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正在開一輛電車,突然發現前面不遠處的軌道上有5個人,另一個軌道上也有一個人。此時你已經來不及停車了,你只能往這兩條路都有人的一條開過去,你會怎麼選擇?
另一個問題,你正站在一個天橋上,過山車上有五個人,突然剎車失靈,你如果把身邊的那個陌生胖子推下去就可以讓過山車停留下來,那五個人就可以活。但不幸的是,這個胖子就沒了。這時候,你會怎麼選擇?
第一個是著名的「電車難題」,第二個是著名的「天橋難題」。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電車難題屬於親身難題,設計較少的個人困境,人們在做決定之前會壓制情緒;而天橋難題屬於非親身難題,涉及較多的個人困境。
但在試驗中,被試給出的答案和自己的行為完全不不一樣。事後,人們的回答竟然是「思考時沒走腦子」。
人們為無意識行為虛構解釋理由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阻礙認知方式發生改變。
而這,就是本能衝動與意志力:深思熟慮後的戰敗。
即使你心中已經有最價值化的答案了,但你的行為,卻和你想的不一致。沒有使得價值達到最大化。
就像減肥一樣,看到一個誘人的高脂肪食品,明明知道自己需要控制,但仍舊沒禁住,吃掉了。心想著從明天開始。
但是,「明天,你將面臨與今天相同的掙扎」。
2
以上的問題,是由於人的認知障礙造成的。
認知障礙分為兩種:
第一類,心智程序缺陷。(科學性思維規則的缺失)
第二類,汙化心智程序。(概率思維規則的缺失)
在解釋什麼是心智程序缺陷之前,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心智模型。
認知科學家將人的心智分為三重模型,即自主心智、算法心智以及反省心智。(三重心智模型,推薦閱讀:缺少這個底層邏輯,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由於人類長期的生物進化,人的大腦已經習慣於傾向那些簡單的東西,而不願意考慮那些複雜化的問題(那時候缺少食物,大腦思考需要消耗人體大量的能量)。也就是人的大腦中存在一個認知吝嗇鬼。它主要表現為默認自主心智、焦點偏差以及壓制失敗。
具體是什麼呢?認知吝嗇鬼,是指大腦在使用認知資源時極為吝嗇,喜歡走捷徑。如簡單歸因,鮮活性效應,屬性替換。
舉個例子,相較於飛機墜毀和車禍,你更擔心哪個呢?
或者換句話說,你聽到哪個的時候更害怕呢?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的答案是飛機墜毀。當然,在這之前,我的答案也是如此。
為什麼呢?因為飛機墜毀後各大媒體都會大肆報導,在頭版頭條上有著這樣那樣真相解密,讓你不想看到都不行。而全國乃至全世界,每天都有那麼多的車禍意外事故發生,也沒見得報導多少。
因而,飛機墜毀這一可怕事件在我們的大腦中就有了鮮活性效應,我們一想起來就感到害怕。我曾經也在想,這傢伙(飛機)得多危險吶。
再比如,你出門在外,父母擔心的不是你遇到什麼車禍啥的,而是提醒你要注意哪些犯罪分子。他們不知道的是,發生車禍的概率是遭遇犯罪分子概率的100倍之多。這同樣是因為鮮活性效應在起作用,因為大腦更容易記住那些能帶來刺激的東西。
記憶的峰終定律嘛。它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研究提出的。
再比如,什麼是屬性替換?當人們需要評估屬性A時,卻發現評估屬性B更容易一些,於是就改為評估屬性B。
簡單來說,屬性替換就是用簡單的問題,替換難題。
這樣的做法明顯是有問題的。但是,大腦這個認知吝嗇鬼喜歡呀,因為它就是喜歡走捷徑,幹不費力的活。
3
前面提到了「心智程序」,那什麼是心智程序呢?
心智程序,是指個體可以從記憶中提取出的規則、知識、程序和策略,以輔助決策判斷和問題解決過程。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當你進行決策判斷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你頭腦中的自主心智、算法心智以及反省心智共同起作用,力圖給出一個最優的方案。
此時,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佔得比例比較大,後兩者通常都是要去抑制自主心智的運行。因為大腦的認知吝嗇鬼會影響信息的處理過程。
但是,在人類會存在不同種類的心智程序缺陷問題,以至於在做決策的過程中,往往會壓制失敗。
大腦對易得性的偏愛影響了我們對概率的正確估計判斷。
比如,你朋友向你吐槽說某某餐廳的飯菜垃圾,恰好是你沒有去吃過的一家,這以後你還會去嗎?
肯定是心裡會犯嘀咕的吧。
一天,你在某個地方辦事,剛好遇見這家餐廳的老闆,老闆說怎麼沒看見你去我家吃飯呀,95%的人都覺得好吃呢?
這時候你會怎麼想,會去嘗試嗎?
在做選擇之前,需要考慮的一點是,什麼樣的人會去評價飯菜。你吃飯有評價的習慣嗎?好吃,我可以給朋友推薦,而且下次我還會再來。不好吃,就這一次,再無下次,你也沒那時間去評價,對吧?
那什麼樣的人會去評價呢?和老闆熟悉或認識的人。他的基數為什麼會這麼大呢?評價的人多嗎?
假如5個人去吃飯,有1個人說不好,那好的基數就變成了80%。要知道,在競爭激烈的餐飲行業,這樣的店,基本上就死了。
要知道,某些來路不明的概率是會誤導人的!
別忘了,數據也可以撒謊。
4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雙十二,你屯了多少東西呢?
