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披著睡袋的阿里巴巴員工。
購物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就連機器也清楚這一點。
在持續降溫的11月,當中國北方一處冰冷的荒原上,一列列伺服器開始製造全年熱量的峰值時,眾所周知,每年最大的一輛「購物車」已經發車。
過去10年裡,此類能部分反映中國消費規模的數據總在刷新:今年11月11日的第1分鐘,從這輛車裡結算的商品價值10億美元;某一秒鐘,超過54萬份訂單同時產生。阿里巴巴集團宣布今年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的時間又縮短了43分鐘,另一家電商平臺京東也創造了新的記錄。
蜷縮在被窩裡整理購物車的人們,成為地球上規模最大的零售事件的製造者,也參與了一場足以寫進技術史的算力檢驗。相當一部分數據,通過光纖湧進了位於河北省張北縣的阿里巴巴「張北數據中心」。這裡數萬臺伺服器整齊排列,浸泡在一種絕緣的冷卻液裡。即使採用了節能冷卻技術,每50筆訂單產生的熱量,也足以把一隻雞蛋煮熟。
阿里巴巴園區,一個正在睡覺的工作人員。
不止一位工程師說,「雙11」對他們來說是「一場閱兵」。
甚至,顧客蹲守熱門商品的時候,這些人守在杭州一個被稱為「光明頂」的地方。這棟頗具現代感大樓的會客廳裡,當晚會支起野營帳篷。一個沒亮燈的房間裡擺著27張行軍床。樓道裡,兩種藥品堆積到一人高,分別號稱具有「抗輻射」和「緩解神倦乏力,氣短心悸」的功效。
1
跟閱兵差不多,11月11日的零點也是有儀式感的。
零點之前,迎接這輛購物車的儀式早已就位。有人的購物車得到臨時擴容,還有人的信用卡被銀行主動提高了透支額度。
重慶,為了給零售商備貨,一位「棒棒」一天挑了6000斤貨。杭州,一位快遞員的妻子和孩子都來到網點,準備迎接山呼海嘯般到來的包裹。阿里巴巴園區裡寓意「大賣」的大麥茶升騰著熱氣,佐茶的則是名叫「一飛沖天」的印度飛餅。支付寶大樓裡的程式設計師穿著紅內褲,在關公像下擺好貢品:鍵盤、旺仔牛奶,以及格子襯衣。
過去10年的經驗證明,「雙11」第一個10分鐘將貢獻第一個小時成交額的幾乎一半,而第一個小時的交易量則會是總額的三分之一。
園區的5號樓有兩層共50間會議室被開闢成了「商家作戰室」。或許一年中只有這天,各行業的數十家大牌廠商才能在緊湊物理空間內容忍彼此——其中一些「見面就會眼紅」的對手,還得分別安排在相距較遠的地方。
每間「作戰室」的牆上都掛著一塊屏幕,上面顯示著被買家加入購物車的商品數量。
零點剛過,1億!5億!10億!……交易額報數聲從房間裡傳出。廠商拿出準備好的禮品挨門去送,相互道賀。有人提著鑼鼓滿樓道敲,有人頭系紅帶,上書黃字「雙11必勝」。歡呼聲,吹喇叭聲,敲打垃圾桶的聲音,甚至還有嚎叫聲。曾有外國品牌總部的代表來到現場,感嘆「這裡比聖誕節還要熱鬧」。
「除了不能放鞭炮,別的他們什麼都幹了。」給這些商家提供保障的負責人席德(應受訪人要求化名)說。
一名員工正在休息。
「作戰室」的屏幕上有一個排行榜,競爭對手的數據對比以秒為單位實時更新,「就像龍舟比賽時,你看著旁邊的船頭一寸寸向你靠近。」
推開商家「作戰室」的門, 席德經常會撞見有人正在打電話。他們皺著眉頭,聲音急促:「老闆,這個流量還不行,再加100萬吧。」
「光明頂」實際上是一間可以容納400人的會議室。每年11月1日,這裡都會進行一場完全模仿「雙11」的壓力測試。每4張長形辦公桌拼在一起,再擺上一圈筆記本電腦,就是一個技術團隊的陣地。
工程師們需要確保從下單到支付,系統的響應時間越短越好。早期的「雙11」,每秒鐘內超出系統能力指標的訂單將被「限流」。手機那頭的購買者會沮喪地發現支付的延遲,甚至被告知排隊等待。
洪峰抵達的10分鐘被分解為600秒。今年的任務是支撐一天3000億元的交易,按一筆訂單平均兩三百元計,略留一點餘量,頭10分鐘內每秒要容納50萬筆支付。去年,這個指標是40萬筆每秒。
400萬個影子帳戶被製造出來,製造虛擬訂單壓向系統。另一些時候,極端的故障被設計出來。比如,他們會真的把數據中心的電源關閉,模擬斷網斷電的支付情況。
