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鏡子是我們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物品,從誕生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現代,鏡子的用途非常廣泛,人們需要通過它整理儀容;汽車後視鏡需要它觀測路況;建築裝飾中它能讓空間從視覺上變得更寬敞;科學上,許多工業儀器都離不開它。雖然鏡子的用途在現代更為廣泛,但比起文化寓意,古人就比現代人顯得有趣多了。
銅鏡的誕生和消亡
從夏商開始,中國人就已經在化妝了。但在鏡子誕生之前,人們想要欣賞自己盛世美顏和婀娜多姿的體態,只能通過水麵的倒影觀測。有在池水邊觀看過自己倒影的小夥伴就很清楚,倒影既看不清,也看不全,只能看個模模糊糊的大概。如果誰丟個石子,或者吹上一陣風,水波粼粼的時候就更是啥也看不清了。所以,古人就用陶盆裝滿水放在家中用來照影。
第一面銅鏡中國進入青銅器時代後,商代末期的匠人在製造青銅器件時發現,被打磨得溜光發亮的銅面,能照影出外界的事物。於是,中國第一面銅鏡誕生了。
剛開始,做一面銅鏡工序還比較麻煩,光鑄造一面銅面就要很久,更別說還要打磨了。但是銅鏡比起用水照影顯然方便得多,也清晰許多。至少它能懸掛在牆面,更方便古人梳妝打扮,也算能好好臭美一番
直到春秋時期,又有一位巧匠發明了陶模,能快速的澆灌出銅面。於是,銅鏡開始能批量的生產。這個時候的銅鏡還是沒有花紋的素鏡。
又到了戰國時期,人們才開始在陶模內部雕刻紋路。所以,一種背面有"山"紋的鏡子就開始流行了起來。
銅鏡的鼎盛時期漢朝的時候,漢武帝專門設置了尚方官監管鏡子的生產。所以,銅鏡在漢朝迎來了最鼎盛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形狀和花紋上。形狀上有圓形、正當形、六角形、八角形,還有亞字形和葵花形狀的,不過大多使用的還是圓鏡。而花紋上主要是龍鳳、花草,或者吉祥語。
漢朝以前,鏡子只是宮廷貴族才能用得起的稀罕物。得益於絲綢之路的開發,漢朝經濟繁榮,百姓們也變得富足起來,而鏡子的鍛造技術也迎來了質的飛躍。因此,銅鏡在漢朝已經非常普及,全民都能臭美。
漢朝才女蔡文姬曾說過一段關於照鏡子的妙語。
"世人鹹知飾面,不知修心。面不飾,愚者謂之醜;心不修,賢者謂之惡。面醜猶可,心惡尚為人乎。故攬鏡拭面,則心當潔淨。"
一代才女果然是妙語連珠,難怪曹操不惜花千金,也要把她從匈奴國贖回來。
唐朝時,鏡子配方中加入了更多的銀,所以鏡面比起之前的黃銅色澤更加白,鏡像更加清晰。唐朝甚至出現了一個"鏡子發燒友"——唐玄宗。
他規定每年八月初五——他生日這天,大臣們都要給他送銅鏡。還規定每個人送的銅鏡都要有特色,不能重複。也不知道他國庫中究竟堆了多少銅鏡,但這些銅鏡的奢華是可想而知的,誰也不會錯過這個虜獲聖心的機會。
玻璃鏡取代銅鏡明清時期,中國的手工業發展比較緩慢,這都和當時國家實行的"閉關鎖國"有很大的關係。明末時,歐洲的傳教士將水銀玻璃鏡帶入了中國。我想當時有幸照過玻璃鏡的人,大概是第一次這麼清晰的看見自己的容貌。
清朝初期,許多傳教士向皇帝贈送玻璃鏡,皇帝們對這些新奇玩意兒愛不釋手。後來,康熙終於設立了玻璃廠,玻璃鏡慢慢取代了銅鏡,陪伴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銅鏡就此消亡。
關於鏡子的故事
在古代,有很多關於神鏡的傳說,我們列舉一二。
秦鏡高懸漢代劉歆在《西京雜記》中介紹了一種非常神秘的寶鏡:
傳說,漢高祖漢高祖的鹹陽宮裡有一面四尺方鏡。它能照進人的五臟六腑,看到一個人是否有內疾。不僅如此,還能看出女子是不是不貞潔和有邪心。這個傳說還演繹了另一個故事——《秦鏡高懸》。
傳說這面大銅鏡是當初秦始皇用過的,它正反兩面都能照人,十分明亮。人對著鏡子時,鏡子中的形象卻是倒立的,而且只要撫摸胸口,就能照出五臟六腑的疾病,同樣也能窺視女子的忠貞和大臣們的忠誠。
"秦鏡高懸"和"明鏡高懸"兩個成語都是因此而來。用來讚揚那些能明察秋毫、秉公辦事的官員。所以公堂上方掛上「明鏡高懸」的牌匾,也是為官的一種自我約束。
