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者非常看重"太極圖",太極圖近乎是太極拳者的圖騰。但不知什麼原因,長期以來人們都是以常見的"雙魚太極圖"為太極拳者的摹本和推崇,而對"太極圖"視而不見。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研究太極圖,曾查閱了《解讀太極圖》一文(見《少林與太極》2011年第10期),論述了"雙魚太極圖"和"來氏太極圖"的來歷、區別和作用,肯定了"來氏太極圖"(圖1)對太極拳最具指導性,最能表達太極拳技理。
近來我經常參悟"太極理論",甚覺《解讀太極圖》一文尚言不盡意,有必要再次解讀太極圖。
我們知道,"太極"的概念來自《易經》,而《易經》的基礎是八卦,八卦是由"—"和"--"二爻的排列組合所構成的"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個形象,這八個形象就是《易經》的原始形態。
正是這個原始形態,產生了耳熟能詳、人們常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著名論述。為了便於說明問題,我認為有必要對"八卦"贅述兩句。
《易經》上說,八卦是伏羲發明的。他"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經》上雖如此說,但不曾留下"卦圖",只是到了宋代才有大理學家邵雍(1011-1077年)將卦圖公之於世。然,邵雍公布的有兩個"八卦圖",即"先天八卦圖"(圖2)和"後天八卦圖"(圖3),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先天伏羲八卦圖、後天文王八卦圖"。(註:邵雍是陳摶之弟子)
請看"先天八卦圖":
"乾"天在上,"坤"地在下,"艮"山與"兌"澤互相通氣,"震"雷與"巽"風相互搏擊,"坎"水與"離"火不相厭棄,好一幅八卦"陰陽相錯"的局面。
《易·說卦傳》講:"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先天八卦圖":表現的是"天上地下、日東月西"的宇宙本體,又傳為伏羲所創,故而名之"先天伏羲八卦圖"。
再看"後天八卦圖":
《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居東,為春),齊乎巽(居東南,為春夏之交),相見乎離(居南,為夏),致役乎坤(居西南,為夏秋之交),說言(喜悅收成)乎兌(居西,為秋),戰乎乾(居西北,為秋冬之交),勞乎坎(居北,為冬),成言乎艮(居東北,為冬春之交)。"
這是以"八卦"的形成來描述春夏秋冬四季呈現的"生、長、收、藏"等陰陽之氣流行循環的情況,恰好構成一幅始而復終、終而復始的圓圖。此圖據傳系文王所繪,故而名為"後天文王八卦圖"。
觀這兩幅圖,我們發現它們既有區別又有共同點。
兩幅圖的區別在於:
"先天圖"表達八卦"相錯對待","後天圖"表達八卦"四季運行";"先天圖"體現"宇宙本體","後天圖"體現"人間致用"。
兩幅圖的共同點在於:
四周為"八卦"環繞,中央圓形空白無物。
人們不禁要問:八卦圍繞的中央圓形空白是什麼?是單純的空白還是別有洞天?是否就是生出"兩儀四象八卦"的太極?