他們甚至為了備戰而發起「戰爭」。「紅藍軍對壘」是壓力測試的傳統之一,藍軍對系統發起攻擊,而紅軍負責維護,一攻一防中發現問題,提高系統的穩定程度。
攻擊常常發生在難以預料的時刻。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是在某位程式設計師的婚禮上,觀禮的紅軍成員不得不集體拿出筆記本電腦,應對藍軍的突然襲擊。藍軍中往往收羅著集團內部的業務「大牛」,「看到名字會讓人『哇』地一聲叫出來」的那種。
今年「雙11」前的最後一次演練這晚,有的工程師把泡著枸杞的透明保溫杯放在桌上,給脖子套上U型枕——這些物品最後都出現在「雙11」。
除了遠方的伺服器,這裡同樣需要降溫。代碼在數不清的電腦屏幕上閃過,機身裡的風扇加速轉動,熱風和人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匯聚在一起。外面的保安裹著大衣,豎起衣領。但在這裡,零點到來之前,就必須打開冷氣。
2
人們所知甚少的是,中國的網絡購物車是為男性消費者量身定製的。2006年,淘寶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購物網站。一位產品經理發現,女性用戶喜歡把商品放到收藏夾,仔細對比後一件件購買,男性更喜歡直接結算。
購物車功能上線的目的很簡單——讓消費者能同時購買多種商品時可以「只跑一趟」。
1937年,美國一個名叫西爾萬·戈德曼的超市老闆,一直被如何讓「主婦拎著兩個籃子購物,還能騰出一隻手來挑選商品」困擾。在一個靈光乍現的晚上,他把籃子放在辦公室的摺疊椅上,再給椅子安裝4個輪子,世界上第一輛購物車就此誕生。
這個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發明一再證明,整個零售業的擴張歷史,與購物車體積不斷變大幾乎是同步的。戈德曼去世14年後,他的發明被一家公司當做logo。後來的故事廣為人知:這家名叫亞馬遜的公司成長為電商巨頭,幾乎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模式。
然後,中國人來了。
中國最早的網絡購物車在2007年的淘寶網出現,兩年後,第一屆「雙11」悄然上線。它的擴容也就是消費規模的擴張:最初,每個用戶只能在購物車裡添加50樣「寶貝」,現在則是120樣。車裡流行的商品也從服裝、智慧型手機,擴展到家裝用品和汽車。
鄭書清在這期間加入淘寶。這個浙江衢州人曾在高考填志願的每一欄裡都寫下了計算機專業,但此前從未摸過實物。他所在的中學,唯一的一臺電腦上一直蓋著布。
性格內向的工科生進入了負責搭建「淘寶商城」(「天貓」前身)交易系統的團隊。那時他對購物充滿恐懼,印象還停留在「媽媽和姐姐帶我去市場,花半天時間把上千元的衣服砍到100元」的場景。這讓不善交流的鄭書清覺得,購物是件專業且需要天分的事情。
對他來說,網絡購物的出現,意味著他不需要和人說話,甚至不需要出門,就可以買到喜歡的商品。
但那一年,中國人還喜歡把錢存在銀行,全年的居民消費只佔GDP的35%,差不多是美國這個比例的一半,印度是54%。可是在現代經濟體系中,買,才是美德。人們過於講求「勤儉持家」的生活方式,有時也容易造成凱恩斯的「節約悖論」:增加儲蓄意味著減少支出,迫使廠商減產,工人失業,最終儲蓄下降,造成投資不足,阻礙經濟發展。
那時,QQ和門戶網站還佔據著人們的大部分上網時間,智慧型手機還是個新鮮玩意兒,沒有太多人注意,網購即將改變這個國家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2009年,第一屆「雙11」還需要蹭「光棍節」的熱度,搞一場「全場五折、全國包郵」的促銷。一些已經答應捧場的商家覺得這種方式太過掉價,臨時打電話說要退出活動。最終只有27個品牌參加。
席德當時是其中一家參與企業的員工,那時他負責的電商部門處在公司「犄角旮旯」的位置。今天,他在受訪時不斷感慨,這樣一個憑空造出來的節日,日後會改變他的人生。
他只記得那一天,「所有東西全賣空,下午派了兩個人去外地倉庫盤貨,又把所有能賣的貨全賣光了。」
