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太極圖和來氏太極圖哪個更勝一籌,馬上揭曉

2020-12-18 博雅惠心

太極拳者非常看重"太極圖",太極圖近乎是太極拳者的圖騰。但不知什麼原因,長期以來人們都是以常見的"雙魚太極圖"為太極拳者的摹本和推崇,而對"太極圖"視而不見。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研究太極圖,曾查閱了《解讀太極圖》一文(見《少林與太極》2011年第10期),論述了"雙魚太極圖"和"來氏太極圖"的來歷、區別和作用,肯定了"來氏太極圖"(圖1)對太極拳最具指導性,最能表達太極拳技理。

近來我經常參悟"太極理論",甚覺《解讀太極圖》一文尚言不盡意,有必要再次解讀太極圖。

我們知道,"太極"的概念來自《易經》,而《易經》的基礎是八卦,八卦是由"—"和"--"二爻的排列組合所構成的"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個形象,這八個形象就是《易經》的原始形態。

正是這個原始形態,產生了耳熟能詳、人們常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著名論述。為了便於說明問題,我認為有必要對"八卦"贅述兩句。

《易經》上說,八卦是伏羲發明的。他"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經》上雖如此說,但不曾留下"卦圖",只是到了宋代才有大理學家邵雍(1011-1077年)將卦圖公之於世。然,邵雍公布的有兩個"八卦圖",即"先天八卦圖"(圖2)和"後天八卦圖"(圖3),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先天伏羲八卦圖、後天文王八卦圖"。(註:邵雍是陳摶之弟子

請看"先天八卦圖":

"乾"天在上,"坤"地在下,"艮"山與"兌"澤互相通氣,"震"雷與"巽"風相互搏擊,"坎"水與"離"火不相厭棄,好一幅八卦"陰陽相錯"的局面。

《易·說卦傳》講:"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先天八卦圖":表現的是"天上地下、日東月西"的宇宙本體,又傳為伏羲所創,故而名之"先天伏羲八卦圖"。

再看"後天八卦圖":

《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居東,為春),齊乎巽(居東南,為春夏之交),相見乎離(居南,為夏),致役乎坤(居西南,為夏秋之交),說言(喜悅收成)乎兌(居西,為秋),戰乎乾(居西北,為秋冬之交),勞乎坎(居北,為冬),成言乎艮(居東北,為冬春之交)。"

這是以"八卦"的形成來描述春夏秋冬四季呈現的"生、長、收、藏"等陰陽之氣流行循環的情況,恰好構成一幅始而復終、終而復始的圓圖。此圖據傳系文王所繪,故而名為"後天文王八卦圖"。

觀這兩幅圖,我們發現它們既有區別又有共同點。

兩幅圖的區別在於:

"先天圖"表達八卦"相錯對待","後天圖"表達八卦"四季運行";"先天圖"體現"宇宙本體","後天圖"體現"人間致用"。

兩幅圖的共同點在於:

四周為"八卦"環繞,中央圓形空白無物。

人們不禁要問:八卦圍繞的中央圓形空白是什麼?是單純的空白還是別有洞天?是否就是生出"兩儀四象八卦"的太極?

這些疑問,不免成為眾多研究者探究的對象。《易經》沒有回答,邵雍也沒有回答,倒是明代理學家"來知德"根據"古太極圖"做了回答,並繪製圖形論述之圖4)。

請看圖4

八卦環繞四周,中央一圓圈者"太極"也

"中分黑白者,陰陽也;黑中含一點白者,陰中有陽也;白中含一點黑者,陽中有陰也;陰陽交互,動靜相倚,周詳活潑,妙趣自然。"

而八卦自"震"順時針旋轉至"乾"、自"巽"至"坤","其間四正四隅,陰陽純雜,隨方布位,自有"太極含陰陽、陰陽含八卦"之妙,不假安排也",真可謂自然而然,順乎天然。

太極拳不也是中正安舒、動即陰陽、螺旋纏繞、順其自然嗎?此圖雖為"心易發微伏羲太極圖",實為"古太極圖"、"先天太極圖",故又稱"伏羲八卦方位太極圖",也叫"天地自然河圖"。

