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葉子的結構與光合作用

2021-01-09 小白憶歷史

無論古今中外,人們都把太陽看成光明和熱力的象徵。動物肌肉收縮的機械能,螢火蟲發光的光能,最終都來自太陽的光能。當然,太陽能不會直接變為肌肉收縮的機械能和發光生物發出的光能,在中間起聯繫作用的,便是綠色植物和某些細菌。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植物葉子的結構與光合作用。

在陽光的照耀下,植物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我們所需要的有機物質,這個過程就是大家熟知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太陽光能利用過程。有了它,地球大氣的氧含量才從原始的0.05%以下,增長到21%,確保了如今地球上的生物生生不息。有了它,我們才有了煤、石油、天然氣等礦藏,為現代工業提供了動力和原料。也正因為有了它,我們才能每年都收穫許多糧、棉、油和木材,使人類社會得以生存。這個「偉大的勞動者」就是普通的綠色葉子。

我們若把植物葉子做成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便會發現綠色的物質,也就是葉綠素,它們集中在一個個小顆粒(葉綠體)裡,葉子的其他部分基本上是沒有顏色的。每個綠色細胞含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葉綠體。有人計算,一棵樹冠覆蓋30~40平方米地面的大樹,約有20萬片葉子,裡面的葉綠體就有500億個,它們的總面積達2萬平方米。葉綠體的形狀變化很大,最不規則的是藻類葉綠體,而高等植物的葉綠體是比較規則的。從上面看,葉綠體呈圓形或卵圓形,橫向大小約5微米;從側面看,呈圓盤狀或橢圓球狀,高約2~3微米。

葉綠體本身也不是均勻的,綠色集中在一個個微小的顆粒(基粒)裡。用浸漬和離心法可將基粒從葉綠體裡提取出來,並可把它們打碎成許多圓盤。這些圓盤像一疊硬幣那樣堆成基粒。一個基粒往往含有20~30個圓盤,有時可達100個。基粒直徑約400~800毫微米,高400~900毫微米。在基粒之間(基質),通常有不少澱粉粒。用電子顯微鏡在葉綠體中發現了一個片層系統,表明基粒和基質並沒有很大差異,它們的區別僅在於,基粒裡的片層結構比基質裡的多,而且更有秩序。

這種片層結構是生物體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種結構形式。除葉綠體外,視網膜神經元、線粒體、細胞膜等都有片層結構。這種結構,是細胞內物質運輸、能量轉變和傳遞的基地。一般認為,葉綠體中的基粒是光合作用的單位,但後來有人發現,基粒中有更小的結構單位量子體,它能將太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量子體的直徑約200埃,含有200~300個與蛋白質結合的葉綠素分子。這些量子體能吸收光,並實現光合作用過程的若干步驟。

物理學告訴人們,太陽光不是別的,而是能量質點,也就是光子流。太陽光照到植物葉子上,光子被葉綠素分子吸收,我們就說葉綠素分子處於激發態了。這是什麼意思呢?每個分子都是原子的化合物,而原子本身又由核和周圍的電子組成。在穩定狀態下,電子在離核一定距離的軌道上運動。吸收了光子能量後,電子被激發了,它就跑到離核較遠的軌道上運動。但這是不穩定的,被激發的電子力趨向回到原先的狀態。然而,被激發電子不是一下子就能回來的,它要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分子化學轉變鏈「階梯」,在每一階段上只釋放出光子能的小部分。這就是電子的傳遞過程。在電子傳遞過程中,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水分子被分解放出氧氣,其中的氫與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化合生成葡萄糖。結果,太陽的光能就變成了化合物的化學能,葉綠素分子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依靠這樣的光合作用,取之不盡的二氧化碳、用之不竭的水變成了糖。綠色植物不僅能合成糖類,而且能在某些酶的作用下合成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有機物質。所以,葉綠體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化工廠」。毫無疑問,如果人類能成功地模擬葉綠體中的生物催化及其調節功能,那就會引起有機合成化學工業的深刻變化,也將為人工合成食物開闢一條嶄新的道路。不過,現代農業仍然是大規模利用太陽能最經濟的方式,農業生產永遠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合成食物將代替農業生產,那就有些片面了。

曾有人把菠菜葉綠體、氫化酶和鐵氧還蛋白構成一個系統,蛋白質把葉綠素連到酶上。在陽光下,這個系統能分解水而得到氫。人們用氧化鋅作為葉綠素的基底,發現這個系統的光電性質類似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素。當有光照時,葉綠素吸收光能後把電子交給氧化鋅,便能產生出電流來。有人把形成水夾層的葉綠素放在兩片透明的塑料薄膜之間,將這樣的「人造葉」暴露在陽光下,也能產生出可測量的電壓。

