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前兩天是考研的日子,準備了半年、一年甚至更久的戰役終於要階段性拉上帷幕。
一方面社會招聘方對於應聘者的學歷要求,另一方面大環境不景氣導致的合適崗位供不應求,終助力了每年報名考研的人數水漲船高。
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是否考上了研究生就一定能夠逆天改命?為了考研放棄工作的機會值不值得?考研一戰失敗了,是否有必要繼續考?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梳理了周圍幾個研究生已經畢業了的朋友的故事,來跟你們交流和分享。
A
雙非本海歸,入職四大
A同學本科來自一所雙非一本,但是因為就讀了自己非常喜歡的會計專業,所以對專業實力非常執著,成績一直很好。
研究生專業,ta也選擇了可以精深自己專業的研究方向,一切以結果為導向。最終ta以超級NB的成績,和只投過一次簡歷的傳奇戰績,一舉拿下香港的四大offer,求職之路讓投了上百封簡歷的我大呼羨慕。
我總結了一下,她順利的求職得力於:清晰的目標,以終為始的提前規劃(戰略),踏實認真的努力(戰術)。
目前已入職2年左右,工作內容ta很喜歡,缺點是四大的通病——忙。加上今年疫情影響經濟不景氣,晉升等方面出現問題,現考慮跳香港國企。相信經過了四大的積累和磨礪,ta一定能去到非常優秀的崗位。
B
985本,赴德交換,入職德國四大
同樣是985財會專業的一個朋友,研究生順利保研本校,但是因為不喜歡研究生階段學校的專業課程,自費去德國學校交換學習相同專業,雖然辛苦,但甘之如飴。
德國教學部分用英語,部分用德語。為了學習專業知識,也方便以後在德國找工作,B竟然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德語,畢業面試的時候全德語面試,拿到了德國最大零售企業的財務崗offer和四大offer,最終選擇四大。
不得不說,B不僅是一個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也是一個非常專注、安靜、愛學習的典型優生。從保研、赴德交換、學德文、投簡歷面試,順利的表象下,是持久的努力。
我還記得之前和ta一起上德文課,課後所有同學都散去,只有ta去圖書館列印了所有的教材(很厚),拿回去全部複習完。
B目前還在德國,考慮積累幾年經驗回國發展。
C
985本碩社會學,備戰司考/編制
保研的朋友C,是一個安靜有力量的人,社會學賦予了ta辯證思考和旁觀思考的能力與心態。度過了相對穩定的、充滿思辨趣味的本科和研究生生活,與世無爭的C終於也被時代的洪流推上了就業的風口浪尖。
突如其來的求職潮如洪水猛獸一般讓C充滿不適應。社會學耳濡目染的恬淡和客觀中正,在求職面試的激烈競爭和花式凡爾賽中顯得格格不入。C真的有過迷茫,不喜歡網際網路的快節奏,但也受限於專業。在赴一線城市找尋心儀事業編幾個月沒能如願以償之後,現在騰訊實習,考慮酌情繼續申請事業編,同時備戰司考。
C是屬於不太明確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的一類人,其實跟ta所學專業的模糊性比較強不無關係。而慶幸C的學校和學歷背景都還不錯,能夠最終進到大廠實習,不論是否能留下,積累點經驗都是不錯的。憑藉C的學習能力,相信司考和優質事業編都沒有問題,只是後者還需要一點運氣的加持。
類似社會學的社科類學科,通常被外界認為是「萬金油」專業,看似通達,實則雞肋,很容易找不到好工作。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提前布局,找準適合自己的行業和定位,廣泛實習積累閱歷,才不會讓自己太被動。雖然如此,社科類專業對於學生思維方式、獨立精神的培養是實打實的,畢竟這對個人成長和人生幸福,有時比從事了什麼行業更重要。