再看圖4:太極圖中陰陽形狀好像兩隻鷹頭,中間的臨界點好像是一條"蠶蛹狀"曲線,反映出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並不是到了高峰點才斜下低谷,而是到了"陽極轉陰極"時,似乎有一個退回去的趨勢,從曲線上反映為"蛹動"形狀。

此"太極圖"展現的是一種"中央旋極"狀態,它的質量、能量、信息集中在"中央",不僅從四周向中央旋緊,也由中央向外輻射、噴發、拋擲。旋轉越緊,質量、能量越大,而"旋極點"則是全部質量、能量的母體、核心。

"古太極圖"應該說比較完整地表達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也反映了太極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負陰抱陽、負陽抱陰"、"質量互變"、"物極必反"、"蛹動前進、螺旋上升"的基本理念。

進一步研究,有人發現"古太極圖"在轉動時,隨著轉速的不同,會呈現不同太極動態圖像---初為"相對靜止"的太極圓形圖圖5)。

但我們按人體生理視角暫留時間1/16秒計算,變化顯現:

轉速8轉/秒時,成雙儀互抱太極圖,即"陰陽雙魚太極圖"(圖6);

轉速12轉/秒時,成"半纏太極圖"(圖7);

轉速16轉/秒時,成"互纏太極圖"(圖8);

轉速20轉/秒時,則為"過纏太極圖"(圖9);

轉速24轉/秒時,只能看見一個個"同心圓"了(圖10)。

"圓→互抱→半纏→互纏→過纏→圓"的運動形態,表明"太極螺旋纏繞"的旋臂鬆緊程度與渦旋速度成正比,慢鬆快緊,上限為8轉/秒,下限為20轉/秒,24轉/秒為純圓〔吾註:也許"八卦-24山"就是這麼來的〕。

"正轉"時,從"中心"不斷旋出小圓向邊緣擴散越出,轉速越高散發越快,也就是說,轉速越快能量越大,散發的射程越遠;

"反轉"時,外圓散發的小圓隨著速度的增加不斷縮小,向中心坍陷,速度越高坍陷越快。

著名學者王大有(韶華子)據此認為:古人在練功狀態下,以自身修煉的層次不同,體悟到太極體旋轉速度不同的太極旋轉現象---旋臂長短、鬆緊,雙儀向心、離心,都與太極體的旋轉速度有關。

由此可知,左旋(逆轉)收氣、採氣,右旋(順轉)放氣、發氣。這如同擰螺絲釘,右旋(順擰)為向前擰緊,左旋(逆擰)為向後擰松。同理,太極拳"逆纏"為收、為含、為蓄,"順纏"為開、為放、為拋擲,收得越緊、越足,拋擲的質量、能量就越大。

中國古代賢人對這種太極現象的認識並不是憑空臆造,而是以宇宙本體太極現象為依據的。"氣"就是中國古代賢人認為宇宙大千世界一切物象物體的本原物質,現代學者稱之為"原初粒子"。這種原初粒子被現代科學探究證實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瀰漫、充塞於宇宙空間並與宇宙同一。"波"為螺旋態,"弦"為直線態,是"曲成萬物" 的S或Z的運動曲線的不同形態,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太極印","波粒二象性"就構成了"本原太極體"。

〖吾註:順時針旋轉(左旋)--向中心收緊;逆時針旋轉(右旋)--右中心向四周擴散。也許"左旋為順為陽、右旋為逆為陰" 的思想就來源於這裡;也許"左水倒右為陽、右水倒左為陰"的思想就來源於這裡〗

中國古代賢人早就認識和發現:一切宇宙體都存在"螺旋結構"的現象,根據這一結構形態造就的漢字,諸如"已、乙、乞、氣、印、卯、乾"等就是象其螺旋形狀,比如漢字"乾"就是"太乙"、"太極印","乾"字的右邊"乞"就是象形雙螺旋結構。這已被出土文物所證實(參見王大有、王雙有《太極辯證法》彩圖6、8、38。)。各種各樣的太極體構成了宇宙運轉的秩序。

再以天文學而論,浩瀚宇宙中的星系運動也顯化出無數太極現象。比如,從美國麥克唐納天文臺攝製的"銀河系旋渦星系圖片",可明顯看出太極旋轉體態(圖11)。旋渦星系"左轉",旋臂由銀河自外向內逐漸加速渦旋,構成了太極星團圖樣。