那年「雙11」的銷售額最終達到了5200萬元。這個奇蹟數字甚至連長度都突破了運營團隊的想像力。他們用A4紙打出「5」「2」和很多個「0」,但合影時,「0」還是少打了一個。牆上的圓形掛鐘不得不被取下湊數。
彼時,全球金融危機餘波仍在,中國出口額下降了16%。商務部的報告裡,這一年被稱作「新世紀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
不過,當年中國的人均GDP剛剛超過3000美元,成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5%,全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首次超過一半,達到52.5%。
和「購物狂歡節」一起,中國的消費主義時代到來了。
阿里巴巴園區為「雙11」準備的水果。
3
2012年,淘寶的購物車的容量從50件商品,第一次擴容到99件。
這年「雙11」,人們的購物車裡,一些服務類商品佔據了近一半。相比第一屆時,中國的人均GDP已經翻了一番,超過6300美元。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人均GDP與此相當。那時,鋼鐵、汽車等製造業已經不再主導美國經濟,華爾街、好萊塢成為這個國家最新的引擎。
在這一年的中國,「雙11」購物車裡的旅遊產品總額首次超過1億元。到今年,「雙11」剛過19分鐘,一家旅遊服務商的機票就賣出了5萬段。
這輛購物車陪伴了中國第一代網絡原住民的成長——第一屆「雙11」時,把足夠穿半年的傑克·瓊斯服飾塞進購物車的年輕人,現在的購物車裡,已經裝上了母嬰產品。
10年前,購物車裡的一款暢銷商品是取暖器。而在「霧霾」成為關鍵詞的那年,空氣淨化器經常賣到缺貨。如今,掃地機器人已經「霸榜」多年,洗碗機也成功登頂,除了傳統的「三大件」,這些「生活拯救者」正逐漸成為「剛需」。
2017年,「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兩年後,在購物活動期間,天貓商城的「雙童車」搜索量增長了83%。在同一平臺上,成對購買兒童產品的用戶數量也增加了18%。
這個虛擬購物車的容量,大約每3年擴容一次,但永遠沒人能確切知道,購物車裡能裝進多少種生活。
拉薩人民熱愛小龍蝦,購買次數和他們所處的海拔一樣,比內地高出不少。遼寧撫順人投身按摩洗浴的頻繁程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倍。「雙11」賣出的麻辣燙幾乎全部來自於哈爾濱賓縣——一個10月底就開始飄雪的小地方。最近一年,山東濟寧賣義大利菜的商戶增長了53%,而這座城市歷來以長到一人多高的大蔥聞名。
還有種生活經常出現在時髦網劇裡:年輕白領健完身回家後,將汗溼的衣服塞進掛在牆上的迷你洗衣機,從小冰箱裡拿出速食放入迷你微波爐加熱。機器嗡嗡聲中,貓咪蹭了蹭他的腳脖。
2018年以來,上述場景裡出現的所有家電,銷量都在快速上漲。迷你微波爐甚至增長了近10倍,壁掛洗衣機也比之前多賣了6倍。
單身青年撐起了近500億元的健身市場,他們每月要在一隻寵物身上投資500元以上。400多萬年輕人喜歡一個人看電影,選擇獨享速食火鍋的人翻了一番。每10個去迷你KTV裡唱歌的人,其中有4個適合給自己點上一首《單身情歌》。
今年「雙11」,購買假髮的人群中,90後佔了42.4%,是他們父母一輩70後購買人群的近3倍。
除此之外,還不斷有新的事物出現,推著這輛購物車飛速向前。今年「雙11」,大約有10萬人湧進直播間,觀看一名男主播在一小時內試遍100支口紅,然後在2分鐘內「秒完」上萬件剛剛上架的產品。零點之前,兩位當前最火的「帶貨主播」心照不宣地選擇下線。這是因為,電商平臺會與粉絲眾多的「頭部」主播約定,為了系統穩定,不要在平臺「大促」同時直播賣貨。
這是令鄭書清和夥伴們頭疼的新挑戰。此前,商品「秒殺」是計劃動作,開始時間可以精確到秒,交易系統會提前做好各種數據的緩存。