相關焦點

  • 關於植物葉子的「結構」與「作用」
    植物莖的「結構」與莖的「作用」》的知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植物更高部位的器官,葉子的知識。葉子是生長在植物莖上的重要營養器官它有進行氣體交換蒸騰水分和貯藏營養等功能。最重要的是,它能夠通過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製造出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葉子的形狀植物的葉子有心臟形、扇形、葡形等許多種形狀。
  • 植物所等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包括外周捕光天線綠小體(chlorosome)、內周捕光天線FMO(Fenna-Matthews-Olson)和鑲嵌於細胞膜上的反應中心(GsbRC)。綠硫細菌的光反應中心為鐵-硫型(type-I型),核心由兩個相同的蛋白亞基構成(即同質二聚體)。
  • 葉子長得像羊的牙齒的植物——蕨類
    現代的蕨類植物的葉子都長得像羊的牙齒一樣,因此最早研究它們的科學家就把它們也形象地稱為「羊齒植物」。這些進化了的蕨類植物已經有了根、莖、葉的分化:根可以使植物體得到穩定並深入到土壤下層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礦物質;莖一方面使植物體能夠直立起來,更重要的是其內部維管束結構的形成為植物體產生了更為完善的輸導系統以有利於營養物質的輸送;葉則成為專門進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因其表面積的大大增加而使植物體能夠更多地吸收日光中的能量。正因如此,蕨類植物在古生代後期將「地球園林」裝點得分外秀麗。
  • 我國科學家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
    光合作用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能量和氧氣,為利用不同環境下的光能,光合生物進化出了不同的色素分子和色素結合蛋白。硅藻是一種豐富和重要的水生光合真核生物,佔地球總原初生產力的20%。
  • 為什麼綠色植物不能吸收綠光進行光合作用?
    作為生態系統的基石——生產者的重要組成,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並儲存在有機物中,不光用於自身生長、發育、繁殖,也為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所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主要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也是生物圈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
  • 教你選擇植物光合作用抗體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其主要包括光反應、暗反應兩個階段,涉及光吸收、電子傳遞、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應步驟,對實現自然界的能量轉換、維持大氣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 萬物生長靠陽光,那麼在月光下,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嗎?
    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對於維持地球環境中的碳氧平衡、推動物質和能量循環演化具有重要作用。而植物和一些藻類之所以能夠進行光合作用,主要的貢獻單位就是葉綠體,它既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也是能夠進行能量轉換的質體,形狀一般為橢球體,大小為微米級別,主要結構包括被膜、類囊體和基質3個部分。
  • 植物中「特殊」的光合作用-CAM途徑
    蘆薈不但白天進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而且在夜間還可以吸收室內的二氧化碳,淨化室內的空氣。蘆薈可以有效地清除空氣中的甲醛,栽幾株蘆薈,就等於在家裡安裝了幾臺「生物空氣清新器」,時時刻刻都在淨化居室環境。大部分植物都是在白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在夜間則相反。但仙人掌、虎皮蘭、景天、蘆薈和吊蘭等都是一直吸收二氧化碳的。晚上不進行光合作用,這些植物是怎麼吸收二氧化碳的呢?
  • 植物生長需要光照,月亮能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嗎? - 艾伯史密斯
    地球上所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都是相似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然後釋放氧氣,主要包含了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光反應:植物在色素和酶的作用下,把光能轉化為活躍的化學能。不同植物光合作用的途徑存在差異,主要分為碳三植物、碳四植物和CAM植物,其中碳四植物的固碳方式比碳三植物先進,而且效率也更高;CAM植物可以在夜間吸收二氧化碳,然後白天進行碳四循環,比如仙人掌和蘆薈就屬於CAM植物。
  • 葉綠素含量與光合作用有密切關係,其理由是很明顯的
    葉綠素含量與光合作用有密切關係,其理由是很明顯的。但是當葉綠素含量超過一定限度之後,其含量對光合作用就沒有影響了。這是因為葉綠素已經有餘,與葉綠素密切相關的光化學反應,已不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為了表示葉綠素含量與光合作用的關係,常用「同化數」的大小作為指標。
  • 食葉草的光合作用與生物固氮!