再據攝製的"獵戶座(M51)星系旋渦"圖12),旋臂"右轉"比較舒展,旋臂上一個個星團有規律地向外拋灑,也是一個太極星團圖樣。

在太極的故鄉——中國,人們更是以太極思維和太極圖形將現代科學與藝術結合,創造出了前無古人的太極繪畫形象。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世界"二維關電子系統國際討論會",邀請我國著名畫家吳作人專門專題為大會製作會標。吳作人根據會議研討的尖端科學內容,調動自己對中國古老太極思想的理解,融合科學與藝術境界,繪製了"太極圖"會標圖13)。

這幅畫一經展出就轟動了科學藝術界,獲得高度評價。它以我國古代經典著作《易經》中"太極"思維及原理為基礎,採取、融入繪畫藝術家獨特的思維和表現手法,追尋探索當代科學技術尖端課題,將科學與藝術、古代與現代熔於一爐。目前這幅優秀繪畫作品珍藏在中國國際物理研究中心大樓的展廳中,該繪畫圖案被定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標誌。

我以為:

"太極"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自然界一切物質的基本運行態勢,也是"天地自然"的本性,更是中國人的一種思維方式。這是其一。

其二,互抱的"雙魚太極圖"只表示"陰陽兩儀互為其根",是一種"靜止平衡"的形態和思維。

其三,"太極"是運動的。運動中的太極隨著轉速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太極形態,從無極狀態的"圓"到"兩儀互抱、半纏、互纏、過纏"直至"同心圓"。

其四,不論是古代賢人對宇宙太極體的認識及留給我們的太極圖形,還是現代科學揭示並展現的宇宙星雲乃至電子、質子、粒子等,無一例外地證明著"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最符合"太極本體、本義",是太極拳的主要圖形依據。

其五,太極拳是太極拳創編者體察太極之自然現象和運行態勢,參悟其中之奧妙,追尋"天人合一"之理念,築就人體身心雙修之產物。而太極、兩儀(陰、陽)、四象(老陰、少陽、少陰、老陽)、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則是太極拳運動層次程序之無窮變化。

其六,太極拳僅有圓、弧是不夠的,太極拳最經典、最重要、最本質的是它的螺旋纏絲。

關於太極拳螺旋纏絲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曾因著名太極拳師徐致一於1964年6月1日發表在《體育報》的題為《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問題》一文而引起全國範圍的太極拳大辯論,許多著名太極拳師諸如洪均生、李經梧、羅宏基等都參與了討論,最後由著名太極拳師顧留馨應《體育報》之約發表題為"從纏絲勁問題談起"的文章而結束辯論。在這場討論中比較一致的觀點有:

一、太極拳如果用單純的弧形動作,不但動作幅度大,也很容易與來力頂抗,以致無法"引進落空",不能達到即化即打的境界。太極拳只有在弧形的動作過程中同時有螺旋動作,才能"觸處成圓"(陳鑫語),"觸之則旋轉自如"(李亦畲語),才能黏化恰到好處,無過不及而動作幅度極小,這是舍遠(用單純弧形)就近(用弧形中螺旋)的關鍵。離開纏絲勁是不可能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至無圈的。

二、纏絲勁由於動作螺旋式的弧形纏繞,處處是曲線,處處可以轉化為直線,無定向而又有定向。無定向為圓,有定向為方,方圓互變,剛柔交用,充分體現了太極兩儀、有柔有剛、陰陽互變的含義。

三、纏絲勁最能練出輕靈沉著而又圓活的內勁。動作螺旋由於處處能控制對方重心使其失去平衡,處處能越過對方防守點輕靈地進逼使對方獨不知我,因此是能柔、能剛、能引、能化、能拿、能發的,是一動即進,是防禦中的進攻。

太極拳的本質是"螺旋纏絲"。這一點,陳鑫看得最早、最準、最透。

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他始終以螺旋纏絲為核心,以易理說拳理,以"來氏太極圖"貫穿"太極兩儀、陰陽變化、旋轉纏繞",生動透徹地闡述了太極拳原理。

雖然陳鑫在清末民初寫作《陳氏太極拳圖說》時不可能不知道"雙魚太極圖",也不可能不知道"雙魚太極圖"對武術的作用,但在陳鑫看來,"雙魚太極圖"只體現了"陰陽相倚",反映不出"螺旋纏絲"。故陳鑫犀利地指出:"雙魚太極圖"--"則陰陽顯著,蓋皆太極之所為,而非太極之所倚者,實後天之易也"。

