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時速600公裡磁浮樣車試跑成功
21日,在上海同濟大學的磁浮試驗線上,一節藍灰相間的試驗樣車飛速駛過。這是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研製的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試驗樣車首次試跑。
區別於北京、長沙等地已經開通的中低速磁浮線,高速磁浮被認為可以填補高鐵與民航之間的空白。此次試驗樣車試跑成功,也讓多方期待:高速磁浮時代這次真的要來了嗎?
合力攻關高速磁浮核心技術
上海浦東機場到龍陽路,是世界上第一條投入商業運營的高速磁浮線路,創下430公裡的最高速度。但這條線路只有大約30公裡,並未把高速磁浮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
2006年,上海與杭州之間的滬杭磁浮項目就已經立項,並進入可研階段。當年的環評報告顯示,滬杭磁浮由龍陽路站向西南延伸到上海南站後,分成兩路:支線向北連接上海虹橋機場綜合樞紐;正線向南通往浙江的嘉興、杭州。
「當時的線路規劃很合理,滬杭磁浮其實是上海磁浮線的延伸。」曾參加這條線路評審的同濟大學教授孫章說。但由於沿線居民對磁浮的誤解和反對等原因,滬杭磁浮項目中斷,直到今天都沒能實現。「好在現在不算晚,當時磁浮技術和土木等方面的人才都還在。」他感嘆。
但我國對磁浮技術的探索沒有停。近幾年,長沙和北京相繼建成最高時速100公裡的中低速磁浮線,且實現技術自主。
如今研發的高速磁浮時速超越中低速磁浮線和當年規劃的滬杭磁浮項目,達到600公裡。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昨天介紹,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的研製,是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課題,匯集國內高鐵、磁浮領域優勢資源,聯合30餘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攻關,目的是攻克高速磁浮核心技術。
區別於上海磁浮線購買德國技術的模式,此次我國要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工程化系統,形成我國高速磁浮產業化能力。
填補高鐵與民航間空白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高鐵受到空氣阻力、噪音、摩擦極限等影響,很難提升到更高速度。」孫章說,但由於磁浮技術使列車懸浮起來,摩擦力小,噪音低,可以實現更高速度。
我國運營建設的高鐵最高時速350公裡,民航客機巡航速度一般是每小時八九百公裡。高速磁浮恰恰填補了二者間的空白,從而形成航空、高鐵、高速磁浮和城市交通速度梯度更加合理、高效、靈活便捷的多維交通架構,滿足不同人群出行需求。
此前,磁浮技術一度被人誤解會產生極大的輻射汙染。然而,經過多位業內專家的試驗論證,磁浮列車的輻射值較小。比如第三方公司對長沙磁浮線實地測量的數據顯示,磁浮列車經過時線路1米左右輻射值為10微特、小於微波爐輻射值,3米左右1微特、小於電吹風,5米左右低至0.3微特,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但按現有技術,高速磁浮的技術裝備成本高,造價也會高於高鐵。據孫章計算,高速磁浮造價大約是高鐵的一倍半。即使在磁浮技術已走在前列的日本,高速磁浮的成本也是高於高鐵的,「不過日本有政策,如果修建線路時兩種技術的造價相差不大,會鼓勵採用磁浮技術,同時有相關資金支持」。
不過,由於轉彎半徑小、爬坡能力強等優勢,磁浮線路建設時的徵地和拆遷成本也會小於高鐵。
中車四方股份公司介紹,高速磁浮的應用場景豐富,既可用於長途運輸,即「走廊化」交通,在大型樞紐城市之間或城市群之間形成高速走廊,促進地區間協同發展;又適用於中短途客運,即「通勤化」、「同城化」交通,用於大城市通勤或城市群內相鄰城市的城際連接,打造半小時至1小時經濟圈,促進都市圈和城市群「一體化」、「同城化」發展。
多項關鍵技術符合要求
昨天在磁浮試驗線上,試驗樣車首次進行系統聯合調試,開展了多種工況下的動態運行試驗,包括不同軌道梁以及道岔、小曲線、坡道、分區切換等,完成七大項200多個試驗項點,對懸浮導向、測速定位、車軌耦合、地面牽引、車地通信等關鍵性能進行了全面測試。
「在多工況試驗條件下,車輛懸浮導向穩定,運行狀態良好,各項關鍵技術指標符合設計要求,達到設計預期。」高速磁浮課題負責人、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丁叄叄說。
答疑
多久才能坐上高速磁浮車?
記者獲悉,目前高速磁浮項目研發進展順利,試驗樣車成功試跑的同時,5輛編組工程樣車的研製也在穩步推進。按照計劃,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工程樣機系統將在2020年底下線,形成高速磁浮全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未來,通過高速磁浮示範工程建設,進行時速600公裡線路運行等相關工作。
日本已經在1990年山梨縣修建的磁懸浮試驗線基礎上,打造連接東京、名古屋和大阪的高速磁浮線,最高時速大約500公裡。其中,東京到名古屋一段預計2027年率先開通。
今年4月,浙江在全面推進高水平交通強省建設動員大會上宣布,謀劃了「十大千億」和「百大百億」等重大工程,其中包括滬杭甬(上海—杭州—寧波)超級磁浮,時速600公裡。
「我國高速磁浮距離運營不會太遙遠了,可以穩步推進磁浮技術的落地。」孫章建議,一方面可以先建示範線,再逐漸延長,比如先從上海到杭州、再到寧波,這一線也的確有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逐步積累升級技術,慢慢將造價降下來。
21日,在上海同濟大學的磁浮試驗線上,一節藍灰相間的試驗樣車飛速駛過。這是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研製的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試驗樣車首次試跑。
區別於北京、長沙等地已經開通的中低速磁浮線,高速磁浮被認為可以填補高鐵與民航之間的空白。此次試驗樣車試跑成功,也讓多方期待:高速磁浮時代這次真的要來了嗎?
