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腸神經體液調節
(一)胃腸的神經支配及其作用
消化系統受自主神經系統和腸內神經系統的雙重支配,交感神經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對胃腸運動和分泌起抑制作用,副交感神經通過迷走神經和盆神經支配腸胃,釋放乙醯膽鹼,調節胃腸功能。
(二)胃腸激素及其作用
1.概念 在胃腸道的黏膜內存在數十種內分泌細胞,它們分泌的激素統稱為胃腸激素。
2.胃腸激素的生理作用
(1)調節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運動。
(2)調節其他激素的釋放,如抑胃肽刺激胰島素分泌。
(3)營養作用,如胃泌素促進胃黏膜細胞增生。
二、口腔內消化
(一)唾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1.性質 中性、低滲。
2.成分 主要有機物為黏蛋白、球蛋白、唾液澱粉酶、溶菌酶等;主要無機物為Na+、k+、Hc03-、Cl-。
3.作用 ①溼潤食物,便於吞咽。②保護和清潔口腔。③殺菌作用。④消化作用。
(二)唾液分泌的調節
完全是神經反射調節,包括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
1.條件反射 食物的外觀、氣味、進食環境乃至語言文字描述都能形成條件反射。
2.非條件反射 食物的機械的、化學的、溫度的刺激。
三、胃內消化
(一)胃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1.性質 無色透明的酸性液體,PH為0.9~1.5。
2.成分 鹽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內因子。
3.作用
(1)鹽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轉變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並為胃蛋白酶提供適宜的酸性環境;②可抑制和殺死隨食物進入胃內的細菌;③鹽酸進入小腸後能促進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分泌;④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性,易被消化。⑤促進鐵和鈣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質,主要產物是腖,還含少量多肽和胺基酸。
(3)黏液:具有潤滑作用,可減少粗糙的食物對胃黏膜的機械損傷,與碳酸氫鹽形成粘液-碳酸氫鹽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對自身的侵蝕。
(4)內因子:促進迴腸上皮吸收維生素b12。
(二)胃液分泌的調節
1.刺激胃液分泌的因素 食物是引起胃液分泌的生理性刺激物,分為三個時期:頭期、胃期和腸期。
(1)頭期:食物刺激了口腔、咽、食管的化學和機械感受器而引起的非條件反射性分泌。頭期分泌的胃液特點:分泌的量多,酸度高,胃蛋白酶的含量高,因而消化力最強。
(2)胃期:胃期分泌胃液的特點:酸度也高,但消化力比頭期弱。
(3)腸期:腸期分泌的胃液特點:分泌量少,酶原含量也少。
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鹽酸、脂肪和高滲溶液是胃腸道內抑制胃液分泌的三個重要因素。
(三)胃的運動
1.胃的運動形式:容受性舒張(胃特有)、緊張性收縮、蠕動。
2.胃排空
(1)定義: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
(2)機制:胃的排空取決於幽門兩側的壓力差(直接動力),胃運動產生的胃內壓增高是胃排空的動力(原始動力)。
(3)影響胃排空的因素
促進因素:①胃內食物容量;②胃泌素。
抑制因素:①腸胃反射;②腸抑胃素:促胰液素,抑胃肽,膽囊收縮素等。小腸內因素起負反饋調節作用。
四、小腸內消化
小腸絨毛(皺襞)結構示意圖
(一)胰液和膽汁的性質、成分及作用
1.胰液 胰液由無機物和有機物組成。無機成分中最重要的是胰腺小導管的上皮細胞分泌的碳酸氫鹽,碳酸氫鹽的主要作用是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胃酸,使腸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蝕,並為小腸內多種消化酶的活動提供最適宜的ph環境(ph 7~8)。
胰液中的有機物主要是胰澱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胰脂肪酶可分解甘油三酯。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都能分解蛋白質為小分子胺基酸。胰澱粉酶能分解澱粉為麥芽糖。
2.膽汁 苦味的有色液汁。由肝臟直接分泌的肝膽汁呈金黃色或橘棕色,膽囊膽汁則顏色變深。肝膽汁呈弱鹼性,膽囊膽汁呈弱酸性。
膽汁除水分外,還有膽色素、膽鹽、膽固醇、卵磷脂、脂肪酸、無機鹽等成分。膽汁中沒有消化酶,膽汁的作用主要是膽鹽的作用。有利於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並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的吸收。
(二)小腸的運動形式,回盲括約肌的功能
1.緊張性收縮是小腸其他運動形式的基礎。
2.分節運動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並增加食糜與腸壁的接觸,為消化和吸收創造有利條件。此外,分節運動還能擠壓腸壁,有助於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3.小腸的蠕動使分節運動作用後的食糜向前推進,到達一個新腸段,再開始分節運動。
4.回盲括約肌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迴腸內容物過快地進入大腸,因而有利於小腸內容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