這些疑問,不免成為眾多研究者探究的對象。《易經》沒有回答,邵雍也沒有回答,倒是明代理學家"來知德"根據"古太極圖"做了回答,並繪製圖形論述之(圖4)。
請看圖4:
八卦環繞四周,中央一圓圈者"太極"也。
"中分黑白者,陰陽也;黑中含一點白者,陰中有陽也;白中含一點黑者,陽中有陰也;陰陽交互,動靜相倚,周詳活潑,妙趣自然。"
而八卦自"震"順時針旋轉至"乾"、自"巽"至"坤","其間四正四隅,陰陽純雜,隨方布位,自有"太極含陰陽、陰陽含八卦"之妙,不假安排也",真可謂自然而然,順乎天然。
太極拳不也是中正安舒、動即陰陽、螺旋纏繞、順其自然嗎?此圖雖為"心易發微伏羲太極圖",實為"古太極圖"、"先天太極圖",故又稱"伏羲八卦方位太極圖",也叫"天地自然河圖"。
再看圖4:太極圖中陰陽形狀好像兩隻鷹頭,中間的臨界點好像是一條"蠶蛹狀"曲線,反映出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並不是到了高峰點才斜下低谷,而是到了"陽極轉陰極"時,似乎有一個退回去的趨勢,從曲線上反映為"蛹動"形狀。
此"太極圖"展現的是一種"中央旋極"狀態,它的質量、能量、信息集中在"中央",不僅從四周向中央旋緊,也由中央向外輻射、噴發、拋擲。旋轉越緊,質量、能量越大,而"旋極點"則是全部質量、能量的母體、核心。
"古太極圖"應該說比較完整地表達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也反映了太極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負陰抱陽、負陽抱陰"、"質量互變"、"物極必反"、"蛹動前進、螺旋上升"的基本理念。
進一步研究,有人發現"古太極圖"在轉動時,隨著轉速的不同,會呈現不同太極動態圖像---初為"相對靜止"的太極圓形圖(圖5)。
但我們按人體生理視角暫留時間1/16秒計算,變化顯現:
轉速8轉/秒時,成雙儀互抱太極圖,即"陰陽雙魚太極圖"(圖6);
轉速12轉/秒時,成"半纏太極圖"(圖7);
轉速16轉/秒時,成"互纏太極圖"(圖8);
轉速20轉/秒時,則為"過纏太極圖"(圖9);
轉速24轉/秒時,只能看見一個個"同心圓"了(圖10)。
"圓→互抱→半纏→互纏→過纏→圓"的運動形態,表明"太極螺旋纏繞"的旋臂鬆緊程度與渦旋速度成正比,慢鬆快緊,上限為8轉/秒,下限為20轉/秒,24轉/秒為純圓〔吾註:也許"八卦-24山"就是這麼來的〕。
"正轉"時,從"中心"不斷旋出小圓向邊緣擴散越出,轉速越高散發越快,也就是說,轉速越快能量越大,散發的射程越遠;
"反轉"時,外圓散發的小圓隨著速度的增加不斷縮小,向中心坍陷,速度越高坍陷越快。
著名學者王大有(韶華子)據此認為:古人在練功狀態下,以自身修煉的層次不同,體悟到太極體旋轉速度不同的太極旋轉現象---旋臂長短、鬆緊,雙儀向心、離心,都與太極體的旋轉速度有關。
由此可知,左旋(逆轉)收氣、採氣,右旋(順轉)放氣、發氣。這如同擰螺絲釘,右旋(順擰)為向前擰緊,左旋(逆擰)為向後擰松。同理,太極拳"逆纏"為收、為含、為蓄,"順纏"為開、為放、為拋擲,收得越緊、越足,拋擲的質量、能量就越大。
中國古代賢人對這種太極現象的認識並不是憑空臆造,而是以宇宙本體太極現象為依據的。"氣"就是中國古代賢人認為宇宙大千世界一切物象物體的本原物質,現代學者稱之為"原初粒子"。這種原初粒子被現代科學探究證實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瀰漫、充塞於宇宙空間並與宇宙同一。"波"為螺旋態,"弦"為直線態,是"曲成萬物" 的S或Z的運動曲線的不同形態,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太極印","波粒二象性"就構成了"本原太極體"。
〖吾註:順時針旋轉(左旋)--向中心收緊;逆時針旋轉(右旋)--右中心向四周擴散。也許"左旋為順為陽、右旋為逆為陰" 的思想就來源於這裡;也許"左水倒右為陽、右水倒左為陰"的思想就來源於這裡〗