而觀先天之"易"的"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陰陽渾淪,蓋有不外乎太極,而亦不離乎太極者,本先天之易也"

只有"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才能準確無誤地體現太極拳"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螺旋纏絲"的原理和規律,陳鑫因而理所當然地以"來氏太極圖"表達太極拳理。

難怪陳鑫說,"太極拳,纏絲法也","不明此理,即不明拳"。而"拳術家創立纏絲勁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線,循環無端,神妙萬物,其至命矣夫,技藝云乎哉"!

陳鑫為了強調"來氏太極圖"對太極拳螺旋纏絲的指導作用,還引用了"來知德"的三篇專論---即《心易發微伏羲太極圖說》、《古太極圖敘》和《古太極圖說》來寓理太極拳。

筆者以為,這三篇專論太極拳修煉者應該好好閱讀、思考、玩味,只有弄懂此圖並理解三篇專論的含義,才能將太極拳"生生之 妙完具胸中",達到"天地之化機"的境界。

但自1933年《陳氏太極拳圖說》出版至今,長期以來世人仍然被"雙魚太極圖"所迷惑。我們所見所掛的是"雙魚太極圖",所練所依的還是"雙魚太極圖"。理清"來氏太極圖"和"雙魚太極圖"的區別和作用,認清"螺旋纏絲"是太極拳的本質,以"來氏太極圖"指導太極拳,不僅對太極拳的修煉有極大好處,而且能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太極拳原理,更深刻地理解螺旋纏絲,使我們對太極拳及其太極思維、太極文化有一清醒、正確的認識。只有在正確思想認識指導下,我們的太極拳方能修成"正果"。

我嘗試很多辦法把六行的原素融入到太極圖中,它既要能符合太極的原理,又要能符合六行的原理,但又要使用它最簡單化,可始終無果,有一天,我看到了明代理學家來知德的《來瞿唐先生圓圖》,忽然恍然大悟,來瞿唐先生的「來氏太極圖」這種雙螺線結構,是如此完美的解釋了太極的理論,這才是我認最純正的太極圖。我想這或許能找到突破口。

「來氏太極圖」與傳統太極魚圖同樣都是由一個6和9合併組成,但不同的是,它沒有陰陽魚眼,但又在6和9中間交叉出了一個0的結構,形成一個最近似一個颱風標誌的結構,但是這種變化,既涵蓋了了傳統太極魚圖中陰陽曲線轉換的本質,同樣也能反映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概念,但更厲害的是,還比傳統太極圖多出了的另一個概念:無極。

可惜的是由於印刷技術的原因,來氏太極圖同樣只能以黑白兩色進行呈現,於是我決定按照我對來氏太極圖的理解重新繪製一幅「來氏太極圖」,並在繪製過程中展示它的神奇與獨到之處。

具體方法如下:

1.圖一是以三個直徑為1的圓聯成的三個並聯圓,中間的圓代表了無極,它與上下兩圓,說明了一生三的原理,假設上圓是陽,那下圓就是陰,而中間的圓,就是無極。共3個。

2.而圖二就是我們常見太極圖的原理,我們假設上圓是陽,那中圓是無極,直徑為2,那麼自然而然的就是忽視了下圓的陰的一部分,這就是常見太極不妥之處。

3.於是我在圖三部分按照圖二的原理,增加了另外一個圓,它的直徑也為2,共分為兩個,

4.當陰與陽密不可分,是一個整體,那麼就需要在最外圍增加一個圓,它的直徑恰好為3,正好一個。

5.當3小圓+2中圓+1大圓=6圓,這就是六行太極的組成。

這樣一個圖示,並不能說明陰與陽之間的關係,所以我決定要給它上色,陽為火為赤色,陰為水為黑色。而無極則是非陰非陽,有無色代表,但赤色和黑色是什麼,如果在顏料,我決定選擇墨色和丹砂,因為丹砂是最接近於傳統文化中赤色和朱色的顏色,水墨黑與丹砂紅是最能體現太極二元的兩種對立色,就像中國紫砂壺的顏色,朱泥硃砂色與黑金色,這就是正色,於用這二正色填充之後,出現了如下的圖示:

