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行星貝努可能撞擊地球之前,美國宇航局決定先「下手」

2020-12-15 騰訊網

原文作者:Alexandra Witze

OSIRIS-REx太空飛行器即將進行一次高難度作業:從小行星貝努(Bennu)上挖取巖石樣本,並將其送回地球。

美國航天局即將首次對一顆小行星「下手」。10月20日,在距離地球約3.34億公裡的地方,美國航天局的OSIRIS-REx太空飛行器將接近一顆名為「貝努」(Bennu)的深色菱形小行星,目的是在其表面上停留幾秒鐘——這個時長足夠收集塵埃和卵石。如果成功的話,OSIRIS-REx將把這些富含碳的碎石送回地球,科學家們便可以從中尋找太陽系歷史的線索。

美國宇航局的OSIRIS-REx太空飛行器將對菱形小行星貝努進行採樣。來源:NASA/Goddard/亞利桑那大學。

前往貝努表面的旅程並不容易。OSIRIS-REx將不得不穿過一塊高聳的巨石——綽號「厄運山」(Mount Doom),然後進入一個不比幾個停車位大的取樣區域。「我們的第一次嘗試可能不會成功。」任務的首席研究員、亞利桑那大學的行星科學家Dante Lauretta說。但如果真的成功了,他說,「我希望大家把它當成一個好消息——我們可以為之驕傲,今年發生了太多瘋狂的事情了。」

來回往返

耗資8億美元的OSIRIS-REx於2016年發射,是美國航天局的首個小行星取樣任務。此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兩項任務已經從小行星表面獲得了塵埃樣本——去年取樣的一些塵埃目前正在返回地球的路上,準備等待分析。在JAXA任務之前,科學家主要是通過研究墜落到地球上的隕石來了解小行星的組分,而這些隕石在穿越大氣層撞擊地球時可能會受到汙染。

直接從小行星上挖取樣本,可以研究45億多年前太陽系形成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巖石。每一顆小行星都有自己的故事,講述它是如何形成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貝努星特別吸引人,因為它可能含有富含有機化合物的物質,而這些有機化合物在整個太陽系中都能找到,包括地球上的生命。

但首先,OSIRIS-REx必須努力完成採樣。Lauretta和他的同事們之所以選擇貝努作為目標,是因為他們認為這顆500米寬的小行星相對平穩,容易降落。但在OSIRIS-REx於2018年抵達並開始繞行貝努後,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了大塊危險的巨石[1]。

因此,任務工程師開發了一個自動化系統,引導太空飛行器降落到表面。該系統在太空飛行器下降時收集圖像,並與以前拍攝的同一目標區域的圖像進行比較。之後,OSIRIS-Rex會跟蹤它是否安全地走在其預先選擇的路徑上。如果不安全,它會自動中止操作並飛離小行星,等待第二次降落的機會。

從貝努表面上空250米處俯瞰「夜鶯」(Nightingale)——OSIRIS-REx的選定取樣點。來源:NASA/戈達德/亞利桑那大學。

它的目標是一個名為「夜鶯」的16米寬的隕石坑——為著陸提供了一個相對平穩的表面。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行星科學家Erica Jawin說,如果你能站在「夜鶯」中間,你會感覺到腳下的卵石和細沙。她曾研究過貝努的地質學[2]。厄運山會聳立在你的上方,大約是一棟兩層樓的高度,那「相當嚇人」,她說。

OSIRIS-Rex在向「夜鶯」降落時,將伸出3.3米長的機械臂。當它接觸到小行星時——計劃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時12分,它將釋放出一股氮氣,吹到小行星表面,吹起一堆小行星碎片中的小顆粒。接著,一個取樣裝置將吸取其中的一些顆粒並儲存起來。

來源:NASA

這個過程將只持續10-15秒,與其說是著陸,不如說是「碰個拳」。一旦OSIRIS-Rex完成樣本收集,它將退到安全距離,留待科學家評估它收集了多少物質。美國宇航局希望至少能收集60克——但少一點也沒關係。「如果是58克,我們也能收工回家了。」Lauretta說。

如果OSIRIS-Rex收集到的物質只有40克或更少,那麼科學家們很可能會將它送回貝努上的第二個位置——「魚鷹」(Osprey),再收集多一些。(Lauretta說,OSIRIS-Rex不能進入「夜鶯」二次取樣,因為第一次的氮氣會把表面的小巖石吹到不確定的位置,導致「二次下探」很危險。)在「魚鷹」的採樣可能會在1月份進行;無論如何,OSIRIS-Rex將在3月份離開貝努,並最終在2023年帶著它的珍貴樣本降落到地球上。