無法選擇時,我們也要好好吸收本專業的養分,早做規劃,既來之則安之。
D
非全日制美術碩,沿海院校輔導員
比起C同學,D同學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穩定和安逸。這將一切都變得非常簡單,但卻不輕鬆,因為D的專業限制和「非全日制」的碩士學歷。
如果不想從事本專業,就業市場對藝術類畢業生的殘酷顯而易見,本專業同學之間的發展差異也比其他非藝術類專業更加明顯。D的同班同學有些沒畢業就屢獲各類美術大獎,自己平時接單子都能衣食無憂,大有盈餘;而技術不夠精湛的同學也能接一些小單子賺零花錢,畢業之後努努力去大廠做美工。
最後一類就是D這種——不喜歡本專業,技術也不過硬,畢業就只有兩種選擇:
一,跟本專業死磕,努力進網際網路大廠,尋求高工資,同時享受高福報;
二,早點準備進體制。
比起金錢,有房一族的D很清楚自己更看重安逸和穩定,於是把目標早早瞄準在高校輔導員上。但因為ta的非全日制學歷限制,求職也不算順利。不過ta最終還是歷經上十次筆試、面試,去了沿海一所不錯的院校。
直到入職後,D才發現輔導員的工作跟「清閒」不沾邊。「很瑣碎,很多突發狀況,還要應付各種檢查,學生一天到晚各種事情都找你,周末經常泡湯。」D經常跟我抱怨,「但是,真的挺有成就感的,挺開心,感覺自己是在做有價值的事情。」
所以,想清楚自己要什麼,才是走向理想生活的關鍵。
當然,如果D沒有父母給買的房,有可能事情會是另一番模樣。
E
985本海歸,一線銀行管培
985本+海歸碩的E選擇了「別人家」的孩子路線,一畢業就進了一線四大國有銀行分行做管培。雖然是分行,但是光是四大國有銀行的招牌,和周圍人「才」和人「財」雲集的工作環境,已經讓人羨煞不已。
但是據E透露,他們的工資並不高,工作也比較機械和碾壓人性,ta「每天都活得很壓抑」。
「主管各種PUA員工,我每天都在想離職!」E抱怨道,「而且我們工資這麼低,什麼時候能買得起這邊的房子呢?」
有趣的是,有次ta疑惑地問我為什麼大家工資都這麼低,我問了下ta對於「高工資的定義」,ta說——「年薪35萬左右差不多(不低)」。我就知道其實ta對於現實的期待真的過分了。要知道畢業短短幾年,有機會達到這個薪水的只有幾類:大廠計算機類崗位、頭部金融機構(還得加年終獎)、頭部投行(遠超這數)、自由職業/創業。
正確的期待,和符合期待的擇業,才能讓自己過的更幸福和腳踏實地。E雖然工資不高,但比起非四大行的銀行員工,起點更高、機會也會更多。之前有個寧波銀行的管培生工作7年後,直接跳槽某單位當了投資負責人,薪水上百萬,前途無量。
但是得熬,沒有別的辦法,熬不住就出局。
現在E正在考慮接受家人的建議,去美國讀個博士。用ta的話說,其實自己是想「逃避現實,能拖則拖」。好久沒聯繫了,我覺得ta應該比之前的自己想法更成熟了。
F
考研985,優質事業編,備戰公考
朋友F是我在體制內求職群裡認識的,ta總是在群裡發言最活躍。我了解到ta是雙非一本,考研到985碩士,並利用985碩士學歷人才引進到某強勢準二線城市,事業編制,待遇22+,現在在備戰公考。我就是從ta這裡知道,體制內的待遇,要數蘇南、浙北、兩廣地區,薪水最高,性價比也比較高。
其實像F這樣發展的人,我周圍比較多。都通過努力拿到了比較好的學歷背景,入職了好地方的人才引進,然後想要找到更好的機會,或者直接考公,我們把這叫做「一步到位」。公務員確實在穩定性和福利上無可超越,如果能考到上述3個強勢地區的區級單位,工資總額比起一線網際網路公司都能打,還不用經歷中年危機。
也許這就是很多人考研、收穫更高學歷的一個意義:參與優質人才引進,或者拓寬可報名的崗位面、延長可以考公的年齡(本科35歲後不能報考,研究生則延長到了40歲)。
放一張杭州某中學招聘錄取圖,你們感受一下。
G/H
雙非海歸碩,入職500強快消/地產
G和H都是我畢業找工作認識的。我們都經過異常慘烈的競爭,進入了公司的最終輪面試,但他們2人都憑藉優秀的表現,拿到了我失手的工作機會,我曾經非常羨慕。
