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古今中外,人們都把太陽看成光明和熱力的象徵。動物肌肉收縮的機械能,螢火蟲發光的光能,最終都來自太陽的光能。當然,太陽能不會直接變為肌肉收縮的機械能和發光生物發出的光能,在中間起聯繫作用的,便是綠色植物和某些細菌。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植物葉子的結構與光合作用。
在陽光的照耀下,植物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我們所需要的有機物質,這個過程就是大家熟知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太陽光能利用過程。有了它,地球大氣的氧含量才從原始的0.05%以下,增長到21%,確保了如今地球上的生物生生不息。有了它,我們才有了煤、石油、天然氣等礦藏,為現代工業提供了動力和原料。也正因為有了它,我們才能每年都收穫許多糧、棉、油和木材,使人類社會得以生存。這個「偉大的勞動者」就是普通的綠色葉子。
我們若把植物葉子做成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便會發現綠色的物質,也就是葉綠素,它們集中在一個個小顆粒(葉綠體)裡,葉子的其他部分基本上是沒有顏色的。每個綠色細胞含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葉綠體。有人計算,一棵樹冠覆蓋30~40平方米地面的大樹,約有20萬片葉子,裡面的葉綠體就有500億個,它們的總面積達2萬平方米。葉綠體的形狀變化很大,最不規則的是藻類葉綠體,而高等植物的葉綠體是比較規則的。從上面看,葉綠體呈圓形或卵圓形,橫向大小約5微米;從側面看,呈圓盤狀或橢圓球狀,高約2~3微米。
葉綠體本身也不是均勻的,綠色集中在一個個微小的顆粒(基粒)裡。用浸漬和離心法可將基粒從葉綠體裡提取出來,並可把它們打碎成許多圓盤。這些圓盤像一疊硬幣那樣堆成基粒。一個基粒往往含有20~30個圓盤,有時可達100個。基粒直徑約400~800毫微米,高400~900毫微米。在基粒之間(基質),通常有不少澱粉粒。用電子顯微鏡在葉綠體中發現了一個片層系統,表明基粒和基質並沒有很大差異,它們的區別僅在於,基粒裡的片層結構比基質裡的多,而且更有秩序。
這種片層結構是生物體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種結構形式。除葉綠體外,視網膜神經元、線粒體、細胞膜等都有片層結構。這種結構,是細胞內物質運輸、能量轉變和傳遞的基地。一般認為,葉綠體中的基粒是光合作用的單位,但後來有人發現,基粒中有更小的結構單位量子體,它能將太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量子體的直徑約200埃,含有200~300個與蛋白質結合的葉綠素分子。這些量子體能吸收光,並實現光合作用過程的若干步驟。
物理學告訴人們,太陽光不是別的,而是能量質點,也就是光子流。太陽光照到植物葉子上,光子被葉綠素分子吸收,我們就說葉綠素分子處於激發態了。這是什麼意思呢?每個分子都是原子的化合物,而原子本身又由核和周圍的電子組成。在穩定狀態下,電子在離核一定距離的軌道上運動。吸收了光子能量後,電子被激發了,它就跑到離核較遠的軌道上運動。但這是不穩定的,被激發的電子力趨向回到原先的狀態。然而,被激發電子不是一下子就能回來的,它要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分子化學轉變鏈「階梯」,在每一階段上只釋放出光子能的小部分。這就是電子的傳遞過程。在電子傳遞過程中,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水分子被分解放出氧氣,其中的氫與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化合生成葡萄糖。結果,太陽的光能就變成了化合物的化學能,葉綠素分子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依靠這樣的光合作用,取之不盡的二氧化碳、用之不竭的水變成了糖。綠色植物不僅能合成糖類,而且能在某些酶的作用下合成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有機物質。所以,葉綠體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化工廠」。毫無疑問,如果人類能成功地模擬葉綠體中的生物催化及其調節功能,那就會引起有機合成化學工業的深刻變化,也將為人工合成食物開闢一條嶄新的道路。不過,現代農業仍然是大規模利用太陽能最經濟的方式,農業生產永遠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合成食物將代替農業生產,那就有些片面了。
曾有人把菠菜葉綠體、氫化酶和鐵氧還蛋白構成一個系統,蛋白質把葉綠素連到酶上。在陽光下,這個系統能分解水而得到氫。人們用氧化鋅作為葉綠素的基底,發現這個系統的光電性質類似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素。當有光照時,葉綠素吸收光能後把電子交給氧化鋅,便能產生出電流來。有人把形成水夾層的葉綠素放在兩片透明的塑料薄膜之間,將這樣的「人造葉」暴露在陽光下,也能產生出可測量的電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