝和最佳化妝等獎項,可見作為恐怖電影,它的服化道是非常出色的。
電影的畫面感如暗黑風的濃彩油畫,營造了古典浪漫、奢侈華麗的氛圍;而恐怖元素的運用則充滿戲劇性:如大量血漿和吸血鬼尖銳的犬齒,尤其吸血鬼臉上蒼白的膚色和暴露的青筋,明明這樣的容貌詭異可怕,但人類對此就是視而不見。
在燈光方面,畫面就表現出刻意的昏暗,一是吸血鬼怕光,二是利於營造恐怖幽暗的氣氛;如路易在老家再見萊斯塔時,模樣如乾屍的萊斯塔就一直躲在陰影裡,可怕的面容在黑暗中若隱若現。
另外,電影有兩處令我為之一振的場景調度,同時也是演員的加分演繹:
一處是路易剛成為吸血鬼不久,萊斯塔找來2個妓女縱酒作樂,想引誘路易殺人吸血,但路易全程躲得遠遠的,肢體語言充滿抗拒,於是被激怒的萊斯塔怒而掀桌(此時突然驚現恐怖的小高潮),因為被掀翻的不是桌面,而是棺材蓋——空蕩蕩的棺材赫然呈現。
掀蓋前,鏡頭一直只拍棺材的側面,又有桌布、紅酒和美食等作為掩飾,讓觀眾放鬆警惕,沉浸在窮奢極侈的畫面中。直到萊斯塔突然掀蓋,鏡頭俯拍,棺材自帶的恐怖色彩,以及妓女驚惶的表情和求饒,瞬間就把視聽感受顛覆到驚悚氛圍裡。
另一處是克勞迪婭殘忍地「謀殺」了萊斯塔:她騙萊斯塔喝下對吸血鬼不利的「死人血」,當他渾身乏力之際,我以為該是路易出場接手的時候,克勞迪婭卻拿著短刃,快狠準地在萊斯塔的脖子上抹了一刀,鮮血頓時噴灑一地;而當路易姍姍來遲時,我又以為善良的他會選擇拯救萊斯塔,不料他卻選擇幫克勞迪婭「毀屍滅跡」。
這一段,驚悚而直接地刻畫出天使外表的克勞迪婭,其實有惡毒狡猾的一面,同時也表露出路易對她的縱容和親密,以及他內心也想擺脫萊斯塔的渴望。
小結、人類不懂「永生」的意義
電影除了出色地營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圍,更精彩地塑造了萊斯塔、路易和克勞迪婭三個吸血鬼的情感糾葛——時而隱晦,時而瘋狂。
或許吸血鬼的身份讓他們不必像人類那般受道德束縛,但這樣放縱必定違背現實,從而令他們無法被社會接納,「永生」也只有寂寞相伴。
所以《夜訪吸血鬼》著重探討一個正常人變成吸血鬼後,尋找歸屬感和社會認同的心路歷程:路易不快樂——殘存的人性和吸血鬼嗜血的本性,一直在他內心交戰;他是人類時,活成行屍走肉,成為吸血鬼後,與同類也格格不入,於是「永生」成了他的詛咒。
為了深挖路易的情感層次,電影採用了倒敘回憶的方式:讓路易對陌生人講述自己奇幻的一生,不惜暴露他內心的寂寞、脆弱、哀傷甚至恐懼——只可惜人類並不能理解他的痛苦和空虛,反饋給他的只有對「永生」的渴望和貪婪。
然而,就算一次次地失望,路易依然堅持在漫長的歲月裡尋找社會認同感,更準確的說,是尋找自己「活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