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王舍城」在哪裡?

2021-02-08 大自在般若


留言交流      開心文玩!!

開心法寶(國學經典、法寶)!


這個「王舍城」呢,我們先從方便法來解釋,它有兩個美麗的傳說,對解釋佛法真實義也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體現出佛傳法地點的殊勝,怎麼殊勝法呢?先講第一個。



在古印度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國王生下一個王子,但是這個王子生下來是兩個人背靠背,兩個腦袋、四條胳膊,四條腿,奇形怪狀。國王以為是妖怪,怕他禍害人類,把他一劈兩半扔到荒山野外。一個羅剎鬼看不過去,就用神通把王子復原,用自己的乳把他餵大了。所以王子長大以後,把當時的印度萬八千國,通過武力徵服而統一,把這萬八千國王就全部集中到「耆闍崛山」中。幹什麼呢?也不殺害他們,給他們養老。一開始房子很簡陋,結果連遭七次大火把茅草棚都燒掉了,於是國王發慈悲心,另外建造了城市住宅區,所以叫「王舍城」



另外有個傳說呢,也是在很古遠之前,有一位國王叫班足。由於人類尚處於野蠻時代,國王上山打獵與一隻獅子發生了兩性關係,因此獅子生下了一個王子,還把這王子背到了皇宮。這個王子他既有人性又有畜生性,非常殘忍,特別地貪吃,每天都要換一道菜,所有的菜都給他吃盡了以後,就沒有辦法滿足他的食慾了。


後來一個大臣在城外發現一個棄嬰,他心裡一動,撿回去給太子吃。但要吃人肉的話,不可能每天都有死小孩扔來供他吃,因此就逼著大臣把活的小孩來供養他。暴亂一觸即發,有一千個小國的國王聯合出兵,強迫國王把這個王子囚禁起來,「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失去民心,將來還怎樣治天下?」

後來這個王子與山神勾結約定:「你幫助我能夠奪取國王的位置,我就把這一千個王用來供養你。」所以當他取得王位以後,抓捕了九百九十九個國王,漏掉一個,叫普明。


過了一段時間,普明國王找上門來自投羅網,這國王講:「我正要找你,你上門來找死啊!」普明講:「我可不怕死啊!我怕死還跑來找你幹什麼?」「那你來幹什麼了?」「我在學一個法,等學完以後,我再來送死,行不行?」那國王講:「不行!那誰能找到你啊?」普明說:「這次你沒有找我,我不是來了嗎?」所以國王一想也對,他既然第一次敢來,那第二次還會來,所以就特意放他回去。



多日以後,普明國王學法圓滿了,又來見國王,並傳於他明心見性之法。所以他不僅赦免普明,而且把這一千個國王統統釋放,然後就說:「你們每人刺一滴血意思意思,來供養山神。」


大家可不要把這個神話傳說看得那麼糟糕,淨看它的陰暗面,這裡的法理奧妙無窮啊!像野獸那樣的惡人,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況我們這些行善斷惡的修行人?一旦明白宇宙人生真理,能不能成佛啊?能!所以這個「王舍城」呢,也叫「王赦城」。所以有些經典叫「王舍城」,有些經典翻譯為「王赦城」。那如果翻譯成「王赦城」的時候,我們就是後一種說法。但一般地來講,我們兼顧圓融這兩種傳說。





在教理方面,我們著重強調《法華經》《楞嚴經》《心經》《佛說阿彌陀經》。


《法華經》和《楞嚴經》是一部經,《法華經》從正面以肯定的方式高度概括宇宙人生本來面目,只立不破;《楞嚴經》有破有立,詳細解釋「妙法蓮華」之義;《心經》重點從「性」和「心」的角度,而《阿彌陀經》從無量的萬相高度,概括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這四部經圓融圓通圓滿為「如來藏」。


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內容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我們尊重原創,文章、圖片、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聯繫QQ38287479。

