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長壽之人,比如彭祖活了八百多歲,可僅限於傳說。
有史料可查的長壽之人,姜子牙可以說是赫赫有名,他活了139歲。
139年的人生,姜子牙深有體會,他把人生感悟變成了一本書《太公》。
《太公》開篇講的是姜子牙與周文王相會的經過,比《封神演義》的記載更豐富,而且真實!
一、姜子牙解說魚水之情、人生之道。
《太公》: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
君子胸懷志向為實現理想而快樂,常人為自己所做的事而快樂。
當周文王準備到渭河北打獵之前,按照慣例他找人算了一卦,得到將會有巨大的收穫,不是捕到龍不是獵到虎,也不是抓到熊,而是得到一位聖賢老師。在《封神演義》中,神話成周文王飛熊入夢。
估計佔卜的人騙不了周文王,他可是很懂《易經》。周文王姬昌的名作就是《周易》。
周文王這麼一個聰明人,一般人肯定說服不了,更不要說騙他了。結果,在河邊他遇到了一個八十歲的老頭,被老頭說服了,老頭叫姜子牙。
我們來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姜子牙與周文王先聊的是魚水之情。
姜子牙說人與人是不同的,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完全可以用釣魚說明白,周文王想聽詳細的。
姜子牙就說了,釣魚與人事活動一樣,想讓人才服務,就得用高薪富貴收賣人才,就跟魚餌招引魚一樣。這個道理很深,就看能不能悟透。
水源深遠,魚能生存,這就是魚水情,本是自然之道。與人相交情投意合,如同魚水之情就能長期親密合作,事業就會成功。
看周文王興致勃勃聽講,姜子牙繼續說:小鉤細線小餌,能釣到小魚;中線中鉤香餌,中等尺寸的魚就咬鉤了;粗線大鉤豐美的餌料,大魚就上鉤了。
魚貪吃香餌魚食,人被富貴吸引。如果用富貴權位招人才,天下人就匯集到一起。如果把這些都暗中做成功,潛移默化收買人心,取天下必能成功。
這是80歲的人生總結,此刻的姜子牙生活經驗太豐富了。他殺過牛賣過牛肉,倒過米麵,開過飯店,終於在80歲時他把大徹大悟的人生之道,講給了明白人聽。周文王一聽就很高興,恭敬地請姜子牙上車,親自拉車回家,拜姜子牙為師,治理國事。
周文王這麼有誠意,姜子也願意上鉤了。從此魚水情深。到了三國時,劉備三顧茅廬時稱自己與諸葛亮魚水情深,原來出自姜子的第一次感悟語錄。
二、姜子牙解說成功秘訣。
《太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天下不是一人所有,是天下所有人共有。能與所有人分享利益,就可以取得天下。想獨吞天下利益,會失去天下。
姜子牙很明確提出了「天下為公」的理念,這比儒家孔子早了五百多年,後來在《禮記》概括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正是運用這一思想,八百個諸侯被姜子牙調動起來,聯合作戰打敗了商紂王。
這麼經典的總結太給力了,可惜的是後來的人很少真能明白。後世的楚漢爭霸,項羽就輸在這句話上,有功的人他不及時獎勵,不給能人官職做事,自己把官印把在手中死死的不願撒手。與他競爭的劉邦則不然,賞罰分明,雖然愛罵人,但是大家覺得跟著他有肉吃,利益共享,果然楚漢爭霸的結局證明了這句話的深刻意義。
其實,楚漢爭霸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在各行各業中都有微觀縮影,誰能弄清楚天下為公的道理,就有很大機會笑到最後。
三、姜子牙解說仁、德、義的要點。
1、什麼是仁、德、義
《太公》: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
天有四季,大地有豐盛的財富,能與人們共享,就是仁。仁愛所在,人心歸附。
救死難、消禍患、解危困,就是德。恩德所在,人心歸附。
與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就是義。義之所在,人心歸附。
姜子牙解說的仁、德、義,是中國古人特別看重的,自古以來,都有不同的解讀。姜子牙是從人心所向、天下人的角度來思考一件事,如何能做大做強周文王的隊伍。
簡單說就是分蛋糕,讓大家一起快樂幸福,全民總動員分蛋糕,一起唱生歌,過周王朝建立的生日,那麼一起打商紂王吧。
這是甜蜜蜜的陰謀,讓人無法拒絕。
所以後世人尊姜子牙為兵家鼻祖、武聖。這個謀略家能從釣魚中都看出那麼多道理,不成功才怪呢。
2、仁、德、義之道的力量
《太公》: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人都是厭惡死亡而嚮往生存快樂,願意接受恩德追求生存利益。能為所有人謀利,就是根本道理。道理所在,天下人歸附。
有多少個皇帝忘記這個道理,只想著自己玩樂,成為獨夫民賊。歷史的改朝換代,通常是沒有解決天下人的利益期待問題,到了水深火熱時,一個王朝就崩潰了。
姜子牙沒有空泛如儒家那樣解說仁、德、義,而是從人的本性,從自然之道因勢利導,抓住了道的根本,成功是必然的。
姜子牙確實是有道之人,活了139歲,顯然還深通養生長壽之道。
不管是做人,還是經商創業,從這些經典中總能體會到中國人的智慧。
道法自然,中國文化的永恆的推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