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並非所有肥胖都「顯而易見」,但這個位置的肥胖卻不容忽視。
腹型肥胖與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並稱為「死亡四重奏」,內臟脂肪也被視為「危險的脂肪」。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肚子過於「突出」?又該怎樣消滅或者預防「大肚腩」呢?
來 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
記 者丨陳紅霞、李丹妮
編 輯丨李欣夷
「謝謝你啦,不過我沒有懷孕。」這已經不是徐莉第一次被誤認為懷孕而被讓座了,這種尷尬的誤解,只因為她四肢纖細卻偏偏頂著個大肚子。
「是兄弟,就一口乾了!」老周又在飯桌上推杯換盞。白天久坐在電腦前,晚上應酬免不了白酒、啤酒、紅酒來一套,一個大男人卻宛如十月懷胎,挺著個根本減不下去的大肚子。
「我沒有胖乎乎,只是肚子圓滾滾。」可能你身邊也有這樣整體看起來並不胖、卻「大腹便便」的人?俗話說,「腰圍長一寸,壽命短一截」。事實上,四肢勻稱但腰圍過大的人群也同樣是肥胖者,醫學上稱為「腹型肥胖」,只是這種肥胖更為「隱形」。大肚腩「高挺」不僅影響外貌、給生活造成困擾,更有可能直接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增加患病風險。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肚子過於「突出」?又該怎樣消滅或者預防「大肚腩」呢?
「我明明體重不超標,看起來也不算太胖啊。」程亦在上大學時一直很瘦,畢業工作三年後卻逐漸長出了肚子。他怎麼也沒想到,最近體檢中他竟然被診斷為脂肪肝。「醫生說我是隱匿性的腹部脂肪堆積,體重正常,但內臟脂肪超標了。」
眾所周知,肥胖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會嚴重威脅人體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並非所有肥胖都「顯而易見」。
肥胖是人體內脂肪組織過多所造成的一種狀態。而依據脂肪組織在人體內堆積部位的差異,可分為全身型肥胖和腹型肥胖。其中,全身肥胖主要是由皮下脂肪過多引起的,腹型肥胖則主要和內臟脂肪的囤積有關。
圖 / 圖蟲
人體內脂肪有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兩種,皮下脂肪存在於皮膚下方,捏一下就能感受到。而內臟脂肪主要位於腹腔深處,圍繞著人體的肝、胰、胃、腸道等內臟器官,通常無法直接看到或感覺到。因此,外表體型看起來「正常」的人,也可能會內臟脂肪超標,即「外瘦內肥」。
那麼,應該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屬於腹型肥胖呢?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藥劑科孫博喻介紹道,最常用的診斷標準是測量腰圍(WC)。由於種族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國家醫學界所公布的腰圍診斷標準並不一致。對於中國人來說,成人男性腰圍≥90cm(2尺7),女性腰圍≥80cm(2尺4),就屬於腹型肥胖了。
目前,腰圍是公認的判斷腹型肥胖程度最簡單實用的指標。但對於腰圍的測定方法是有講究的,測量時需兩腳分開30~40釐米,常用測量部位包括4個:
1、經過身體兩側面肋弓下緣最低點的上腰圍;
2、經過肋弓下緣最低點和髂嵴之間中點的中腰圍;
3、經過髂嵴最高點或肚臍平面的下腰圍;
4、腰部最細部位的自然腰圍。
研究發現,中國成人不同部位的腰圍測量值存在明顯差異,其中男性最佳測量部位為上腰圍,女性為最細部位的自然腰圍。
另外,還可以通過腰圍與臀圍的比值(WHR)來判斷。具體測量方法為:筆直站立,雙腳分開30釐米左右,用捲尺測量肚臍上方腰圍與最凸出臀圍,用腰圍除以臀圍便得到腰臀比。
健康未育女性的腰臀比一般在0.67~0.80之間,如果男性腰臀比例≥0.9,女性≥0.8,就可能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人群了。不過,有研究認為腰臀比對腹部脂肪累積程度的估計,並不比單獨測量腰圍更靈敏。
圖 / 圖蟲
如果想更精確地判斷內臟脂肪是否超標,可以到醫院進行診斷。目前醫院通常採用螺旋CT或核磁共振等方法來判定內臟脂肪的分布,計算出腹腔內脂肪面積及體積,如果內臟脂肪面積超過100平方釐米,即可診斷為內臟脂肪型肥胖。