中國古代賢人早就認識和發現:一切宇宙體都存在"螺旋結構"的現象,根據這一結構形態造就的漢字,諸如"已、乙、乞、氣、印、卯、乾"等就是象其螺旋形狀,比如漢字"乾"就是"太乙"、"太極印","乾"字的右邊"乞"就是象形雙螺旋結構。這已被出土文物所證實(參見王大有、王雙有《太極辯證法》彩圖6、8、38。)。各種各樣的太極體構成了宇宙運轉的秩序。
再以天文學而論,浩瀚宇宙中的星系運動也顯化出無數太極現象。比如,從美國麥克唐納天文臺攝製的"銀河系旋渦星系圖片",可明顯看出太極旋轉體態(圖11)。旋渦星系"左轉",旋臂由銀河自外向內逐漸加速渦旋,構成了太極星團圖樣。
再據攝製的"獵戶座(M51)星系旋渦"(圖12),旋臂"右轉"比較舒展,旋臂上一個個星團有規律地向外拋灑,也是一個太極星團圖樣。
在太極的故鄉——中國,人們更是以太極思維和太極圖形將現代科學與藝術結合,創造出了前無古人的太極繪畫形象。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世界"二維關電子系統國際討論會",邀請我國著名畫家吳作人專門專題為大會製作會標。吳作人根據會議研討的尖端科學內容,調動自己對中國古老太極思想的理解,融合科學與藝術境界,繪製了"太極圖"會標(圖13)。
這幅畫一經展出就轟動了科學藝術界,獲得高度評價。它以我國古代經典著作《易經》中"太極"思維及原理為基礎,採取、融入繪畫藝術家獨特的思維和表現手法,追尋探索當代科學技術尖端課題,將科學與藝術、古代與現代熔於一爐。目前這幅優秀繪畫作品珍藏在中國國際物理研究中心大樓的展廳中,該繪畫圖案被定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標誌。
我以為:
"太極"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自然界一切物質的基本運行態勢,也是"天地自然"的本性,更是中國人的一種思維方式。這是其一。
其二,互抱的"雙魚太極圖"只表示"陰陽兩儀互為其根",是一種"靜止平衡"的形態和思維。
其三,"太極"是運動的。運動中的太極隨著轉速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太極形態,從無極狀態的"圓"到"兩儀互抱、半纏、互纏、過纏"直至"同心圓"。
其四,不論是古代賢人對宇宙太極體的認識及留給我們的太極圖形,還是現代科學揭示並展現的宇宙星雲乃至電子、質子、粒子等,無一例外地證明著"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最符合"太極本體、本義",是太極拳的主要圖形依據。
其五,太極拳是太極拳創編者體察太極之自然現象和運行態勢,參悟其中之奧妙,追尋"天人合一"之理念,築就人體身心雙修之產物。而太極、兩儀(陰、陽)、四象(老陰、少陽、少陰、老陽)、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則是太極拳運動層次程序之無窮變化。
其六,太極拳僅有圓、弧是不夠的,太極拳最經典、最重要、最本質的是它的螺旋纏絲。
關於太極拳螺旋纏絲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曾因著名太極拳師徐致一於1964年6月1日發表在《體育報》的題為《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問題》一文而引起全國範圍的太極拳大辯論,許多著名太極拳師諸如洪均生、李經梧、羅宏基等都參與了討論,最後由著名太極拳師顧留馨應《體育報》之約發表題為"從纏絲勁問題談起"的文章而結束辯論。在這場討論中比較一致的觀點有:
