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一片胭脂餅,放入蓮花淺盞,一滴溫水,中指輕按。紅色漸出漸濃慢慢沁入指尖,每一次研磨刻意留下顏色,提前入場,入一場與花的約。古人制胭脂,多取紅藍花,相傳紅藍花是西域的花朵,土人以染,名為燕支,後被帶入漢地。紅藍花含有紅色和黃色兩色。先在在石缽中杵搗,成漿後加入清水用細緻的紗布絞黃汁,反覆數次使花中的黃色越來越少,剩下的紅汁陰曬乾成粉。《紅樓夢》寫:「寶玉笑道:『鋪子裡賣的胭脂不乾淨,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淨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裡,就夠拍臉的了。』 平兒依言妝飾,果見鮮豔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寶玉說鋪子裡的胭脂不乾淨色薄,大致是紅藍花的黃色和花裡的雜質分離的次數不夠多,他手上的胭脂許是玫瑰所制,甜香的氣味令人一下子想到玫瑰。
傳統國畫裡用的胭脂和妝脂取色方法一樣,加蠶絲捏成餅狀陰乾,使用的時候放在一個小碗中加入溫水泡出顏色,待顏色足了取已經泡好的膠一起調和使用,若有雜質可以沉澱後取上層顏色,這樣的顏色是透明的,無論怎樣濃的紅還是透明的,一層一層染色,花瓣顏色再濃烈也是透明的質感,不會沉重,香透紙背千年不退。
以上是我在2015年寫的關於國畫植物顏料文章中的一段。文中涉及的紅藍花提取顏色的方法和在織染中取紅色方法是一致的。常用染紅色的植物有茜草,紅藍花(紅花),胭脂蟲(動物)蘇木。古代紅色有緋紅,茜色,彤,銀紅,赤,胭脂,炎,海棠紅,嫣紅,品紅,絳紫等。
(來自網絡圖片)
紅色的植物染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