相關焦點

  • 佛經裡最容易念錯的10個字,你能念對幾個?(生僻字合集)
    此字經常出現在佛經咒語和一些佛的名號中,如佛經《八十八佛懺悔文》中的「南無那羅延佛」。佛經中讀作nuo。我們經常說的「道行」以及佛教中「大行普賢菩薩」中的「行」,都不讀作xing,而讀作heng,意思為「功夫」。此為咒語用字。讀音應為zi,出現最頻繁的是在佛教《普供養真言》(所謂「真言」,即咒語)中。佛經中還有一類加口旁的類似於擬聲字的字,有的也不能念半邊。
  • 佛經裡最容易念錯的10個字,你念對了幾個?
    佛經中音譯的情況主要有三種:●  一是一些佛及菩薩或羅漢的名號;●  二是一些名詞,由於含義太多,譯成漢文過於冗長,所以保留原音;●  三是佛經的咒語。由於誦經是口耳相傳,所以較多地保留了古音(有的也可能發生了變化),所以與現代日常讀音不同。
  • 南懷瑾:什麼是佛經裡的波若智慧?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
  • 趣讀 | 「佛系」過氣了,但「佛系」詞語你每天都說啊!
    」從哪裡來的都不知道那就太不應該了佛經! 佛經裡的「實際」跟我們俗人所說的「實際」不同它指的是「萬有本體」  「心地」裡的「心」指的不是心臟而是人的思想、意念有一部佛經名字就叫作《心地觀經》裡面說了: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 佛經故事:魔王變身大蟒挑戰佛陀,不料佛陀的幾句話讓他落荒而逃
    佛經中記載了魔王波旬為多次向釋迦牟尼佛挑戰的故事。比如《別譯雜阿含經》中就記載了魔王波旬跟佛陀的一次交鋒,魔王波旬本來信心滿滿地來擾亂釋迦牟尼修行,沒想到聽了釋迦牟尼的一則偈言後,內心畏懼,落荒而逃。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那天晚上,佛陀洗完了腳進入禪房中開始打坐,這個時候,身處六欲天的魔王波旬看到了這一切,他心想:那個釋迦族的修行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舒舒服服的修行,可不能讓他這麼自在,我得去給他點顏色看看。想到這裡,魔王波旬就從六欲天上,來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他搖身一變,化作一條大蟒蛇。
  • 淨空法師:《法華經》在一切佛經中,具有總結性
    望西師的意思,亦謂經中之王舍城就是上茅舊城。「此說可信,故不引異說」,其他還有種種說法的就不必了。以上所舉的《智度論》、《甄解》、《慈恩傳》所說的可以相信,相信就不必再去找異端了。  下面,「《法華論》云:如王舍城勝餘一切城舍故,顯此法門最勝義」。這說的地方,佛為什麼在王舍城說這部經?
  • 「愛國護教」十法界:不是上帝、神、閻羅王判你生哪裡去,是你自己決定去哪裡
    《華嚴經》一首偈子─「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首偈子相當好,就是你要知道這法界怎麼來的,佛不教你向外求,不教你搞別的,他教你直觀法界的體,就是你這一念心所造的。不是由上帝或是由哪一個神在主宰,也不是閻羅王判你生哪裡去,都不是,而是你自己決定你要去哪裡。
  • 佛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人口頭會說,到底如何理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出自如此高深的佛經,料想也不是泛泛之語。並且在這兩句話之前,還有兩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在此之後,還有兩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要理解這句話的真意,我們必須搞懂《心經》,甚至要理解心經的創作背景。
  • 別「瞎使勁」了.....先弄清楚:芭蕾腳的「重心」到底在哪裡吧.....
    「預計9月21日 22日,在北京會有一期BBT高教班級」好了,其實知道了這三個弓形。你就知道自己的雙腳的重心點在哪裡了。三個點一定是平均分配重量的。否則這個弓形形就無法保持最好的弧度,同時也就破壞了最好的彈性!因為,很多時候人們下意識把腳切開平均分配重量。當然是前面50%,後面50%。可是,我們的腳三個弓形為了保持最好的狀態。
  • 【佛經開示】星雲大師:面對疾病,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