剖析小行星

貝努的一生經歷了很多。它形成於大約1億年到10億年前,當時它在太陽系小行星帶的一次宇宙碰撞中,從一個更大的「母體」中分離出來。但貝努保留了其母體的痕跡。OSIRIS-REx在繞著小行星運行時,探測到其表面的一些巨石上充滿了古碳酸鹽脈。碳酸鹽可能是在冰塊融化並流經母體時形成的,在其巖石內部引起水反應。

這一發現在《科學》的一篇論文[3]中宣布,文章第一作者、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行星科學家Hannah Kaplan說,看到那些碳酸鹽脈 「讓我感到很驚訝」。它們寬約幾釐米,可以延伸超過一米長——比一些隕石中看到的碳酸鹽脈大得多。根據Lauretta的說法,碳酸鹽脈較大,表明貝努的母體曾經有一個巨大的熱水系統流過——這意味著它有很多活躍的地質構造。這些碳酸鹽的一些碎片可能位於「夜鶯」的地面上,並被OSIRIS-Rex拾取。

研究人員計劃將貝努樣本與目前正在返回地球途中的小行星「龍宮」(Ryugu)樣本進行比較;龍宮是JAXA的「隼鳥2號」(Hayabusa2)太空飛行器去年探訪的一顆較大的小行星。「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可以在生日時切兩個美味的蛋糕。」參與隼鳥2號項目的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行星科學家Queenie Hoi Shan Chan說。龍宮表面富含水的物質似乎比貝努少;通過比較樣本,研究人員將能夠更好地了解小行星上常見的含水過程和有機物質,Chan說。

科學家們還將在貝努的巖石上尋找如何保護地球不受小行星傷害的線索。貝努在地球附近危險地運行,並有很小的機率在22世紀的某個時候撞上地球。研究表明,這顆小行星更像是一個鬆散的碎石堆,而不是一塊堅固的巖石。通過仔細研究貝努巖石的密實度,科學家可以提出轉移或分裂對地球構成威脅的近地小行星的方法。

「來自貝努的任何樣本都會有極大的用處——對於我們在地球上收集的行星樣本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補充,」 Jawin說,「貝努大概不會太介意我們偷了它的一些巖石吧。」

參考文獻:

1. Lauretta, D. S.et al. Nature568, 55–60 (2019).

2. Jawin, E. R.et al. J. Geophys. Res. Planets125, e2020JE006475 (2020).

3. Kaplan, H. H.et al. Science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c3557 (2020).

原文以NASA mission will 『fist bump』 an asteroid to reveal the Solar System’s secrets為標題發表在 2020年10月16日的《自然》新聞版塊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0-02910-4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相關焦點

