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解讀之三:「不生不滅」...(有聲)

2021-02-08 成佛之道2016

但是,不論比較粗糙的有念靈知心,還是比較細膩的離念靈知心,都是意識心的所行境界,不離意識。而且意識的心行會隨著所面對的境界經常改變心意,所以祂有時所顯現的是清淨的一面,譬如鋪橋造路為眾生付出等等;有時顯現的是不清淨、有染汙的一面,譬如遇到不順遂的事情時,就會發起脾氣來;不是從本以來就清淨、沒有任何染汙的真心。因此,在佛門有法師、居士們主張「有念靈知心就是真心」,或者主張「離念靈知心就是真心」,那都是不正確的說法,佛說那是常見外道法,不是佛法。


接下來談「不增不減」:真心從本以來沒有增加過,未來也不會減少,能夠符合這個體性,也只有空性心了。為什麼呢?因為諸法空相從來有增、有減。譬如定力與意識心相應,如果透過打坐的方式將意識心專注於一境,這時定力增加了;於下座時,因為有種種煩惱出現,導致定力退失了;所以與意識相應的定力有增、有減。而空性心從本以來不在定中、也不在定外,從本以來如如不動,從來沒有增加過、也沒有減少過。


同樣的道理,如果將有增有減的諸法空相攝歸於不增不減的空性心,是不是諸法空相也變成不增不減了?當然是嘛!如果不是這樣,諸法又如何不生不滅呢?所以想借著觀想,讓自己的真心與諸佛菩薩的真心合併,表示這個真心有增加,既然有增加,未來一定會減少,這樣有增有減的真心,與 佛在《心經》中開示的「不增不減」完全相反,乃是虛妄想!是常見與斷見外道見,誤導眾生非常嚴重。


最後作個小結論:在現象界上,諸法空相本身是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的法;可是將諸法空相攝歸於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空性心,諸法也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了。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二》 <第107集 《心經》到底在說什麼?(二)>  遊正光老師

相關焦點

  • 心經全文及解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 佛教:真如本性是什麼,為何說它不生不滅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聊心經,這一篇我們介紹的是三句非常重要的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舍利子在僧團中威望很高,本來世尊涅槃之後應該是他來帶領僧團的,只不過他不忍心看見世尊離開,所以寧願選擇先走一步,就在佛陀入滅前三個月,他先涅槃而去,由此也可見他已經達到了生死自如的境界。而這裡觀音菩薩和舍利子說法,也證明了他的智慧很高,畢竟心經乃是般若部的經典,智慧很高,大乘佛法的代表,一般的小乘根器是很難領悟的。
  • 《心經》全文及解讀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原文
  • 南懷瑾先生《心經》全文解讀(建議收藏)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個「照」字,時時刻刻要照顧自己,動一個念頭都要照顧,善念可以保存,惡念要消滅,我們動一個念頭,照顧這個念從何處來,照顧這個念往何處去,若能照顧自己的心念,則受想行識空,若照顧自己的色身,則身體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滅滅,見到粗妄想,後來粗妄想熄滅,變了細妄想,細妄想猶如流水一樣,古人稱為流注生滅,趙州老人稱其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樣,還看無生滅,其實微細生滅不停
  • 心經誦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譯本誦讀:寄凱編輯:花落有聲詩文苑
  • 心經書法作品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 三魂七魄與靈魂不滅(有聲)
    這些外道有的有可能有陰眼,有的有可能有天眼,看到眾生死的時候有一個中陰身出生出來了,就認為說有一個靈魂從身體出生出來,認為說這個中陰身是在我們身體裡面不滅的一個本體,所以出生了這個身體出來。但是這個中陰身其實他還是一個五陰身,他是依止著前一世的滅掉的這個五陰身所出生的這個中陰身,再加上你的如來藏的功能,再加上你的業種----分段生死的業種未斷,所以所出生的一個中陰身。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視頻朗讀
    ,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è。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gòu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duǒ,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nièpán。
  • 多識活佛為你正確解讀《心經》密意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段話中,「諸法空相」是緊接著上面「五蘊皆空」推而廣之說,不僅人身的五蘊皆空,凡一切事物(諸法)都是空相,即「性空」。「法」是梵語Darma(達摩)的意譯。世親在《論規》中說達摩一詞有10種含義,一般指存在、認識對象、道路、風俗習慣、學說、法則規律等等。
  • 修行要認真一點之三:往不生不滅有覺無心的狀態靠攏
    不是說我講法的時候,你端坐在那兒,像回事兒似的,像個樣似的;一不講法了,又完蛋了!我說休息一會兒,課間十分鐘休息一會兒,這個心又開始放羊了,這樣不行。時時刻刻都是不緊不松的一種狀態,不緊不松,從從容容。多體會啊,有覺無心!啥是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就是覺嘛;啥叫沒心?就是不起心動念,沒有我執對立,幹啥就是幹啥,認認真真的。
  • 資源分享——圖解心經
    《心經》流行的四個原因Part 2 逐字解經詳解53句經文《心經》經文結構分析圖1觀自在菩薩①「菩薩」和「菩提薩埵」到底是「聖觀自在」?還是「聖觀世音」?比較玄奘和鳩摩羅什的翻譯2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②般若有深淺之分?
  • 《心經》大雪心經【菩提薩婆訶】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心經 注音版
    誦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功德: 《般若心經》篇幅雖小,卻濃縮了整個般若類經典的精華,受持讀誦此經功德無量無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介紹:玄奘大師在四川時曾遇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汙。大師憐憫此人,施與衣服飲食,病者乃授大師《般若心經》。大師取經途中,經過一八百餘裡之荒漠,逢諸惡鬼奇狀異類繞人前後,雖念觀音不能令去。
  • 《心經》直譯即心經白話文解讀
  • 《心經》中的正念智慧:身體掃描(二)
    上個月寫過一篇同名文章,是想借《心經》中的一句話「度一切苦厄」,給身體掃描的練習帶來一些啟發。今天,我想分享另外一句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並不是在解讀《心經》,只是想從經典中吸取一些智慧,有助於我們正念實修。相信很多人對佛經的態度,都是心嚮往之,卻頻皺眉頭。上千年來傳遞下來的文字,好像在傳遞什麼錦囊,卻似懂非懂。
  • 心經的力量 我們為什麼需要心經?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心經解讀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指佛教的十八界,關係如下:我們的內心接觸外境時,它們之間會發生關係,根--六根、塵--六塵(外境)互相接觸,它們接觸的同時,心作意(也稱注意),如果根、塵不接觸,識是不會生起來的;如果根、塵接觸,同時心也作意的話,這時候知覺的心稱為識。根、塵、識三個一起作用的時候,所產生的心理稱為觸心所。
  • 心經.直簡白話解
    到彼岸、【多】譯為「定」煩惱無儘是為多定心生起煩惱滅回歸為「定」所以古德將「多」譯為「定」 、【心】譯為「無」體內心臟是肉團心>原本五蘊是妄執的幻影並非真實、【度一切苦厄】你明白了五蘊皆空就不被五蘊而束縛才能解脫再也不受六道輪迴之苦厄了、【舍利子!】
  • 《心經》圖解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略稱《般若心經》。(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心經》解析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