主播們打破了這種有條不紊。他們只要喊出「3、2、1,上連結」,觀眾就會瘋狂點擊——「秒殺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
一位負責直播技術保障的工程師告訴記者:「頭部主播帶來的交易瞬時流量,會對系統帶來不小的衝擊。」
直播間的大多數人會選擇直接付款——在又一次更新的購物模式前,購物車這個按鈕被忽略了。
4
每年「雙11」前,鄭書清的團隊都會分析往年的數據,計算增長曲線的「斜率」,然後預估出當年可能出現的峰值,這是統計學上幾乎不會出錯的方式。但消費者的熱情一直是那個無法準確計量的變量,新數據幾乎每次都會超出預期,最後他們乾脆留出成倍的空間應對。
在這個強調邏輯思維的行業,他和同事們處理的是代碼。但他們實際打交道的,是人間物慾匯成的不可捉摸的力量。
一個杭州姑娘,用6年時間,把100平方米的家買成了「超市」:200多雙襪子,190多副手鐲,20多公斤鹽,數不清的鞋和衣服……柜子塞滿後,開始堆在房間裡。
「購物車裡怎麼莫名其妙長出來這麼多買不起的東西」,成為現代年輕人的一大未解之謎。但至少在「雙11」這天,巨幅折扣還是讓很多人找到理由揮霍,或者「善待自己」。
很少有商家能在這天無動於衷。一隻價值280多萬元的德國牧羊犬,疊加各種津貼、紅包後,「到手價」降到250萬元。就連骨灰盒也要在「雙11」促銷,給商品打上了「雙11狂歡購」的標籤。一位賣家留言:「老人應該很滿意。」
世界上最貴的車,可能是「雙11」的「購物車」。它可以塞滿便宜的零食,也可以裝進價值上千萬元的豪華遊艇。「有人幫忙清空購物車」成為這個時代最幸福的願望之一。
江蘇一家直升機公司曾在「雙11」時被拍下4000多件「寶貝」,店鋪老闆響個不停的手機信息提示,那天他的訂單總價超過了969萬億元。當然,這些訂單都是「未付款」狀態,老闆乾脆在淘寶上設置了自動回覆:「本店所有出售飛機都是真機……」
今年,5.5萬個盲盒在9秒鐘內被搶空。激情下單的購買者無從得知自己究竟會從盒內打開哪一款小玩具。事實上,這也是樂趣。
「雙11」不斷告訴人們的道理之一,是永遠不要低估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去年「雙11」還沒開始,就有8萬輛新車被預購,裝進了購物車。零點開始後的半小時內,每6分鐘就成交一輛瑪莎拉蒂。
那家主要用作展示的店鋪,果真賣出了一架原價1500萬元的直升機,最後直減600多萬元成交,成了「雙11最大折扣」。
沒有人知道網絡購物車的極限。去年一次網絡大促期間,有買家拍下一套800多萬元的房產,有人把600多萬元的紅寶石裝進了購物車。
買家把購物車裡的商品一起下單後,後臺要把訂單拆分給涉及的不同店鋪。平均每個用戶訂單要拆出的筆數,叫做拆單比。
從購物車誕生起,鄭書清眼看著拆單比從1.2,一路上升到現在的1.8,「人們一次購買的貨更多,種類也更多。」
如今,狂奔11年的「雙11」,成交額增長率已經連續兩年下降,但在工程師的世界裡,系統承受的負荷仍然在快速上升。
「訂單拆出量的增長,要數倍高於消費者數量的增長。」鄭書清告訴記者。從這一點看來,至少在他所維護的平臺上,消費潛力仍在釋放。
今年1月,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了9500美元,距離1萬美元一步之遙。美國在1978年抵達這個經濟水平,那時「雅皮士」的中產階級擔任了購買重任,他們大腳褲,大墨鏡,為雷克薩斯汽車、勞力士腕錶、萬寶龍牌鋼筆一擲千金。如今,中國不斷增長的中產群體,正在面臨「消費升級」的命題。
5
一切都在圍繞著這輛購物車高速運轉:手機的幽幽藍光打在人們臉上,無論是在近郊的別墅還是群租房的上下鋪。購物所帶來的多巴胺的分泌是平等的。觸摸購物車圖標的手指,不分黑白胖瘦,都是「剁手黨」們嚷嚷著要剁掉的器官。
11月12日,太陽尚未升起,熬夜秒殺的人們還在熟睡之中,載著「雙11」貨物的卡車已經到達快遞網點。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消息,今年「雙11」將有28億件包裹被處理。
算法調度著一切。包裹的路徑儘量規劃得短暫,考慮路況。通過購物車裡已經預購的商品,以及平時不同地區用戶的購物偏好,貨物提前布置在最近的倉庫裡。