因為打折,因為促銷,因為一年只有一次,不少人都剁手了。
確實,有的東西在這幾天比往常要便宜,但有的東西卻不盡然。就拿我加在購物車中的那些書來說吧。在活動之前,上面的價格是74元/本,雙十一打折,價格飆升到85元/本,打折下來後74元/一本,當然有的店賣到72.9元。
不得不說,發現這個現象挺有意思的。因為那幾本書在購物車中有大半年了,價格也是在漲漲跌跌,偶爾打開,會告訴我降價了多少,但漲價卻不說。
但不少人卻在這些節日裡紛紛剁手,因為便宜嗎?
不是,因為中了圈套。框架效應。
什麼意思呢?丹尼爾·卡尼曼認為,框架的基本原理是對給定表達方式的被動接受。
上面提到的降價、打折,我們往往比平時花銷得更多。框架效應造成了視角轉移,讓我們只盯著「優惠」,如得了額外津貼後,你存儲的錢卻不增反減。
框架效應是理性障礙的主要來源之一。認知吝嗇鬼是框架效應背後的始作俑者。
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特別特別需要你留意。我方立場效應。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代碼例子,有一天,美國安全部部長宣布中國手機會盜取信息,禁止在美銷售。
你會怎麼看?
接著,中國安全部部長發表鄭重聲明,說美國牌手機盜賣用戶資料,將予以查封,禁售。
你又怎麼看?
當然,結果都會出現「我方立場偏差」。
我方信息加工:反正都是我贏。
為什麼呢?克莉迪亞·法恩在《大腦裡的8個騙子》一書中有很好的解釋:
「如果一切都可行的話,大腦會以最適合你的方式解釋問題。」
的確,從他人立場考慮問題,是很耗費認知資源的一件事,但採用我方立場信息加工方式所需付出的代價,有時會超出我們的預期。
因為我方立場加工,是很多非理性想法和行為的根源所在。
比如光環效應、自我服務歸因偏差(成功時歸因於自己,失敗時逃避責任),過度自信等。
簡單談談過度自信,過度自信稱為「計劃謬誤」。
所謂計劃謬誤,是指人們常常會低估自己完成某項任務(比如一篇優秀的論文、完成當年的稅務表格、完成一項基建項目等)所需的時間。
你原本以為只需要半小時搞定的作業,但其實當你做完的時候,已經過去兩小時了。你太高估自己了。
除了以上的心智程序缺陷之外,另外一個關鍵的心智程序缺陷是忽略備選假設。
其原因在於,人們天然的思維傾向是尋找證實假設的證據,而非證偽的證據。
人們太過於關注證實、確認規則。
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就是讓我們去對一個命題進行「證偽」,從不同的視角圍攻它,而不要僅關注事物的一面。這樣才更有利於決策和問題的解決。
5
最後,再來談談汙化的心智程序。
歷史上,包括現在的社會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騙局,而且都是一些聰明人,高學歷人才做的事。如傳銷、金字塔騙局、龐氏騙局、「殺豬盤」、徵婚騙局等。
來看個例子,在20世紀90年代,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的2/3的人都陷入了金子塔傳銷騙局中,大部分人傾家蕩產,連政府都垮臺了。
金字塔傳銷騙局的架構是:由所謂某項「投資」或「買賣交易」之辦法推廣組織,利用指數(3=9,3=27…)的增長方式,賺取加入這些辦法的新成員所繳納的費用,牟取暴利。
用新加入的成員的錢去付給先加入的利息。這樣的空手套白狼,最終就會導致整個系統崩盤。
而且,你會發現從事這些的人都是一些高學歷的人,他們的智商不夠嗎?不是的,是因為他們的心智在進去的某一時刻受到了汙化,產生了錯誤的信念。
正如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在《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一書中所提到的:「如果一個人有兩個大腦,他會加倍愚蠢」。
因為,在高智商人中,更容易產生如下這些:
「錯誤信念之島」
「知識隔離效應」
「知識投射現象」
同樣也可以用作者在《機械人叛亂·在達爾文時代找到意義》這本書中的一個詞,「模因」來解釋。
所謂的模因,也可以認為文化基因。「模因是一種能夠自我複製的文化片段,可以從一個大腦進入另一個大腦。模因通常對他的寄生主很好,但有些模因對會像病毒一樣潛入我們的大腦,讓載體無數次地傳播自己」
例如,通常所說的「洗腦」這個詞,描述的就是一種被模因感染的載體狀態,載體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權,徹底變成了模因的傀儡。
也就是說,模因:「能夠傳播的信念,未必正確,也未必有利於傳播者。」
當然,此時你所看到的,我所寫的,都是模因。都需要你自己來判斷,包括質疑、評估以及之後的接受還是拒絕。
有什麼避免避免汙化心智程序的策略嗎?作者在書中提供了以下幾條:
1)避免安裝可能對你(宿主)產生生理傷害的心智程序。
2)關注影響你目標的心智程序,確保它不妨礙目標選擇的多樣性。
3)關注同認識世界相關的信念和模型,尋找並安裝正確的心智程序,也就是真實反映世界的心智程序。
4)避免拒絕對自身進行評估的心智程序。
斯卡德和卡尼曼說:「你關注的重點,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重要。」
當然,認識認知吝嗇鬼的三大特徵或許對你也有幫助。
第一,默認自主心智加工方式。
第二,帶有焦點偏差的連續性聯結認知。
該特徵指的是進行類型二加工時的過度節省傾向。過度節省認知資源致使備擇世界模擬或是成完全析取推理過程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