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中藥——草豆蔻

2021-02-07 葯店紅寶書

中藥草豆蔻,別名草蔻、草果、假麻樹等。本品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乾燥近成熟種子。夏、秋二季採收,曬至九成幹,或用水略燙,曬至半乾,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團,曬乾。氣香,味辛,微苦。具有燥溼健脾,溫胃止嘔的功效。

【炮製】 揀淨雜質,去殼取仁,用時搗碎。

1.《雷公炮炙論》:"凡使(草豆蔻),須去蒂,取向裡子後皮,用茱萸同於鏊上緩炒,待茱萸微黃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2.《藥類法象》:"(草豆蔻)麵包煨熟,去面用。"

1.《別錄》:"味辛,溫,無毒。"

2.《千金?食治》:"味辛,溫,澀,無毒。"

3.《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

1.《湯液本草》:"入足太陰、陽明經。"

2.《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溫中,祛寒,行氣,燥溼。治心腹冷痛,痞滿食滯,噎膈反胃,寒溼吐瀉,痰飲積聚。

燥溼健脾,溫胃止嘔。用於寒溼內阻、脘腹脹滿冷痛、噯氣嘔逆、不思飲食。

(1)健脾燥溼:用於脾胃虛弱或寒溼鬱滯引起的食欲不振,常配木瓜。

(2)溫中止嘔:用於寒溼鬱滯中焦引起的胃痛嘔吐,常配高良姜。

1.《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2.《開寶本草》:"下氣,止霍亂。"

3.《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4.《綱目》:"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洩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溼,開鬱破氣,殺魚肉毒。"

5.《本草原始》:"補脾胃,磨積滯,調散冷氣甚逮,虛弱不能飲食者最宜,兼解酒毒。"

陰虛血少,津液不足,無寒溼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凡瘧不由於瘴氣;心痛胃脘痛由於火而不由於寒;溼熱瘀滯,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裡急後重,及洩瀉暴注口渴,溼熱侵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鹹屬暑氣溼熱,皆不當用。"

②《本草備要》:"忌鐵。"

③《本經逢原》:"陰虛血燥者忌之。"

1.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滿悶、心腹痛:草豆蔻肉八兩,生薑(和皮切作片子)一片,甘草四兩(銼碎)。上三味勻和入銀器內,用水過藥三指許,慢火熬令水盡,取出,焙乾,杵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夏月煎之,作冷湯服亦妙。(《博濟方》豆蔻湯)

2.治嘔逆不下食,腹中氣逆:豆蔻子七枚(碎),生薑五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裡。忌海藻、菘菜。(《廣濟方》豆蔻子湯)

3.治冷痰嘔逆,胸脯不利:草豆蔻(去皮)、半夏(湯洗去滑,切,焙)各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眼,不拘時侯。(《聖濟總錄》豆蔻湯)

4.治胃口冷,吃食無味及脾洩瀉不止,兼治酒後數囿如痢,心胸不快,不思飲食:草豆蔻半兩(每個面裹煨,候面焦黃,去面用),甘草一兩(炙),肉桂(去皮)一兩,陳皮(去白)一兩,蠻姜一兩。上五味,同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更入陳米末一錢,水一盞,棗二枚,同煎七分,溫服,其滓再煎服之。(《博濟方》草豆蔻散)

5.治小兒藏寒洩瀉不止:草豆蔻一枚,剝開皮,入乳香一塊在內,復用白面裹,慢火燒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為細末,以粟米飲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史載之方》豆蔻丸)

6.治霍亂心煩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一分,黃連(去須)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脹三錢匕,水一盞,烏豆五十粒,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聖濟總錄》草豆蔻湯)

7.治老瘧久而不瘥,及山嵐瘴氣,遠年不愈,兼治脾寒:草豆蔻、肉豆蔻各二個(並用面裹煨,一生一熟),厚樸方圓二寸(一半姜制,一半生用),甘草中指大(一半生,一半炙),生薑棗大二塊(一塊用溼紙裹煨,一塊生用)。上分為二大劑,於發前臨曉,用水一升,煎取八合,放至來早,再溫服,留滓再煎二次。(《雞峰普濟方》草豆蔻散)

8.香口闢臭:豆蔻、細辛,為末含之。(《肘後方》)

1.草豆蔻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高於1%濃度及揮髮油飽和水溶液則均呈抑制作用。

2.用巴甫洛夫小胃試驗,草豆蔻10%水浸液60-80ml灌入主胃,測小胃分泌情況,結果對胃總酸排出量無影響而顯著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1979年,ItokawaH等報導,草豆蔻種子的乙醇抽提物對小鼠腹水肉瘤180幾無拮抗作用。1980年李在琉等報導,通過具有三通巴甫洛夫小胃狗進行慢性藥理實驗,草豆蔻浸出液對總酸排出量無明顯的影響,但使胃蛋白酶活力明顯升高。

