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啊夏日炎炎。
最近北京的日曬水平跟北京的房價一樣居高不下,而我的診室也開始有曬傷的患者前來就診。
事實上,日曬對皮膚的影響比想像中更嚴重。
最為人熟知的後果就是皮膚變黑,甚至曬傷。
但其實,日曬最可怕的是會讓皮膚變老,可以說日曬就是皮膚老化的主要原因。
日曬會誘發黃褐斑在內的各種面部色斑,想不到吧,「黃臉婆」是曬出來的。
同時,日曬也能誘發皺紋,所以如果你突然發現自己有皺紋了,可能不是你累了老了,而是你曬太陽太多了。
簡單來說,不注意防曬,你就會變得又黑又醜又老。
陽光中對皮膚造成傷害的主要因素,就是紫外線。
太陽光的5%為紫外線,50%為可見光線,剩下的為紅外線。簡單來說,可見光線負責照亮世界,紅外線負責加熱世界,而紫外線,負責傷害你的皮膚。
根據波長,紫外線分為UVA、UVB和UVC。
1.UVA
UVA不僅會使得皮膚變黑,還能穿透至真皮層,導致色斑和形成皺紋。
重點來了,由於UVA波長較長,因此能穿透雲層,也就是說就算是陰天,UVA仍然可以翻過千山萬水來曬你。
同時,UVA可以穿透玻璃,也就意味著車內和室內也不再是完完全全的安全地區。
2.UVB
UVB比UVA能量更強,可以導致皮膚發紅和刺痛感,曬傷的罪魁禍首就是UVB。
雖然UVB含量只有UVA的1%,但UVB和UVA一樣,UVB可誘導膠原蛋白變性,皮膚老化和皮膚癌。
好消息是,UVB可以被雲層和玻璃遮擋,室內工作者可以稍稍放心。
3.UVC
UVC波長較短,陽光中含量較少,而且幾乎達不到地球表面。
但近年來,隨著臭氧層的破壞,也有少量的UVC照射到地面,不過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要如何抵禦日曬傷害呢?
我們平時主要可以通過四條途徑來避免過度日光暴曬。
| 1.避免在紫外線強的時段和地區。
打不過就跑,這是最簡單的真理。
當然,很多人是不可能不出門的,但我們可以儘量選擇紫外線弱的時候出門。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紫外線指數(ultraviolet index,UVI),用以表示日光紫外線強度。
UVI最高的時段是上午10點到下午16點,UVI最高的季節是春末和夏季。
而海拔越高,UVI越強,所以一些高原地區的人,皮膚都不太好。
| 2.佩戴好防曬設備
當然,對有的人來說,不出門是不可能,一輩子都不可能不出門。
所以選對防曬裝備很有必要。
首先是防曬服。衣服密度越高、顏色越深、或加有防曬塗層,對紫外線吸收能力就越強,防曬效果越好。
然後是太陽帽,太陽帽的帽簷邊長最好在7.5 cm以上,這樣能夠最好的保護你精緻的面龐。
接著是太陽鏡。
急性日光損傷可引起角膜炎、視網膜炎;慢性日光損傷可使眼晶體渾濁,造成白內障,還可引起眼底黃斑變性、翼狀胬肉。
因此,在選擇太陽鏡的時候,最好是佩戴覆蓋全部UV的遮陽鏡,鏡面以完全遮蓋眼睛和眉毛為好,鏡片以深色為宜,但不宜過深以免影響視覺。
另外,成為一名優秀的裝備黨不僅能防曬,還會顯得你又潮又炫。
| 3.通過「吃」來提高對日光的防護作用
民以食為天。
一些食物和藥物可以通過對抗光的氧化損傷、修復細胞膜和DNA、減少炎症反應等途徑減輕光損傷。
簡單來說,就是有的食物和藥物可以讓紫外線的傷害變得更小。
這些食物可以多吃:
而藥物方面,主要是維生素C/E、煙醯胺、羥氯喹等。
這些食物和藥物都能增強皮膚對紫外線的耐受力。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長期在室外工作,一些光感性的食物和藥物就儘量少吃,比如四環素類、喹諾酮類、雌激素類、撲爾敏、苯海拉明、維A酸類等藥物,灰菜、茴香、莧菜、芹菜、無花果、芒果、菠蘿、木瓜等食物。
