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是「泰州學派」的宗師。他曾寫了一對流傳千古的聯語:「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後來,很多人借這句話自勉。前面的「諸葛」大家都知道是指諸葛亮,對他比較了解,那麼「呂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呂端出身於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後晉的兵部侍郎,哥哥曾擔任後晉尚書左丞。他從小好學上進,60歲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在成為宰相前,他歷任多個官職。雖然沒有重大建樹,但他沉穩、識大體、氣量大,在朝中已經有了一些名氣。趙普宰相曾稱讚呂端說:「呂端等到皇上的嘉許後,看不出他的得意之色;受到批評或者挫抑時,他也不沮喪。呂端不喜形於色,真是做宰相的人才啊!」
就連宋太宗也誇呂端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他很後悔沒有早點重用呂端,認為宰相一職非呂端莫屬。呂端善長交際,懂得如何做人,講義氣,淡泊名利、樂善好施。正是因為他視金錢為糞土,不計較官位的高低,才被其他人說「糊塗」。善於交際這點,從他和寇準的相處中就可以看出來。
呂端成為宰相之時,寇準跟他的名望差不多,而且擔任副宰相。不過,寇準的性子相較於他來說更剛烈,他擔心自己成了宰相後寇準心裡會有所不滿,從而影響到朝政。於是,他請宋太宗下了一道命令:呂端和寇準掌管相印,領班奏事,一起到政事堂中商量政事。簡單來說,呂端和寇準沒有正副之分,是平起平坐的,共同為朝廷服務。宋太宗很了解倆人,便同意了他的建議,平息了寇準的情緒。
不久,宋太宗下令說朝中大事要先匯報給呂端處理,然後再上報給自己。即便如此,呂端遇到大事都會和寇準商量。他主動讓權的行為在別人看來,就是一個「大傻子」,非常「糊塗」。殊不知,呂端這麼做是為了大局著想。如果他不這麼做,寇準心生怨念,在公事上不配合他,或者給他使絆子,那麼他是得不償失。
呂端剛剛當副宰相時,一次從文武百官面走過,一個小官很不服氣,用不屑的口吻說:「這人竟然當了副宰相?」他身邊的人很生氣,想找那位官員理論理論,結果被制止了。呂端說不要去了,如果我知道他的姓名和職務了,對這種公然侮辱我的人肯定終生不能忘,雖然不會刻意去報復他,但日後若他犯了什麼事落到我手中,很難做到公正處理,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呂端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的,不是真的糊塗。
為官幾十載,呂端剛正不阿,從來沒有做過貪汙受賄之事,經常拿出俸祿救濟窮人。身為宰相,他去世後,兩個兒子竟然沒有錢結婚,生活困難,只好把房產抵押給別人,由此可見呂端為官真的十分清廉,家中沒有多餘的資產。他在事關個人利益的問題上「糊塗」,在大事上卻毫不糊塗,所以在40年的為官生涯中,歷經3代帝王,卻沒受到朝代更迭的衝擊,這在整個歷史上都是非常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