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31日晚,大權在握的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在發表完新年賀詞後,他做出了一項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舉動:宣布提前退休,由普京任代總統。
在葉爾欽執政的這幾年裡,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近 50%,以至於普京當時說出了這樣一番話:「俄羅斯正處於其數百年來最困難的一個歷史時期,大概這是俄羅斯近 200~ 300年來首次真正面臨淪為世界二流國家抑或三流國家的危險。」(出自俄羅斯《獨立報》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羅斯》)
葉爾欽留給普京的是一個充滿政治鬥爭、社會矛盾激烈、民族衝突嚴重、經濟下滑的俄羅斯,曾經有人說葉爾欽只是年紀大了,身體有些吃不消,才讓位普京的。其實這種說法太狹隘了,尤其是對於葉爾欽這種曾經影響世界的大人物。
接下來,咱們深入聊一聊究竟是什麼迫使葉爾欽這樣的集權總統,主動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甘願讓位普京。
一、政治上葉爾欽學習西方走民主選舉道路,但他又和人民支持的議會決裂,並多次重組政府,走上了總統獨裁的道路,這使得俄羅斯政壇黨派林立、矛盾重重;
蘇聯解體後,葉爾欽成為了俄羅斯總統,當時他的政治構想是學習西方,實行總統制、多黨制、議會民主、三權分立和自由選舉這樣的「民主」政治體制。
一開始,葉爾欽是打算通過這樣做,來改革蘇聯時期留下來的社會弊端,可當葉爾欽真正把這套班子照搬到俄羅斯的時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因為按照西方的制度,議會是由民主選舉產生,它應該是和總統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可葉爾欽在組建俄羅斯國家議會時,卻並不打算讓他們手中握有限制自己的權力,雙方的矛盾由此激化並最終演變出了「炮打白宮事件」。
這次衝突的起因是圍繞著是否繼續執行葉爾欽的「休克療法」,並且讓總統的權力凌駕於議會之上,在葉爾欽看來,俄羅斯聯邦副總統亞歷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魯茨科伊和俄羅斯聯邦立法機關領導人魯斯蘭·伊姆拉諾維奇·哈斯布拉託夫這兩位自己曾經盟友的做法是對自己的背叛,於是憤怒的他毫不猶豫下令解除了魯茨科伊副總統職務,並要求重新選舉議會成員。
而反過來,哈斯布拉託夫又認為總統無權繞過議會,解除魯茨科伊副總統職務,他便以議會的名義宣布解除葉爾欽總統職務,並由魯茨科伊行使代總統的職責。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雙方的矛盾已經相當惡化,1993年10月3日,葉爾欽手中的政府軍炮轟議會大樓,本次衝突導致142人死亡,744人受傷,媒體稱之為「十月事件」。
葉爾欽的政治主張和他的實際做法,催生出了一種畸形的政治局面,一面是他反覆強調民主,而另一面他卻在壓制民主。
在處理民族問題時,葉爾欽也沒有很好的應對方法,表面上他似乎和車臣的分裂主義分子達成了和解,但這種缺乏約束力的協議對雙方而言都只是緩兵之策,車臣分裂問題在停戰這段時期內不僅沒有被很好的解決,分裂者的實力反倒更加強大了。
1999年的時候,車臣武裝分子甚至公然入侵達吉斯坦共和國,搶劫村莊、製造恐慌,葉爾欽下臺前夕他已經無力去壓制這些冒頭的刺頭了。
二、經濟上葉爾欽上臺時採取「休克療法」,試圖通過實行經濟自由化與私有化改革,使國家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但由於政治團體和外來資本的介入,俄羅斯經濟改革並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反倒催生出了掌握國家經濟命脈,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寡頭」;
葉爾欽不光在政治上傾向西方,他在經濟上也一直試圖打入歐洲市場,而不是甘於在歐洲的邊緣徘徊。葉爾欽上臺後,他在西方的支持下,開始進行資本主義改革,葉爾欽為了調整蘇聯時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他開始全盤放棄國家的幹預,企圖通過「休克療法」,推動經濟自由化和私有化。
所謂「休克療法」是指國家通過放寬對市場的管制,減少政府開支、壓縮市場需求的方式,來刺激市場自由化,促進私有企業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達到供需平衡。
這套理念實施起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稍有不慎便會導致國家經濟動蕩,葉爾欽治理下的俄羅斯便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為了推動市場的自由化,葉爾欽政府實行國有企業全面私有化政策,分階段採取票券私有化、 貨幣私有化和抵押拍賣。這一系列的政策導致了俄羅斯的經濟命脈掌握在了少數利益團體手中,他們被後世稱作「寡頭」。
這些寡頭有些又和外來資本相互勾結,他們呼籲民眾把錢存入他們的銀行,然後發放貸款鼓勵民眾消費,如此下來,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在資本的運作下,俄羅斯民族人為將國民劃分為了超級富豪特權階級和絕大多數貧窮的百姓。
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盧布貶值達50%,俄羅斯當時已經無力償還外債,算上內債700億美元,外債1300億美元,俄羅斯的國家金融體系幾乎崩潰。
莫得辦法,1998年6月18日,葉爾欽不得不再次向寡頭低頭,邀請他們參加「經濟政策諮詢委 員會」,討論如何拯救俄羅斯經濟。
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2012年曾公布一項公眾對100年來俄羅斯歷任領導人的評價,葉爾欽和巴爾戈喬夫被認為是最不受歡迎的俄領導人……
葉爾欽在任期內的所作所為,導致他早已失去了民心,1999年的民意調查顯示他的支持率僅佔2-3%,在這種情況下主動讓位,至少可以讓自己全身而退。俄羅斯人對他有一個評價,叫做 「враг народа」,這個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人民的敵人」,由此可見他的評價該有多差了。
三、外交上葉爾欽實行親向歐洲的外交策略,在碰壁之後,他又採取多極化的外交政策,結果他的做法不僅沒有改變俄羅斯嚴峻的外交局勢,反倒使俄羅斯欠下了巨額的債務,不得不更加依賴西方的援助;
葉爾欽下臺時,俄羅斯的外交處境也相當尷尬,在他的設想中,俄羅斯是要和歐美交好,融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奈何歐洲和美國表面上和葉爾欽客客氣氣,背地裡卻警惕著他,不光在政治上孤立俄羅斯,經濟上歐美也對俄羅斯採取制裁的手段。
歐美國家曾宣布要援助俄羅斯高達520億美元的經濟支持,可最後到帳的只有230億美元,其中絕大多數還是以出口信貸的形式,這就讓葉爾欽很尷尬了:我把你們當兄弟,歐美國家這是想把俄羅斯當作銷售市場了。
八年執政生涯,葉爾欽試過各種政策振興俄羅斯,結果1999年俄羅斯GDP 為2 300億美元,他給俄羅斯留下的外債便高達1600億美元,外債總額相當於GDP的65 %,葉爾欽表示這壓力太大了。
在這種背景下,葉爾欽主動交權其實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他是一位非常強勢又很有想法的總統,他不會看不出自己已經變成了另一個戈巴契夫,所以與其坐視悲劇的到來,何不體面的退場呢?至少自己和家人的性命是可以保障的。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