照妖鏡漢代《洞冥記》中記載:
"上有金鏡,廣四尺;元封中,有祗國獻此鏡,照見魑魅,不獲隱形。"
"照妖鏡"在許多神話小說中時常出現,我們最熟悉的《西遊記》中,託塔李天王就使用過照妖鏡。
銅鏡之所以被賦予這些神奇的功能,主要是秦漢時期銅鏡製作工藝的進步,和民間巫術與宗教的發展。所以,在那個信奉巫蠱的時代,將銅鏡和鬼神聯繫在一起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也就衍生出了許多宗教法器,八卦鏡是古代道士隨身攜帶的法器。在道家文化中,八卦鏡能定風水,還能驅邪捉妖。
破鏡重圓除了神話故事,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愛情故事——破鏡重圓。
傳說南朝時,楊堅攻打陳國。在陳國將要滅亡時,駙馬徐德言擔心與妻子樂昌公主會因戰亂分別。於是他將一面鏡子破成兩半,兩人各執一半。他們約定在每年正月十五到街市賣鏡,以便重逢。
後來陳國滅國,樂昌公主果然被虜,夫妻二人最終被迫分離。等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迫不及待的趕到街市,果然看到有人在賣一半破鏡,並且價格昂貴,沒人會花大價錢去買半面破鏡。
徐德言頓時喜極而泣,趕緊上前從賣鏡的老者手中買下了破鏡。又跟隨老人去了他的住處,當他拿出自己的半面破鏡合二為一,果然就是當初自己破開的銅鏡。後來,夫妻二人一直偷偷聯絡。這件事被大臣楊素知道後,非常感動,就將徐德言接到家裡安排他和妻子團聚。
鏡子背後的冷知識
關於鏡子,除了神話與傳說,還有很多冷知識。
"鑑"字與鏡子是什麼關係?上面說了,在銅鏡發明以前,古人用陶盆盛水照影。這種方式被稱為"監",繁體字就是"監"。後來金屬制器銅鏡發明後,照鏡子就變成了"鑑"。
古人有一句話:"人無水於監,當於民監。"
意思就是不要把水當成鏡子,而要把百姓當成鏡子,這樣才能體恤民情,了解國家的情況。
鏡子能照見隱微,所以古人就把那些高超的見解比作"玄鏡"。曹植曾說:"玄鏡作鑑,神明昭析。"所以,古人眼裡,"鑑"有了指引清明和引起警示的意思。
因此,古人用鑑字就創造了許多詞。例如:前車之鑑、引以為鑑、借鑑、鏡鑑、鑑別、鑑定等。
風靡日本的"魔鏡"西漢時期,古人發明了一種透光鏡。當陽光照在鏡面,折射在牆上時光影,能顯現鏡子背面的銘文和花紋。
這種鏡子傳到東瀛後,風靡日本。日本人因為不知其原由,所以把這種鏡子叫做"魔鏡"。直到一千多年後,日本才明白其中的原理製造出這種透光鏡。
透光鏡之所以能透光,其實原理並不難理解。將一面銅鏡背面雕花,另一面進行打磨。雖然看上去鏡面平整,但在鍛造的過程中其實因為背面的紋路而厚薄不同,薄的地方先冷,厚一些的地方冷得慢,銅就收縮得多一些;花紋雖在背面,而在鏡面上仍然隱約存留著它們的痕跡,所以在日光照射下就顯示出來了。
宋朝的鏡子叫照子宋朝的避諱制度非常嚴格,當初趙匡義、趙匡美就因為要避諱趙匡胤而改名趙光義、趙光美。等到趙光義當了皇帝,趙光美又改名趙廷美。
那麼鏡子又犯了什麼避諱呢?
那是因為趙匡胤的爺爺叫趙敬,鏡與敬同音,為了避諱,趙匡胤就把鏡子改成了"照子"。其實,我覺得"照子"不是也犯了避諱嗎?難道和趙不同音?後來宋朝滅亡了鏡子又恢復了它原來的名字。
演化的吆喝聲銅鏡使用時間一久會發生氧化,為了保證銅鏡的使用,民間有專門打磨銅鏡的手工師傅。
從東漢開始就有了專門從事磨鏡的工作。其中還有一位大名士。這位大名士叫徐稚,小時候家境貧窮,但他自食其力,時常為人磨鏡賺錢養活自己。
魯迅先生曾經考證過,走街串巷的磨刀匠吆喝"磨呀磨剪刀",是古代磨鏡子的吆喝聲"磨鏡磨剪刀"演化而來的。
結語
銅鏡是古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也是精美的工藝品。它是古人在藝術和科學成就的結晶。雖然它已經被玻璃鏡子替代,但它卻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通過對銅鏡背後文化的研究,我們就能通過古人留下的瑰寶,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