相關焦點

  • 每天一味中藥——草豆蔻
    本品為姜科植物草豆蔻 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的乾燥近成熟種子。草蔻、草叩、草豆叩、草叩仁、草蔻仁、大草蔻、偶子、飛雷子。主產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夏、秋二季採收,曬至九成幹,或用水略燙,曬至半乾,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團,曬乾。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 中藥草豆蔻
    豆蔻類中藥藥用歷史悠久,因名稱、外形、功效相似,又多為姜科植物,有草豆蔻、白豆蔻、紅豆蔻、小豆蔻及香豆蔻等。而中藥豆蔻,指的是現在的白豆蔻。而我們今天主要說一說,香料裡長得像腦袋的草豆蔻。樹蔭下生長的幼苗  古代最早並沒有草豆蔻之名,而以豆蔻之名記載於各本草書籍當中,豆蔻之名最早見於《名醫別錄》當中,在古代不同歷史時期豆蔻一名,常代表不同來源的中藥,包括豔山姜、白豆蔻、肉豆蔻
  • 常用中藥藥性——草豆蔻
    草豆蔻【名稱】草豆蔻【別名】豆蔻,草蔻,草蔻仁,蔻仁,【歸經】辛,溫
  • 每天學一味中藥,防風草!
    土防風、抹草、穢草、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豨薟草、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大篾草、大羊古騷。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莖方形,多分枝,密被白色茸毛。葉對生,草質,闊卵形至卵形,先端漸尖或短尖,邊緣有不規則的齒,基部近圓形,兩面均有茸毛,具細小腺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防風草!
    土防風、抹草、穢草、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豨薟草、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大篾草、大羊古騷。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莖方形,多分枝,密被白色茸毛。葉對生,草質,闊卵形至卵形,先端漸尖或短尖,邊緣有不規則的齒,基部近圓形,兩面均有茸毛,具細小腺點。
  • 草豆蔻(歷代本草匯言)
    草豆蔻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乾燥近成熟種。均系野生。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原植物生於溼地、疏林、河邊以及林緣溼處。喜溫暖溼潤氣候以及蔭蔽環境,以疏林下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功效燥溼健脾、溫胃止嘔。臨床用名草豆蔻。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辛,溫,無毒。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首烏
    (《食物中藥與便方》)6、治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積,腹瀉:白首烏、糯米草、雞屎藤各等分,研末備用。每次9克,加米粉18克,蒸熟食。(《四川中藥志》1982年)7、治乳汁不足:牛皮消根(去皮)30克,母雞1隻(去內臟)。將藥放入雞腹內,燉熟,去藥渣,湯肉同服,不放鹽。
  • 暈...草豆蔻、白豆蔻、小豆蔻,到底都是啥?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日常生活中,除了肉豆蔻,我們經常還會聽到草豆蔻、白豆蔻、小豆蔻等一幹名字,這些你都分得清嗎?雖然同名豆蔻,但是草豆蔻、白豆蔻、小豆蔻與肉豆蔻完全不是一種植物哦,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每天學一味中藥——燕窩
    ❶ 每天學一味中藥——柴胡❷ 每天學一味中藥——川芎❸ 每天學一味中藥——蟬花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麝香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每天學一味中藥——鵝不食草❽ 每天學一味中藥——蛇蛻❾ 每天學一味中藥——紅芪
  • 草豆蔻的功效與作用
    草豆蔻為姜科植物草豆蔻 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的乾燥近成熟種子。別名:草蔻、草叩、草豆叩、草叩仁、草蔻仁、大草蔻、偶子、飛雷子。主產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聖濟總錄》豆蔻湯)6、治胃口冷,吃食無味及脾洩瀉不止,兼治酒後數囿如痢,心胸不快,不思飲食:草豆蔻半兩(每個面裹煨,候面焦黃,去面用),甘草一兩(炙),肉桂(去皮)一兩,陳皮(去白)一兩,蠻姜一兩。上五味,同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更入陳米末一錢,水一盞,棗二枚,同煎七分,溫服,其滓再煎服之。