一、太極拳如果用單純的弧形動作,不但動作幅度大,也很容易與來力頂抗,以致無法"引進落空",不能達到即化即打的境界。太極拳只有在弧形的動作過程中同時有螺旋動作,才能"觸處成圓"(陳鑫語),"觸之則旋轉自如"(李亦畲語),才能黏化恰到好處,無過不及而動作幅度極小,這是舍遠(用單純弧形)就近(用弧形中螺旋)的關鍵。離開纏絲勁是不可能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至無圈的。
二、纏絲勁由於動作螺旋式的弧形纏繞,處處是曲線,處處可以轉化為直線,無定向而又有定向。無定向為圓,有定向為方,方圓互變,剛柔交用,充分體現了太極兩儀、有柔有剛、陰陽互變的含義。
三、纏絲勁最能練出輕靈沉著而又圓活的內勁。動作螺旋由於處處能控制對方重心使其失去平衡,處處能越過對方防守點輕靈地進逼使對方獨不知我,因此是能柔、能剛、能引、能化、能拿、能發的,是一動即進,是防禦中的進攻。
太極拳的本質是"螺旋纏絲"。這一點,陳鑫看得最早、最準、最透。
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他始終以螺旋纏絲為核心,以易理說拳理,以"來氏太極圖"貫穿"太極兩儀、陰陽變化、旋轉纏繞",生動透徹地闡述了太極拳原理。
雖然陳鑫在清末民初寫作《陳氏太極拳圖說》時不可能不知道"雙魚太極圖",也不可能不知道"雙魚太極圖"對武術的作用,但在陳鑫看來,"雙魚太極圖"只體現了"陰陽相倚",反映不出"螺旋纏絲"。故陳鑫犀利地指出:"雙魚太極圖"--"則陰陽顯著,蓋皆太極之所為,而非太極之所倚者,實後天之易也"。
而觀先天之"易"的"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陰陽渾淪,蓋有不外乎太極,而亦不離乎太極者,本先天之易也"。
只有"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才能準確無誤地體現太極拳"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螺旋纏絲"的原理和規律,陳鑫因而理所當然地以"來氏太極圖"表達太極拳理。
難怪陳鑫說,"太極拳,纏絲法也","不明此理,即不明拳"。而"拳術家創立纏絲勁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線,循環無端,神妙萬物,其至命矣夫,技藝云乎哉"!
陳鑫為了強調"來氏太極圖"對太極拳螺旋纏絲的指導作用,還引用了"來知德"的三篇專論---即《心易發微伏羲太極圖說》、《古太極圖敘》和《古太極圖說》來寓理太極拳。
筆者以為,這三篇專論太極拳修煉者應該好好閱讀、思考、玩味,只有弄懂此圖並理解三篇專論的含義,才能將太極拳"生生之 妙完具胸中",達到"天地之化機"的境界。
但自1933年《陳氏太極拳圖說》出版至今,長期以來世人仍然被"雙魚太極圖"所迷惑。我們所見所掛的是"雙魚太極圖",所練所依的還是"雙魚太極圖"。理清"來氏太極圖"和"雙魚太極圖"的區別和作用,認清"螺旋纏絲"是太極拳的本質,以"來氏太極圖"指導太極拳,不僅對太極拳的修煉有極大好處,而且能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太極拳原理,更深刻地理解螺旋纏絲,使我們對太極拳及其太極思維、太極文化有一清醒、正確的認識。只有在正確思想認識指導下,我們的太極拳方能修成"正果"。
我嘗試很多辦法把六行的原素融入到太極圖中,它既要能符合太極的原理,又要能符合六行的原理,但又要使用它最簡單化,可始終無果,有一天,我看到了明代理學家來知德的《來瞿唐先生圓圖》,忽然恍然大悟,來瞿唐先生的「來氏太極圖」這種雙螺線結構,是如此完美的解釋了太極的理論,這才是我認最純正的太極圖。我想這或許能找到突破口。
「來氏太極圖」與傳統太極魚圖同樣都是由一個6和9合併組成,但不同的是,它沒有陰陽魚眼,但又在6和9中間交叉出了一個0的結構,形成一個最近似一個颱風標誌的結構,但是這種變化,既涵蓋了了傳統太極魚圖中陰陽曲線轉換的本質,同樣也能反映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概念,但更厲害的是,還比傳統太極圖多出了的另一個概念:無極。