隨著社會經濟條件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肥胖人群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最新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成年人群中腹型肥胖的總體患病率達29.1%,其中男性為28.6%,女性為29.6%。這就意味著,我國患有腹型肥胖的成年人數量高達2.778億,男性約有1.401億,女性約有1.377億。
從年齡階段來看,腹型肥胖患病率總體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尤其在35歲以後的中青年階段比例上升明顯,腹型肥胖患者超過該年齡段人數的三成,並在55至64歲左右達到近40%的峰值,之後有所下降。而從地區分布來看,北方地區比南方地區的腹型肥胖患病率更高,西部地區比東部地區患病率更高。
人體中大約有90%的脂肪屬於皮下脂肪,餘下10%為內臟脂肪。儘管內臟脂肪所佔比例較小,但其對健康的影響卻很大。內臟脂肪其實是身體所必需的,它們圍繞著人的臟器,就像臟器的「衣服」,可支撐、穩定和保護臟器。然而,內臟脂肪囤積過多,則可能引發多種健康隱患。
醫學研究發現,內臟脂肪過多導致的腹型肥胖會使代謝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如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等。隱藏的內臟脂肪還會直接造成對內臟功能的損害,提高患心腦血管併發症的風險,是導致冠心病、肥胖性腎病及呼吸睡眠症候群等器官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因此,腹型肥胖與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並稱為「死亡四重奏」,內臟脂肪也被視為「危險的脂肪」。
「腹型肥胖比全身型肥胖對人體的影響和危害更大。」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曲伸指出,腹型肥胖具有更高的疾病風險,比起全身型肥胖者,腹型肥胖者在心腔增大、左室質量指數增加以及心臟舒張功能的降低等方面更為明顯,糖脂代謝異常的發生風險也更高。如全身型肥胖者患糖尿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7倍,而腹型肥胖者卻是正常人的10.3倍。
那麼,腹型肥胖這個 「隱性殺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專家指出,導致腹型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不當和久坐不動。此外,精神壓力過大、睡眠不足以及年齡增長導致代謝速度降低,也有可能引發腹型肥胖。
這也就意味著,不論是你津津有味地吃著炸雞喝著奶茶,還是在兢兢業業地加班到深夜,你體內的內臟脂肪都會悄悄地囤積。在現代生活方式下,預防肥胖不僅意味著控制體重,更要注意在正常體重情況下內臟脂肪的囤積。
而值得慶幸的是,腹型肥胖雖然危害較大,但相較於全身型肥胖體質的人,腹型肥胖者卻更容易減肥。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預防和控制腹型肥胖的有效措施之一,其重點是進行主動且合理的運動。
「運動方式應該依據個人體質來選擇,如慢跑、快走、遊泳或瑜伽等,並且要注意設定合適的運動量。」瑜伽深度理療老師陳甲芳指出,對於肥胖人群來說,減肥初期對呼吸和心肺功能的訓練十分重要,需要打好基礎,不能操之過急。
圖 / 圖蟲
健康的飲食習慣也至關重要。不良的飲食習慣,比如不吃早餐、常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都會引起內臟脂肪增多。而正確的減肥方式是維持能量的均衡,消耗比食用多才能瘦下來。
「儘管減肥的基本準則大家都知道,但肥胖人群往往會覺得自己吃得少,沒有意識到飲食已經過量。」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嚴同指出,健康飲食的關鍵在於了解食物的熱量,避免攝入過多高熱量食物,可以通過多吃蔬菜增加飽腹感,以避免過量飲食。
嚴同還強調說:「如果腹型肥胖患者經過飲食調節和增加運動仍沒有效果,或已經引發代謝性疾病,就應該高度重視,諮詢醫生是否需要選擇手術治療。」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手術進行的減重治療並不能一勞永逸,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必不可少。
健康也是對自己的負責,大半隻腳踏入肥胖界的各位,該動起來減減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