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法國新小說先鋒作家羅伯-格裡耶的兩部電影文學作品《桃色與黑色劇·骰子》和《桃色與黑色劇·玩火》,以「桃色與黑色」兩大元素串聯起了七部他自編自導的電影。本書由著名法國文學專家餘中先翻譯、臺灣跨界設計大師聶永真操刀製作封面。
新小說派領軍人物、新浪潮電影反叛者
羅伯-格裡耶六部自編自導劇本首次出版
阿蘭·羅伯-格裡耶是法國最反叛、也最具爭議的作家之一。他不僅是「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理論奠基人,同時也是電影編劇和導演。《世界報》稱他是「上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可能也是在法國之外最知名,卻最不得法國人喜愛的作家」。
他在一九五三年發表成名作《橡皮》,一九五五年以《窺視者》獲得批評家獎,主要理論著作有《為了一種新小說》。二〇〇三年當選法蘭西文學院院士,成為法國歷史上第三十八位在世的不朽者。
然而,更為中國人所熟悉的可能是他在電影方面的成就:一九六一年所著劇本《去年在馬裡安巴》由阿倫·雷奈搬上銀幕,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他從一九六三年起專門從事電影創作,共執導十部影片。首執導筒的《不朽的女人》獲得路易·德呂克獎。一九六八年編劇執導的《撒謊的男人》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二〇〇五年獲得伊斯坦堡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對於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左岸派大師這個封號,他曾經回應道:「我非常不贊成說我屬於『新浪潮』,我從來就屬於、並且仍然屬於法國新浪潮的一切做法的激烈反對派。」
此次上海譯文出版社隆重推出他的《桃色與黑色劇·骰子》和《桃色與黑色劇·玩火》,其中收錄了六部他自編自導的電影《歐洲快車》、《撒謊的男人》、《伊甸園及其後》、《快感的逐漸滑動》、《玩火遊戲》、《美麗的女俘》和一部電視電影《N拿起了骰子》的相關文本, 其中所有內容均為首次出版。
揭開桃與黑的感官魅力
作為書名,「桃色與黑色劇」興許顯得含混、晦澀而引人遐想無窮。事實上,它確實包含諸多含義,頗為值得玩味。
首先,「劇本」的概念在格裡耶看來具有十分廣泛的意義,能涵蓋這套書中性質很不相同的文本,其中包括電影構思、劇本大綱、對白串聯以及電影小說提綱等,展現了「在眼前、在耳朵裡、在大腦中的銀幕上想像的進程」。通過這一系列文本,格裡耶把讀者引向電影寫作的第三種形式,即電影本身和電影小說之後的第三種形式:一門貫穿於制定大綱到拍攝的整個過程間的電影課程。
這些文本既具有獨家性,又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它們伴隨電影拍攝過程而生,是導演非常個人的拍攝手冊和電影筆記。這些文本被存放於當代出版記憶學會的檔案資料館中,首次被整理併集結成書發表,是非常珍貴的一手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在被整理的檔案資料上寫滿了導演的即興批註,書中所發表的文本也隨之具有對白劇本和草稿隨機組合的特性。
書名中更具有夢幻意味的是「桃」與「黑」這兩個字眼,它們意味著什麼呢?在格裡耶眼中,桃色存在於年輕漂亮的女士、夢幻中的花季少女的感官魅力中;黑色則讓人聯想到浪漫時代的黑色小說、美國製造的黑色電影、赤裸裸的肌膚上的黑色緊身帶、罪犯帶的黑色面具、美麗的眼睛上綁著的黑色蒙布……「桃」與「黑」這兩種顏色氤氳了電影人、甚至所有人最最隱秘的夢境。「這一切已經不太時髦了,我是真心地為之感到可惜」,格裡耶如是說。而在這套書中,仿佛一種刻意的探尋和回歸,他試圖通過各個劇本詮釋演繹這兩種色彩變化多端的組合,為讀者揭開桃與黑的感官魅力。
著名法國文學學者餘中先擔綱翻譯
臺灣視覺設計大師聶永真操刀封面
譯者餘中先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編審,曾任《外國文學動態》編委,現任《世界文學》主編、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長期從事法國文學作品譯介工作,對羅伯-格裡耶有深入研究,譯有他的《快照集·為了一種新小說》、《反覆》等,同時還與羅伯-格裡耶本人有過交往,對他的電影也頗有心得。
另外,我們還有幸邀請到跨界設計大師聶永真構思封面,他設計的圖書封面屢獲《誠品好讀》年度出版報告「美術之最」與「最佳注目」稱號,並曾獲臺灣金曲獎最佳封面設計獎、金蝶獎最佳封面設計首獎等各類獎項。他對電影、音樂和圖書三個領域的出色把握為這套獨特的書錦上添花,不僅暗扣「桃色與黑色」的標題關鍵詞,還襯託出了「滿園春色關不住」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