  • 每天學中藥——地膽草
    中藥地膽草,別名又叫做苦地膽、草鞋根、草鞋底、地膽頭、磨地膽、地苦膽[雲南]、理肺散、牛吃埔、牛託鼻、鐵燈盞等。為菊科地膽草屬植物地膽草,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去雜質,洗淨曬乾或鮮用。乾燥全草,根莖短粗,長1~2釐米,粗約0.5釐米,密被緊貼白絨毛;根生葉多皺縮,黃綠色,匙形或長圓倒披針形,疏被白色長毛,紙質稍柔。莖圓柱形,粗2~3毫米,多剪斷,斷面中空,莖生葉少而小。
  • 每天學一味中藥——杜仲
    ❶ 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每天學一味中藥——鵝不食草❽ 每天學一味中藥——蛇蛻❾ 每天學一味中藥——紅芪黃皮棉紙雷火灸 | 三年陳艾 手工卷制
  • 每天學一味中藥——安息香
    ❶ 每天學一味中藥——熟地黃❷ 每天學一味中藥——地黃❸ 每天學一味中藥——蟬花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每天學一味中藥——鵝不食草❽ 每天學一味中藥——蛇蛻❾ 每天學一味中藥——杜仲
  • 每天學一味中藥,腫節風!
    金粟蘭科植物草珊瑚的全株。草珊瑚、接骨木、九節茶、接骨金粟蘭、竹節茶。1、治風溼關節痛:草珊瑚根、鉤藤根、野鴉椿根各30克。煎湯取汁,加入黃酒酌量,同豬腳1隻燉服。(《福建藥物志》)2、治骨折:草珊瑚、野葡萄根、泡桐樹根皮、四塊瓦。上藥均用鮮品,搗爛加適量白酒。外包骨折處。
  • 每天學一味中藥,側柏葉!
    (《生草藥性備要》)4、治流行性腮腺炎:側柏葉適量,洗淨搗爛,加雞蛋白調成泥狀外敷,每日換藥2次。(《中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5、治吐血不止:側柏葉、乾薑各90克,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金匱要略》柏葉湯)6、治腎盂腎炎,血尿:側柏葉9克,薺菜24克,仙鶴草15克,淡竹葉9克。水煎服。
  • 每天學一味中藥,委陵菜!
    薔薇科植物委陵菜的帶根全草。白頭翁、翻白草、雞爪草、天青地白。多年生草本,高30~60釐米,全株密生長柔毛。(《安徽中草藥》)③治休息痢:委陵菜根15克,十大功勞15克,車前草9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④治久痢不止:委陵菜、白木槿花各15克。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⑤治瘡癤癰腫:委陵菜15克,蒲公英15克,水煎服。
  • 每天學一味中藥,千裡光!
    九裡明、千裡急、眼明草、九龍光、百花草。多年生攀援狀亞灌木。莖木質,枝具線紋,稍呈「之」字形,被脫落性微毛。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不分裂或基部有2~4對裂片,邊緣具不規則齒或微波狀至全緣,兩面被細微毛。
  • 每天學一味中藥,垂盆草!
    本品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的乾燥全草。石指甲、狗牙瓣。分布於江浙、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夏、秋二季採收,除去雜質,乾燥。一天,女兒拔了一籃豬草回來,內中有很多石指甲草(垂盆草),男主人想起此草能治豬的腹瀉,便要妻子煮一碗給自己配粥吃。剛吃二餐腹部就不痛了,連服3天,黏液濃血全止,痢疾痊癒。鄰裡人都嘖嘖稱奇。此後,只要同村人患同樣痢疾者,也用此草配粥吃,全都好了。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都知道了石指甲草(垂盆草)治療痢疾有神效。就這樣,慢慢的,垂盆草也就成為一味常用中藥。
  • 年華如水,豆蔻有不同
    二月初豆蔻花含苞待放,故詩人用「豆蔻梢頭二月初」比喻「娉娉嫋嫋十三餘」的少女。        不僅豆蔻、豆蔻花、豆蔻殼都是中藥,名含「豆蔻」的中藥種類有四種之多:白豆蔻、紅豆蔻、草豆蔻、肉豆蔻。它們不僅來源不同,有不同的草本植物乃至喬木之別,功效和藥材性狀也有一定的差異,不可同用或互為代用。只不過豆蔻一般用來專稱白豆蔻,杜牧詩中所言也是指白豆蔻,是一味臨床常用中藥。
  • 每天學一味中藥,路路通!
    (《中藥臨床應用》)❹每天學一味中藥,千裡光!❺常吃這七種食物,比人參還補!氣血足,身體好,健康無煩惱!❻倒春寒,三大方法預防傷肺的寒邪!振奮陽氣,驅散寒溼之邪!❼每天學一味中藥,車前草!❽咳嗽久了,心臟就廢了!只需吃一物,止咳又強心,遠離心臟病!❾道醫說,保養就是要養著,八種常用中藥,這樣吃最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