這就是「來氏太極圖」本來面貌,假設我把畫法反過來,同樣能解釋太極生陰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概念。如:一個直徑為3的太極圓,分為直徑為2的兩圓為陰陽兩圓,兩圓交匯為無極,無極之外為陰含陽與陽含陰,各為直徑1,這就是無極。

假設無極的單位為1,那它與陰和陽分別構成的2和陰陽構成的3,1.1.2.3.是,符合斐波那契螺旋線黃金數列規則的,這是正是來氏太極圖的最優美之處,他是這麼符合自然的規律,從颱風到銀河系,到各種結構,總之,傳統太極圖具備的一切元素它都有。

如果我們把它的外框剝離,保留基本原素,保留一個颱風標誌一樣的圖形,它是一個6和9和0共同構成的圖例,颱風與6字,這正是與我六行新增的風是相符的根本元素,但如果把這個元素圖例進行90度旋轉翻轉,它就變成一個類似於佛教卍字圖的大風車結構,這兩個圖例如下:

向來我們使用太極魚圖和佛教卍字符字,讓人感覺神神化化的,但有了這兩個符號,既能把儒道的陰陽圖和佛教的萬字符合併在一個系統之內,用一個符號直觀表示,這是何其的簡單直觀,

有了二元和四元的太極圖,我決定它按照相同的構成方式進行延伸成三元和六元,將出現如下圖示:

上色之後他們效果如下:

對我來說,這個就是我認為六行與太極圖的結合的直接展現了,但是我總覺得這始終少了點什麼,我的六行元素沒辦法體現出來,這時,西方鍊金術裡用三角形符號代表地水火風的元素啟發了我。於是我決定根據這個辦法增加一個金與木的元素。

這個六行符號上水下火,左風木、右金土,中間以609符號,如果合併起來正是一個正六邊邊,當然我也可以運用太極原來的元素把六行進行劃分。把它與上面的來氏太極圖進行合併及上色,一幅全新的六行太極,就是如下圖示:

這三個圖就是六行太極的全部,細心的人可能發覺,其中第三個圖三角形變成了球形,這是我沿用太極陰陽理論合成的六行元素,其中圖三的六個陰陽球說明如下:黑色為水,紅色為火,半球中,火上水下未濟為天,水上火下既濟為土,左陰右陽為東方為木,右陰左陽為西方為金。列位能不能理解不得而知,這就是我創造的六行太極圖,結果出來,但好不好看呢,效果如何?又有什麼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我謹以明代著名書畫家、詩人任道遜(1422—1503年)賦"來氏太極圖"的詩句結束本文。

太極中分一氣旋, 兩儀四象五行全;

