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氯酸與烷基磺酸鹽是不一樣的。其本身沒有疏水性,所以不能帶來離子交換作用。但是,由於高氯酸具有很大的離子半徑(極化作用),因此很容易形成對離子。通過對離子的形成使電荷消失而增加解離的鹼性組分(basic compound)的疏水性。(高氯酸根的極化作用僅作用於質子化組分)。所以,高氯酸加入的反相色譜保留行為,認為是對離子的分配過程(普通反相機理——分配色譜)。因此,高氯酸的濃度與組分的保留行為(高氯酸濃度和保留因子的曲線)沒有折線點(折點/拐點),隨著高氯酸濃度的增加,保留因子k逐漸保持不變。而且,高氯酸的體系不拘泥於有機相的濃度,保留行為與不因為有機相而改變。(烷基磺酸鈉體系的保留行為會受到有機相濃度的改變而改變)
烷基磺酸鹽及高氯酸的使用,主要有兩個目的:
1、增加鹼性組分的保留;
2、抑制鹼性化合物在矽膠柱中的拖尾(如矽膠柱中存在高活性的矽酸,解離成Si-O-負離子,造成拖尾);
對於烷基磺酸鹽,它的優勢在於,能在較大的保留時間範圍內控制組分的保留行為。(即可控和可控範圍大)。
另外,對於高氯酸,因為高氯酸鹽更簡單,並且能應用於任何組分。因此,在組分的保留方面和改善拖尾方面,有選擇地利用高氯酸是常見的。
然而,當純疏水組分為目標組分時(如甲苯),烷基磺酸和高氯酸鹽差異就不大了。
當使用烷基磺酸時,在考慮烷基的碳原子數時,有機溶劑在流動相中的比例也非常重要。為了在有機溶劑比例固定的條件下,在一定的位置上洗脫組分(增加保留),必須增加少量碳原子(低碳原子數離子對)的濃度。但是,從圖一可以看出,離子濃度的增加是有限制的(存在拐點),當有機溶劑濃度高時,低碳原子數的離子對就會使用受限(溶解度問題等)。然後,選擇一個多碳原子的烷基磺酸鈉更加合適(增加保留)。但是,跟低碳原子數的離子對相比,高碳原子數的離子對的色譜柱平衡的更慢(低碳原子數離子對平衡更快)。
本系列第二篇。。。
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