    像感冒這種小病,很多醫生都說感冒是治不好的,因為感冒的種類有一百種之多,哪裡能夠對症下藥?所以醫方只是一種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門,這就是治療。所以,身體上的疾病有時候是自己疑心製造出來的,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身體上的疾病,有時只要靠自己堅強的信念、樂觀的心情、適當的運動、飲食的調和,自然不藥而愈。此外,身體的疾病「預防重於治療」,能夠增強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
  • 【佛經開示】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學佛必讀十部經典佛經, 消除罪障、積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一一閱讀將受益匪淺!此經是釋迦牟尼成佛後,首先講的第一部經,最適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該經重要註疏有隋智顗《觀無量壽佛經疏》1卷,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1卷;唐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4卷;宋知禮《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1卷,元照《觀無量壽佛經義疏》3卷;明傳燈《觀無量壽佛經圖頌》1卷,續法《觀無量壽佛經直指疏》2卷;清彭際清《觀無量壽佛經約論》1卷;丁福保《觀無量佛經箋注》等。
  • 夢參老和尚開示:每部佛經「因緣」不同,若與之無緣,就聽不到!
    原來,每部佛經也各有「因緣」,眾生與它有緣,便能藉由它入佛知見。但是,若與之無緣,就聽不到!這個道理,我通過一則著名佛門公案加以說明。昔日,佛陀在王舍城外靈鷲山說《妙法蓮華經》。也許,你早已發現,佛說其它經典時,十方眾生都雲集於座下,聽佛說法。唯獨講《法華經》時,舍利弗尊者殷勤三請,終於感動佛陀憐憫眾生,五千比丘卻離座而去。
  • 當代社會裡「審美畸形」現狀.
    短短幾句話,基本概括了當代社會裡的幾大「審美畸形」。01瘋狂追隨「網紅同款」到處打卡「網紅景點」打開任意一個網站,你都會看到有無數網紅正在賣各種各樣的「網紅產品」。體重不過百,童顏還巨乳,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美女」。還有很多人會整容上癮,總覺得對自己哪裡還不滿意,在身上花幾十萬幾百萬的大有人在。但在天然美女面前,還是會一秒被打回原形。
  • 「智慧的生活觀」了解般若與心,觀自在提得起、放得下!
    說到「經」,佛說的叫作「經」,也叫作「契經」。「經」在梵語裡叫作「修多羅」,翻譯成中國話就叫「契經」。契者,要「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能契合佛的心,契合眾生的根機,就叫作「經」;經者,經是路,修行要照著正確的路去走。《般若心經》,般若是佛法的中心。經,就是不會改動,這道理、真理,不是你說理、他說理。
  • 簡單來說 | 「安瓶」和普通精華區別在哪裡?
    今天我們說說後臺留言問到很多次的問題:「安瓶」是什麼東西?值不值得買?前兩次有同學說,「簡單來說」已經可以改名「複雜來說」了,所以今天我儘量寫的輕鬆一點,當然了,我是說「儘量」啊。▍「安瓶」和普通精華有區別嗎?
  • 佛經:佛經裡的苦,人生皆苦,苦苦、壞苦、行苦
    在佛法、佛經裡,有關苦的詞語很多:一切皆苦,人人皆苦,眾生皆苦,苦海無涯,苦海無邊,有漏皆苦,出苦無期。
  • 日語裡的「ぢ」「づ」在什麼時候用?
    我們在學習日語的濁音時,會學到兩組讀音一樣的假名,分別是「じ」「ぢ」(都讀「ji」),「ず」「づ」(都讀「zu」),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在單詞裡究竟用哪個呢?其實這兩組假名在古代日語裡的讀音並不相同,但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變成了一樣的讀音。1986年,日本內閣發布了《現代假名使用方法》(『現代仮名遣い』),裡面規定:原則上不再使用「づ」「ぢ」,而是統一為「じ」「ず」。
  • 8位機的渣畫面裡那「擋不住的愛」
    其實那時候鍾情「文字卡」遊戲倒也不是因為品味獨特,主要是自己一直以來都是「手殘黨」,那些涉及到協調操作的遊戲始終不擅長:過關類一般堅持不到第二關Boss;飛行射擊類哪裡子彈多往哪裡鑽;格鬥類基本就是對手的
  • 日本「生系列」食物到底「生」在哪裡?
    ,例如生啤酒,生巧克力等,總讓人不由思考它們到底「生在哪裡」?根據日本養鶏協會的要求,日本的雞蛋有「賞味期限(保證風味期限)」,但是沒有對「消費期限(安全食用期限)」進行要求。因為有著到位的衛生管理,就算過了「消費期限」只要加熱食用,幾乎都是可以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