收貨後迅速被丟棄一旁的包裝也蘊含著建模和優化。「切箱算法」指導下,每種商品被裝進大小最合適的包裹裡。此外,系統會根據部分物流貨車的車廂體積、載重,自動分揀出最優的包裹組合。
智能倉庫裡,機器人不知疲倦。它們會準確地找到商品,放置到通往車廂的傳送帶上。今年,所有傳送帶連起來長達5000公裡,相當於從三亞到漠河的距離。
這次「雙11」,區塊鏈參演一角。利用這一新技術不可篡改的特性,一些位於行業頭部的電子商鋪數字資產得以保護。與產品有關的圖片在上傳平臺的一瞬即記錄在鏈條上,有了明確的時間戳,擯絕了與後來盜圖者在創作時間上扯皮的可能。一旦官司發生,鏈條將繼續延伸到法院取證的環節裡。這門技術還是太新了,連業務的負責人都很難想像未來的全貌。
與今時今景對比,10年前的「雙11」仿佛黑白默片。幾百名技術人員守在電腦前,「容量不夠就加機器,完全靠人肉雲計算撐著」。有時,還會請出「重啟機器」這一經典方法。
那一天的最後30秒,支付寶核心帳務系統突然報警,顯示系統資源不足。這是災難性的劇情展開——據一位支付寶工作人員回憶,那時所有交易都經過虛擬帳戶,一旦核心帳務系統出問題,支付寶所有業務都會關停,資料庫再想恢復要很長時間。幾秒鐘內,一個會計系統的應用被臨時「殺掉」,騰出系統資源。最後離系統崩潰,只剩4秒。
後來,每年「雙11」都按倍數增加伺服器,可鄭書清發現,每年伺服器總是被壓得「喘不過氣」,成交量還是會超過預設。
這並不是世界經濟花團錦簇的時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球經濟全年增長為3%,貿易增長則只有1%。即使在服裝市場,暫緩擴張甚至關店的有馳騁數十年的大型國際快銷品牌,專注高奢客戶的定製禮服公司,還有主打年輕市場的網紅線上租賃應用。
寒冷的消息被夾雜在「雙11」的紛鬧歡呼聲裡。
曾經在電商平臺難得一見的房地產,也放下身段,加入這場「狂歡」。
這個一擲千金的行業,如今面對的是一個漫長的冬天。去年,一家行業前5位的房企,把「活下去」作為公司的「最終目標」。剛剛過去的「金九銀十」,行業數據不出意外地繼續慘澹。
現在他們集體跳上了「雙11」這趟快車,按照這裡的玩法,把「每日秒殺一百套」「全場低至6.4折」的字體放大。就連炙手可熱的「地鐵房」「學區房」也被安排上架,等待著被人裝進購物車。
大型購物商場「主動向網際網路購物平臺」靠攏。這些商城在過去的每個「雙11」裡,幾乎都要迎來一些格外精明的顧客:他們在線下試用,然後去網上比價購買。一家商場電商平臺技術負責人向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介紹,今年,他們部署了線下線上店面同一品牌同等價位。這並不容易,需要兩個龐大商業系統無數細節的融合。「線下有租金、人力成本。」他說,「網上開店成本也不低,因為流量是需要花錢的。」
這些在大城市布點的商場已經注意到,三四線城市的分散而擴大的「下沉市場」展現出了驚人實力。分期樂商城交易額前5名的城市分別是武漢、廣州、長沙、成都和西安,部分中西部城市交易額超過了北京和上海。一系列國產品牌在這個市場實現了翻倍增長。新勢力購買「爆款團」的優惠日用品,也搶購超過1萬元的蘋果手機。「分期」成為諸多商家今年的主打賣點——它們試圖勸說購物者,一次購物的花費最多可以分至零敲碎打補完,一直延伸到後年——不出意外的話,那是又一個「雙11」之前。
這天夜裡,兩家電商平臺聯合衛視,用一長串演藝明星裝點這個虛擬節日的倒計時。當一首名為《婦女新知》的歌曲在本世紀的第一年獲得第一屆華語流行樂傳媒大獎時,很難相信流金淌銀的唱片業會於幾年後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走向衰落。而再過幾年,所有唱片時代的巨子最隆重的舞臺之一,是專門歡慶網上購物的晚會。
那首獲獎歌曲唱道:我買,我充滿力量。
(除署名外,本文所有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海 王夢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