先天八卦渾淪具, 萬物何嘗出此圓。

相關焦點

  • 太極圖知多少?陰陽魚太極圖、周子太極圖、空心圓太極圖
    陰陽魚太極圖又稱為先天圖、先天自然河圖、「中華第一圖」。「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老子對太極圖的精確詮釋。古太極圖在「陰陽魚」上加四條線,劃分為八卦區域。就是將卦爻陰陽位數與「陰陽魚圖」黑白變化度數更嚴格的對應起來。
  • 全世界最完美的Logo——太極圖
    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以上是太極二字的含義。太極圖據說是宋朝道士陳摶所傳出,原叫《無極圖》。太極圖,有很多種,諸如周敦頤太極圖、先天太極圖(原名「天地自然之圖」,俗稱「陰陽魚圖」)、古太極八卦圖(先天太極圖周圍配以八卦符號)、來知德太極圖以及清朝端木國瑚太極圖。
  • 太極和太極圖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說起太極圖我們都不會陌生,從影視作品我們都見過太極圖,就好像黑白兩條魚互相糾纏在一起,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那它所要表達的是什麼呢?首先我們得從太極的來源說起。太極這個詞出自於《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 太極圖與雙魚座的聯想,請細品
    雙魚座的符號是朝向相反方向的兩條魚,無獨有偶,我們中國文化之中的太極圖,其符號剛好與雙魚座類似,不由得讓人浮想聯翩。更令人驚奇的是,雙魚座的性格特點往往也適用於太極的概念,接下來簡單解析它們之間的相同與差異之處。首先第一點是和,和的其中一個意思是和諧。
  • 正確認識《八卦太極圖》
    圖6a.南宋·張行成〈易先天圖——渾天象〉及其修正 2.明·來知德撰《周易集注》(或曰《易經來注圖解》),書中有兩幅〈八卦太極圖〉。一曰〈心易發微伏羲太極之圖〉,一曰〈先天畫卦圖〉。見圖13。這是筆者在歷史資料上查找到的最正確的〈八卦太極圖〉。《易經來注圖解》原名《周易集注》,凡十六卷,明人來知德撰。
  • 秘密|為什麼說太極圖中隱藏著宇宙奧秘?
    為什麼太極圖和銀河系運行圖很像?太極圖是宇宙四維時空的映射麼?為什麼說太極圖中隱藏著宇宙奧秘?近代科學研究中,不少學者認為:太極圖,隱藏著宇宙的密碼。馬約拉納費米子的主要貢獻者王康隆教授說:「中國人講,有陰必有陽。
  • 街拍:超時髦和成熟,究竟哪個更勝一籌,等待你的評價
    街拍:超時髦和成熟,究竟哪個更勝一籌,等待你的評價>看看小姐姐身穿這一件份額是的修身裝下大圖模式逛街的成熟美女往往更具魅力超時髦和成熟的小姐姐穿上美美噠衣服
  • 海南的阿神和湘北的三井哪個實力更勝一籌
    文/寂寞的紅酒阿神和三井是經典動漫《灌籃高手》中的兩個角色,兩個人都以三分球著稱,是神奈川縣乃至整個日本高中籃球界最優秀的三分投手。一直以來,人們經常在爭論阿神和三井哪個球員更優秀。那麼海南的阿神和湘北的三井哪個實力更勝一籌?小編認為,相比而言,三井的實力更強一些。首先,兩個球員雖然都是三分投手,但相比而言,三井的能力更全面一些。儘管兩個人都是神射手,都擅長投三分球,在三分球方面實力不相上下,在得分方面阿神甚至還隱隱超過三井,但在防守、過人、搶籃板等能力方面,三井遠強於阿神。
  •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圖七局部的太極圖圖八圖九石柱寺山的頂部南陽「巖石文」、黃山遺址、「不見冢」大墓群等一系列承載著中華文明探源重大信息和實證的發現、發掘和研究,我們用神奇、神秘、神聖來形容,應名副其實、當之無愧。一、太極和太極圖太極和太極圖,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解釋,大致都存在於周以後的文獻和周以後學者的論述中,太極思想以及太極演化的八卦易經更是「高、大、上」,既全民皆知又全民無解,南陽「巖石文」裡的太極圖,將給我們最原始最直接的答案。
  • 河正宇和黃政民:誰的實力更勝一籌?
    其中,以河正宇和黃政民的討論度最高。不誇張地說,兩人堪稱韓國中生代演員兩大「翹楚」,他們的演技和作品,都處於韓國影壇的頂尖水平。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河正宇和黃政民,究竟誰的實力更勝一籌?作品厚度河正宇和黃政民都是不折不扣的實力派演員,所謂的個人流量和明星光環,在他們身上根本不適用。唯有作品厚度,才最能直觀地體現出兩人的差距。
  • 太極圖與八卦圖是一個意思嗎
    太極圖據說是宋朝道士陳摶所傳出,原叫《無極圖》。有人說:正宗的《太極圖》為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中的《太極圖》。《太極圖》用俗稱的「陰陽魚」來形象表現「陰陽二氣,循環往復,周而復始」之《易經》原理,「陽氣」的代表為「太陽」,「陰氣」的代表為「太陰」即「月亮」;「古太極圖」的視向,根據中國地處北半球的「坐北朝南」地理位置而定: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所以「陰陽魚」的旋轉,應為順時針方向,以合日、月運行之天象:左東升、上南頂、右西落、下北底。