(上面一大堆藥品的名詞很難記是吧?沒事,收藏下這篇文章,之後用到的時候翻出來就好了。)
| 4.選用合適的防曬劑
防曬劑稱得上是最主流的防曬手段,但似乎大家對其知之甚少。
防曬劑從防曬原理上,可以分為無機防曬劑、有機防曬劑和生物防曬劑。
無機防曬劑又稱物理防曬劑,主要通過反射、散射日光發揮防曬作用,如二氧化鈦、氧化鋅等。
在塗抹後,可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將紫外線反射出去,簡單來說,這是通過「反彈」紫外線進行防曬。
無機防曬劑的優勢在於防曬效果穩定的同時,對皮膚刺激作用小,特別適合嬰幼兒及敏感肌膚。
但需要注意的是,無機防曬劑質地一般都粘膩厚重且發白,不適合油性皮膚。
有機防曬劑又稱化學性紫外線吸收劑,這類物質可選擇性吸收紫外線,從而發揮防曬作用。
簡單來說,這是通過「吸收」紫外線進行防曬。
有機防曬劑優勢是質地輕薄,透明感好,體驗比較舒服。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機防曬劑有一定致敏性,因此敏感皮膚的人應該儘量避免使用有機防曬劑。
生物防曬劑就是抗氧化劑,這類防曬劑並不針對日光,而是通過強化我們的皮膚抗曬能力,間接起到防曬作用。
簡單來說,這是通過強化皮膚進行防曬。
目前,市面上的防曬劑為了兼顧安全和有效,多數都是物理和化學防曬劑複合配方。
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防曬劑呢?
這裡不得不提到這兩個防曬係數:SPF和PA。一般防曬劑都會標明這兩個係數,代表防曬劑的防曬能力。
常買防曬的朋友應該都會記得這兩個數值。
(1)SPF
SPF值表示防曬劑防禦UVB的能力,簡單來說,SPF值越高,你就越不容易被曬傷。
舉個例子,假設你正常情況下被紫外線照20分鐘會被曬傷,此時你使用SPF值為2的防曬劑,你被曬傷的時間將會被延長為原來的2倍,也就是40分鐘。
SPF值一般為2~50,但並非越高越好,SPF值越高,意味著其中的化學性防曬成分濃度越高,不僅價格更加昂貴,刺激性也會隨之增加。
另外,防曬劑的SPF值是一個動態數值,摩擦、出汗都會讓SPF值下降,需要不斷重複使用,甚至加防水和防汗配方。
(2)PA
PA值表示防曬劑防禦UVA的能力,簡單來說,PA值越高,你就越不容易被曬黑。
PA值一般用+,++,+++表示,+越多說明防曬能力越強。
然而,原理講了這麼多,到底怎麼根據參數選防曬呢?
我自己擬了一個選擇標準供參考:
如活動涉及出汗或水下工作,應選擇防水抗汗類產品。
最後,我再將我壓箱底的防曬劑塗抹法教給大家:
在出門前15 min塗抹防曬劑,每隔2~3小時重複塗抹,塗抹量以1元硬幣大小產品塗敷於全面部為宜,全身暴露部位均需塗抹防曬劑。
最後,讓我來糾正幾個常見的錯誤認知,也算是做個總結:
只有夏天才需要防曬?——錯!全年都需要防曬,紫外線可是全年無休的。
陰天不用防曬?——錯!紫外線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哪怕是陰天仍然可以在你的皮膚上留下痕跡。
短時間外出,不防曬也行?——錯!紫外線的傷害是累積的,當傷害爆發的那一天可別哭。
塗了防曬劑就萬事大吉了?——錯!防曬劑的效果會隨著時間流逝,你需要每隔2~3小時塗一次。
俗話說,防曬做到位,年輕二十歲。
紫外線是個讓人變老變醜變黑的「殺手」,它難以察覺、無處不在、還不太冷。
它「殺」掉的,除了你的皮膚,還有你膚白貌美的歲月。
嘔心瀝血總結了這篇文章,我是空軍總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王瑞豔,關注我,我會持續給大家帶來更多更專業的護膚科普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