    一、食葉草葉子的蒸騰作用原理食葉草葉子的蒸騰可起到調節氣候,淨化空氣的作用。食葉草綠色的葉片不時排出像霧一樣的水氣,這種氣態水分蒸發到大氣中的現象叫葉的蒸騰作用。其原理:1、對植物本身的作用原理① 葉子的蒸騰作為水分和無機鹽運輸動力,降低葉面溫度。
  • 形似綠葉,能進行光合作用,這個蝸牛跟植物有什麼關係
    一說到光合作用,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綠色植物,因為植物有葉綠素嘛。但是海底有種蝸牛卻可以從藻類植物中「偷」葉綠素。01形似綠葉綠葉海蝸牛體型十分嬌小,成年體也才1-3釐米左右,雖然叫蝸牛但是卻沒有身上卻沒有貝殼,乍一看就跟一片翠綠的葉子一樣,這種形態能夠讓它們順利的混在海藻中不被發現。不過,綠葉海蝸牛的綠色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
  • 光、水、二氧化碳、肥、溫度等對蘭花的光合作用的影響
    蘭花同其他植物一樣,在白天利用葉片中的葉綠素,接受太陽光照,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但如果光照過強或過長,光合色素和光合膜結構可能遭到破壞,缺水或溫度過高、過低會出現光的抑制而不利於光合作用。蘭花光合作用的碳源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從蘭葉氣孔進葉子,也可通過根吸收植料中的二氧化碳
  • 為什麼植物的葉子"長著長著就扁了"?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植物科學趨勢》。葉片的出現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植物化石資料顯示,陸生植物出現於4.2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最早的陸生植物大小類似於現在的苔蘚,但沒有扁平化的葉片類器官,被統稱為裸蕨。裸蕨沒有葉片,只有不斷生長的分枝,光合作用也是通過嫩枝來完成的。
  • 【高中生物】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葉片表皮細胞可透光並起到類似凸透鏡的聚光作用,可增大葉綠體接收到的光照;強光或遮陰環境下生長的植物,在葉片形態結構、葉綠素含量、光和酶活性方面都有其不同的適應。第二,通過在不同光強下測定光合速率,可以繪製出光合作用的光強一光合速率曲線圖(圖5-11)。當植物淨吸收CO2為0時對應的光強稱為光補償點;光強繼續上升,當植物光合速率不再升高時對應的光強稱為光飽和點。
  •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基因神偷,僅存在美國的綠葉海蛞蝓
    在初中學習生物課程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在植物的細胞中擁有一種叫做葉綠體的物質,這使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在我們學識尚淺時也認為,僅僅只有植物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動物不能。然而,在人類科技與認識不斷發展以後,這種固有的思維也被打破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綠葉海蛞蝓。這種神奇的動物存在於什麼地方呢?在美國東部海岸線水深較淺的地方以及一些鹽沼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這種神奇的動物的身影。如果說要拿一種類型的人來描述這種動物的外貌,那就是文藝少女。
  • 賞的不是花,觀的不是葉 -- 那些讓人分不清結構的植物
    在此擺一道類似的問題:你看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誠然,多數植物最美麗的部分是花,花最美麗的部分是花冠;然而特立獨行者亦不在少數:萼片、苞片、葉片、雄蕊、柱頭,植物用各式的「變態」創造出形形色色似花非花的結構。也有一些植物捨棄葉片,特化小枝和葉柄,生出多種多樣似葉非葉的結構。如果只為觀賞,弄不清楚也就罷了;如果想做半個專家,在人前講解一番,可要先做功課,因為很可能,你賞的不是花、觀的不是葉。
  • 光強、CO2濃度、溫度、光質等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葉片表皮細胞可透光並起到類似凸透鏡的聚光作用,可增大葉綠體接收到的光照;強光或遮陰環境下生長的植物,在葉片形態結構、葉綠素含量、光和酶活性方面都有其不同的適應。第二,通過在不同光強下測定光合速率,可以繪製出光合作用的光強一光合速率曲線圖(圖5-11)。當植物淨吸收CO2為0時對應的光強稱為光補償點;光強繼續上升,當植物光合速率不再升高時對應的光強稱為光飽和點。
  • 6種大葉子植物,適合客廳養,美觀又大方
    6種大葉子植物,適合客廳養,美觀又大方在家中客廳擺放幾盆大型的綠色植物,既美觀又大方,還能美化家居,改善空氣品質。客廳是家中活動較多的地方,也是接待客人的場所,所擺放的觀賞植物也要以美觀大方和健康為主,通常我們都會選擇一些四季常綠,葉子碩大優美的植物。1、大葉綠蘿綠蘿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觀賞綠植,通常我們養的都是小葉綠蘿,也有一些藤蔓長到棕株上的綠蘿,葉片碩大,非常的優美。
  • 為什麼葉子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同時,植物的生長還需要陽光,葉片吸收光線,通過光合作用將它們轉化為食物。但過多的陽光直射,植物也會有被灼傷的危險。但是最近,在研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約7000株植物後,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不僅僅是過熱的溫度會阻止葉子的生長,還有夜間的寒冷。相比於捕捉陽光,葉子會更謹慎地對待寒冷。雪梨麥克裡大學的Ian Wright稱:「限制葉子大小的因素中,寒冷要比過熱更嚴重。」正如植物生長的環境千差萬別,葉子的大小也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