  • 周敦頤《太極圖說》:含萬物之理,為養生至寶
    太極圖的廣泛影響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它不僅給我國歷史打上了顯著的文化烙印,也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廣為人知的太極圖,其形狀如陰陽兩魚互糾纏在一起,因而被習稱為「陰陽魚太極圖」太極圖由來相傳太極圖出自宋初高道陳摶,陳摶將圖傳於其學生种放,种放又傳給了周敦頤,周敦頤據圖作《太極圖說》,《太極圖說》就是對太極圖的說明。
  • 陰陽魚的太極圖是宋代才出現的?對,只比先天八卦圖早一點而已
    (本文末尾,有大量漂亮的陰陽魚太極圖欣賞,甚至可以下載當桌面的)太極圖至少有三種,我們今天說的是最常見的以陰陽魚表示的太極圖(如下圖一)。圖三、陰陽魚太極圖據說這個太極圖是陳摶所傳出,原叫《無極圖》。後來周敦頤(就是《愛蓮說》的作者)得到這個圖,寫了《太極圖說》加以解釋。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事實上,也有人推測,老子西出函谷關時,除了《道德經》,隨身也攜帶了一張《太極圖》。這張古太極圖是道家的密藏,流傳非常古老,意味渾宏深刻,且從不示人。下面就是這張古太極圖的還原示意圖。古太極圖這張古太極圖,也稱天地自然之圖,流傳非常古老,其中圈裡的中心就是太極,兩個黑白魚互守互望,分為陰陽。陽由淺及深,陰由深及淺。
  • 韓國太極旗到底有何來歷,為何與中國的太極圖很像?
    更有趣的地方在於,這面國旗完全沒有陰陽魚,只看到了紅藍兩塊顏色而已,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百事可樂呢!有人說它是從八卦圖演化而來的,這一點並沒有錯,只不過,從中華文明的角度來看,我們並不會承認它是從太極圖演化而成的,因為事關中華文明遺產,這一點可不能太隨意。
  • 火影忍者:三代火影和四代火影,究竟誰的實力更勝一籌呢?
    火影忍者:三代火影和四代火影,究竟誰的實力更勝一籌呢?《火影忍者》中的三代火影,人稱「忍者教授」,年紀輕輕就學會了上千種忍術,作為二代火影的弟子,自幼就被稱之為天才,由於查克拉屬性俱全,所以三代火影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忍術,這也是為什麼被稱之為忍者教授的原因,而四代火影也同樣被稱之為天才,更是自來也口中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忍者,改進飛雷神,研發螺旋丸,更是有遇到黃色閃光可以放棄任務的說法,可謂是出場就被神話的人物,那麼這二人究竟誰的實力更勝一籌呢
  • 這裡有最大的天然太極圖畫周文王曾經在這裡演繹八卦 還有白娘子的傳說 許仙老家就在山對面
    秀麗的淇河水在鶴壁由東向西呈「S」形繞南北兩架山梁而流,使兩岸青山酷似古太極圖中的陰魚陽魚,天然形成一幅神奇的陰陽太極圖。相傳殷商時期,周文王被殷紂王羈押於此,他夜觀天象,日研神圖。文王驚人地發現天然太極八卦圖形而演繹《周易》的太極八卦,從而奠定了影響世界的周易八卦玄學文化基礎。天然太極圖陰陽分明,幽柔含神,為國內罕見。
  • 太極雙魚圖是什麼,也許宇宙的秘密就藏在裡面
    有代表性的說法是:一,在古代的典籍中,有不少的記載,說太極圖起源於遠古的伏羲所作的圖,據說是根據河圖和洛書圖所研創出的簡易圖,河、洛兩書的神秘性給伏羲太極圖也帶來了非常神秘的色彩;二,一些關於,認為太極圖起源於東漢魏伯陽所作的《周易參同契》,易與太極,就披上了互為因果的神秘色彩;影響最大,最具哲理意義的幾種說法是,太極圖為宋朝前後的哲學大師周敦頤所繪,或為五代宋初的道教名士陳摶所繪,或為宋元之際的佛教徒壽涯所繪。
  • 國旗印有太極圖案的兩個國家
    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據傳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所傳出。這位道士不是一般人,他名叫陳摶,對道家學說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出生於唐懿宗鹹通十二年,去世於宋太宗端拱二年,活了118歲,不僅受到過唐僖宗的召見,還受到過宋太宗的召見,而且他還有一個名氣很大的學生,名叫張三丰。
  • 《太極雙魚圖》畫法步驟(附:相學與中醫診病)
    《太極雙魚圖》畫法步驟(附:相學與中醫診病)  作者:巫禎來《太極雙魚圖》作者:巫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