可惜的是由於印刷技術的原因,來氏太極圖同樣只能以黑白兩色進行呈現,於是我決定按照我對來氏太極圖的理解重新繪製一幅「來氏太極圖」,並在繪製過程中展示它的神奇與獨到之處。
具體方法如下:
1.圖一是以三個直徑為1的圓聯成的三個並聯圓,中間的圓代表了無極,它與上下兩圓,說明了一生三的原理,假設上圓是陽,那下圓就是陰,而中間的圓,就是無極。共3個。
2.而圖二就是我們常見太極圖的原理,我們假設上圓是陽,那中圓是無極,直徑為2,那麼自然而然的就是忽視了下圓的陰的一部分,這就是常見太極不妥之處。
3.於是我在圖三部分按照圖二的原理,增加了另外一個圓,它的直徑也為2,共分為兩個,
4.當陰與陽密不可分,是一個整體,那麼就需要在最外圍增加一個圓,它的直徑恰好為3,正好一個。
5.當3小圓+2中圓+1大圓=6圓,這就是六行太極的組成。
這樣一個圖示,並不能說明陰與陽之間的關係,所以我決定要給它上色,陽為火為赤色,陰為水為黑色。而無極則是非陰非陽,有無色代表,但赤色和黑色是什麼,如果在顏料,我決定選擇墨色和丹砂,因為丹砂是最接近於傳統文化中赤色和朱色的顏色,水墨黑與丹砂紅是最能體現太極二元的兩種對立色,就像中國紫砂壺的顏色,朱泥硃砂色與黑金色,這就是正色,於用這二正色填充之後,出現了如下的圖示:
這就是「來氏太極圖」本來面貌,假設我把畫法反過來,同樣能解釋太極生陰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概念。如:一個直徑為3的太極圓,分為直徑為2的兩圓為陰陽兩圓,兩圓交匯為無極,無極之外為陰含陽與陽含陰,各為直徑1,這就是無極。
假設無極的單位為1,那它與陰和陽分別構成的2和陰陽構成的3,1.1.2.3.是,符合斐波那契螺旋線黃金數列規則的,這是正是來氏太極圖的最優美之處,他是這麼符合自然的規律,從颱風到銀河系,到各種結構,總之,傳統太極圖具備的一切元素它都有。
如果我們把它的外框剝離,保留基本原素,保留一個颱風標誌一樣的圖形,它是一個6和9和0共同構成的圖例,颱風與6字,這正是與我六行新增的風是相符的根本元素,但如果把這個元素圖例進行90度旋轉翻轉,它就變成一個類似於佛教卍字圖的大風車結構,這兩個圖例如下:
向來我們使用太極魚圖和佛教卍字符字,讓人感覺神神化化的,但有了這兩個符號,既能把儒道的陰陽圖和佛教的萬字符合併在一個系統之內,用一個符號直觀表示,這是何其的簡單直觀,
有了二元和四元的太極圖,我決定它按照相同的構成方式進行延伸成三元和六元,將出現如下圖示:
上色之後他們效果如下:
對我來說,這個就是我認為六行與太極圖的結合的直接展現了,但是我總覺得這始終少了點什麼,我的六行元素沒辦法體現出來,這時,西方鍊金術裡用三角形符號代表地水火風的元素啟發了我。於是我決定根據這個辦法增加一個金與木的元素。
這個六行符號上水下火,左風木、右金土,中間以609符號,如果合併起來正是一個正六邊邊,當然我也可以運用太極原來的元素把六行進行劃分。把它與上面的來氏太極圖進行合併及上色,一幅全新的六行太極,就是如下圖示:
這三個圖就是六行太極的全部,細心的人可能發覺,其中第三個圖三角形變成了球形,這是我沿用太極陰陽理論合成的六行元素,其中圖三的六個陰陽球說明如下:黑色為水,紅色為火,半球中,火上水下未濟為天,水上火下既濟為土,左陰右陽為東方為木,右陰左陽為西方為金。列位能不能理解不得而知,這就是我創造的六行太極圖,結果出來,但好不好看呢,效果如何?又有什麼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我謹以明代著名書畫家、詩人任道遜(1422—1503年)賦"來氏太極圖"的詩句結束本文。
太極中分一氣旋, 兩儀四象五行全;
先天八卦渾淪具, 萬物何嘗出此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