合力攻關高速磁浮核心技術
上海浦東機場到龍陽路,是世界上第一條投入商業運營的高速磁浮線路,創下430公裡的最高速度。但這條線路只有大約30公裡,並未把高速磁浮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
2006年,上海與杭州之間的滬杭磁浮項目就已經立項,並進入可研階段。當年的環評報告顯示,滬杭磁浮由龍陽路站向西南延伸到上海南站後,分成兩路:支線向北連接上海虹橋機場綜合樞紐;正線向南通往浙江的嘉興、杭州。
「當時的線路規劃很合理,滬杭磁浮其實是上海磁浮線的延伸。」曾參加這條線路評審的同濟大學教授孫章說。但由於沿線居民對磁浮的誤解和反對等原因,滬杭磁浮項目中斷,直到今天都沒能實現。「好在現在不算晚,當時磁浮技術和土木等方面的人才都還在。」他感嘆。
但我國對磁浮技術的探索沒有停。近幾年,長沙和北京相繼建成最高時速100公裡的中低速磁浮線,且實現技術自主。
如今研發的高速磁浮時速超越中低速磁浮線和當年規劃的滬杭磁浮項目,達到600公裡。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昨天介紹,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的研製,是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課題,匯集國內高鐵、磁浮領域優勢資源,聯合30餘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攻關,目的是攻克高速磁浮核心技術。
區別於上海磁浮線購買德國技術的模式,此次我國要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工程化系統,形成我國高速磁浮產業化能力。
填補高鐵與民航間空白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高鐵受到空氣阻力、噪音、摩擦極限等影響,很難提升到更高速度。」孫章說,但由於磁浮技術使列車懸浮起來,摩擦力小,噪音低,可以實現更高速度。
我國運營建設的高鐵最高時速350公裡,民航客機巡航速度一般是每小時八九百公裡。高速磁浮恰恰填補了二者間的空白,從而形成航空、高鐵、高速磁浮和城市交通速度梯度更加合理、高效、靈活便捷的多維交通架構,滿足不同人群出行需求。
此前,磁浮技術一度被人誤解會產生極大的輻射汙染。然而,經過多位業內專家的試驗論證,磁浮列車的輻射值較小。比如第三方公司對長沙磁浮線實地測量的數據顯示,磁浮列車經過時線路1米左右輻射值為10微特、小於微波爐輻射值,3米左右1微特、小於電吹風,5米左右低至0.3微特,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但按現有技術,高速磁浮的技術裝備成本高,造價也會高於高鐵。據孫章計算,高速磁浮造價大約是高鐵的一倍半。即使在磁浮技術已走在前列的日本,高速磁浮的成本也是高於高鐵的,「不過日本有政策,如果修建線路時兩種技術的造價相差不大,會鼓勵採用磁浮技術,同時有相關資金支持」。
不過,由於轉彎半徑小、爬坡能力強等優勢,磁浮線路建設時的徵地和拆遷成本也會小於高鐵。
中車四方股份公司介紹,高速磁浮的應用場景豐富,既可用於長途運輸,即「走廊化」交通,在大型樞紐城市之間或城市群之間形成高速走廊,促進地區間協同發展;又適用於中短途客運,即「通勤化」、「同城化」交通,用於大城市通勤或城市群內相鄰城市的城際連接,打造半小時至1小時經濟圈,促進都市圈和城市群「一體化」、「同城化」發展。
多項關鍵技術符合要求
昨天在磁浮試驗線上,試驗樣車首次進行系統聯合調試,開展了多種工況下的動態運行試驗,包括不同軌道梁以及道岔、小曲線、坡道、分區切換等,完成七大項200多個試驗項點,對懸浮導向、測速定位、車軌耦合、地面牽引、車地通信等關鍵性能進行了全面測試。
「在多工況試驗條件下,車輛懸浮導向穩定,運行狀態良好,各項關鍵技術指標符合設計要求,達到設計預期。」高速磁浮課題負責人、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丁叄叄說。
答疑
多久才能坐上高速磁浮車?
記者獲悉,目前高速磁浮項目研發進展順利,試驗樣車成功試跑的同時,5輛編組工程樣車的研製也在穩步推進。按照計劃,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工程樣機系統將在2020年底下線,形成高速磁浮全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未來,通過高速磁浮示範工程建設,進行時速600公裡線路運行等相關工作。
日本已經在1990年山梨縣修建的磁懸浮試驗線基礎上,打造連接東京、名古屋和大阪的高速磁浮線,最高時速大約500公裡。其中,東京到名古屋一段預計2027年率先開通。
今年4月,浙江在全面推進高水平交通強省建設動員大會上宣布,謀劃了「十大千億」和「百大百億」等重大工程,其中包括滬杭甬(上海—杭州—寧波)超級磁浮,時速600公裡。
「我國高速磁浮距離運營不會太遙遠了,可以穩步推進磁浮技術的落地。」孫章建議,一方面可以先建示範線,再逐漸延長,比如先從上海到杭州、再到寧波,這一線也的確有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逐步積累升級技術,慢慢將造價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