現在他們也都還在公司就職,比起跳過幾次槽的其他朋友和我自己,顯得穩定性更強。除開一些個人原因,我不由得感嘆,優秀的公司確實在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上面更專業,也更用心;也不由得恨自己當時為什麼就沒能再努力一點呢。我想即使到目前為止,跟我同樣惋惜的人也非常多。但是既來之則安之,我回想自己那個時候,確實太過幼稚也不夠了解崗位,現在想來如果了解了這個崗位也許我更有勝算,亦或者是乾脆也就不想去了。
所以求職的時候,最好先實習了解崗位,再不濟也要找到裡面的人親自聊聊,知道崗位實際工作內容和工作需要的特質,再去有針對性的準備。像我這樣單憑藉個人素質進入終面沒有問題,但是卻沒辦法突圍,拿到offer。
有意思的是,我參加各類人才引進面試時,周圍不乏本碩985的學霸,口才和氣質都非常了得。很多都是在知名公司歷練過2-3年,現在選擇跳進體制內,也確實是出於安家、穩定等多方面考慮。
所以,第一份工作一定不等同於你的最後一份工作,人的想法也會根據人生階段和自己的經歷而變化。停止因為一開始的失利而自怨自艾,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慢慢來,就是快。
I
雙非海歸,現華為,考慮進體制
I同學的經歷頗為傳奇,一畢業就憑藉超凡的魄力,跟隨師兄去了一家快速上升的創業公司,去年我跟ta見面還在,最近聊天告訴我去了華為,但是忙到爹媽不認,準備跳車了。
優秀的人總是這麼優秀,但是有勇氣的人卻沒有很多。像ta這樣學歷、能力都不錯,但是一開始就選擇了創業公司、想要大幹一場的人,其實並不是很多。我不知道ta之前的公司經歷了什麼,但我相信經歷過小公司、大公司之後,ta一定會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或者不想要的是什麼。
我有個老朋友之前說:「其實人很多時候不是知道了自己喜歡什麼才做選擇,而是知道了不喜歡什麼所以在逃避。」之前我不以為意,現在想來卻覺得不無道理。
知時務者為俊傑,我們需要了解的,是社會的變化,也是自己的內心。
以上就是我周圍9個朋友的故事,他們有的進了體制,有的去了外企、國有銀行、網際網路大廠、知名地產公司;有的繼續在公司耕耘,有的考慮跳出換一種生活。(受限於我現在在國企,如果有人感受到傾向性勿怪,並非本意)
看上去好似和讀研關係不大,畢竟本科畢業,也可以去體制、外企、國有銀行、網際網路大廠、知名地產公司呀。
是的,讀研肯定不是一種必然選擇,本科學歷也可以擁有競聘這些崗位的機會,並且只要你足夠優秀,成功入選,踏實積累,還可以利用年齡優勢,碾壓之後新入職的研究生。
但是,如果你的實力一般,還沒想好自己的方向,還沒發掘到自己的興趣,或者需要更多時間累積實習、增長實力,那麼讀研一定是更好的選擇。硬體上,讀研可以給你充足的2-3年時間,去學習、去實習,順便還能拿個學歷,拓寬自己的擇業面,起薪也會更高;軟體上,讀研拓寬了你的視野、完善了你的思維,成熟了你的心智,有些經歷是終生受益的。
不管如何選擇,也不管你的考研結果如何,這些都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因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決定著你會做什麼樣的事;你做的事情,又影響了你可以做的選擇。而選擇權,才是對我們努力的褒獎。
不論最終是否選擇了偉大和不凡,渡過千帆卻歸因田園的人,總比一直困在大山裡的人,更加偉大和不凡,也絕不是烏合之眾能夠有資格評頭論足的。
不困於心,不愧於行。做一個勇敢的人吧,不畏後果,勇敢前行。
你覺得他們的生活怎麼樣呢?
有沒有和你產生共鳴的地方,或者給你的選擇提供了參考呢?
Best W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