  • 有一顆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NASA決定先「下手」
    美國航天局即將首次對一顆小行星「下手」。10月20日,在距離地球約3.34億公裡的地方,美國航天局的OSIRIS-REx太空飛行器將接近一顆名為「貝努」的深色菱形小行星,目的是在其表面上停留幾秒鐘——這個時長足夠收集塵埃和卵石。
  • 科學家猜測:2068年巨型小行星阿波菲斯要撞擊地球?
    在如此大災難和壓力的一年裡,難怪這麼多人一直關注著小行星,以及它們是否會撞擊地球。當我們期待歡迎巨大的小行星阿波菲斯到我們的鄰居時, 這種擔心正在投射到未來。
  • 美國宇航局太空船到達小行星本努 計劃將4磅重的巖石送回地球
    一位行星際訪客抵達了小行星Bennu。周一,美國宇航局的OSIRIS-REx太空船在經過兩年多的太陽系旅程後到達了相對較小的小行星。直徑1600英尺的太空巖石,大約是帝國大廈的高度,對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因為瓦礫和有機材料塊可能為深空任務提供未來的燃料庫,並且可能有關於我們太陽能的古老線索系統的形成。
  • 關於貝努,你需要知道的十件事
    像貝努這樣的碎石堆小行星是由重力壓縮在一起的大量巖石碎片組成的天體。當一個巨大的星體被撞擊粉碎時(對於貝努來說,它是一顆寬約100公裡的母小行星)就會產生這種碎屑。相比之下,貝努只有約400米寬。在幾周內,這些碎片就會合併成碎石堆。也正是因此,貝努內部充滿了洞,,20%到40%的體積是空的。如果貝努加速旋轉或與行星體太近,它就有可能分崩離析。
  • 快來了解一下「冥王號」登陸小行星取樣吧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21日凌晨6點12分,美國宇航局(NASA)發射的OSIRIS-REx(冥王號)探測器,在離開地球四年之後,首次在距離地球超過3.2億公裡的小行星Bennu(貝努)上短暫著陸,並採用了「即取即走」(Touch and Go)的方式採集了一些樣品。
  • 美國宇航局計劃對價值14000億美元的小行星16 Psyche進行探測任務
    來自哈勃望遠鏡最近數據的證據表明,漂浮在米爾克韋小行星帶中的一顆巨大而密集的小行星實際上可能是一顆原行星的核心,它在幾十億年前被擊碎並暴露出來。美國宇航局計劃用探測器訪問這個可能的星球核心,最早在2026年到達它,並在它的軌道上進行近兩年的觀察。
  • 1998OR2飛走了,人類對小行星毫無辦法?要撞擊的還是要撞?
    而在4月以來,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的消息也非常多,並且我們地球也是剛「逃過一劫」,因為有一顆小行星從地球附近掠過了。 英裡(2公裡),所以在科學記錄之中,這樣的小行星非常少,而美國宇航局(NASA)近地天體中心也提前發布了預警,這就是大家關注的點。
  • 恐龍殺手小行星可能以最致命的角度撞擊了地球
    恐龍殺手小行星可能以最致命的角度撞擊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巴黎的兩倍的小行星撞向地球,毀滅了所有陸地上的恐龍和地球上75%的生命。周二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認為,這塊巨大的太空巖石以最致命的60度角度撞擊了地球。災難性的撞擊將足夠多的碎片和氣體拋向大氣層上部,從根本上改變了氣候,使恐龍都瀕臨滅絕。在分析小行星撞擊的墨西哥南部200公裡寬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結構時,科學家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模擬。
  • 「奇觀」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形成的十大撞擊坑
    在地球上,飛行的太空碎片觸發了生物大滅絕,但同樣致命的小行星也可能在地球誕生後不久就提供了生命的種子。小行星的影響持續了數十億年。這是已知的10個最大的撞擊坑,從最大到最小。Vredefort火山口(圖片來源:NASA)地球上最古老的撞擊坑也是最大的。科學家估計,南非的Vredefort隕石坑也稱為Vredefort圓頂,原本橫跨185英裡(300公裡)。比南非的桌山大的隕石或小行星在20.2億年前炸毀了巨大的火山口。薩德伯裡火山口
  • 回收艙返回地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繼續太空之旅
    新華社東京12月6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6日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當天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該機構將對回收艙可能攜帶的微量小行星樣本進行研究,隼鳥2號探測器在釋放出回收艙後繼續其小行星探測之旅。
  • 美國「盯」上這顆小行星估價為世界經濟總量1萬倍
    原標題:美國「盯」上這顆小行星估價為世界經濟總量1萬倍   義大利天文學家加斯帕利斯於1852年3月發現了一顆名為「16普賽克」的小行星。
  • 從小行星撞擊地球到巧克力絕跡,2050年之前或將發生的科學大事件
    雖然美國宇航局曾表示,對於火星表面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提供適合人類居住的想法並不樂觀,但億萬富翁SpaceX公司的領導者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卻不同意上述觀點。馬斯克目前正在資助和開發一系列飛往火星的太空計劃,最早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隨後將於2024年首次飛往火星。
  • ...隼鳥2號|地球|日本|jaxa|小行星|探測器|奧西裡斯-rex|龍宮|月球
    小行星常被用於專指太陽系內非彗星的小天體,一般被認為是由太陽系形成時期的微行星演變而來,是至今發現數量最多的太陽系天體。研究小行星的意義在於揭示太陽系最早起源,並可能提供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此次隼鳥2號前往的小行星「龍宮」被認為含水和有機物,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同時,「龍宮」屬近地小行星,類似小行星可能對地球存在潛在威脅,因而有研究的價值和必要。
  • 毀滅生命的天文事件-小行星撞擊
    這是地球歷史上著名的白堊紀-早第三紀生物滅絕事件。由於當時恐龍是地球上的主宰者,因此人類通常稱這次事件為恐龍滅絕。世界各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和天文學家對這次事件做了大量研究,在特定的地質巖石層中發現了銥元素含量豐富的地層。小行星含有豐富的銥元素,因此科學家認為恐龍滅絕事件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
  • 返回地球前,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都做了哪些事?
    研究小行星的意義在於揭示太陽系最早起源,並可能提供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此次隼鳥2號前往的小行星「龍宮」被認為含水和有機物,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同時,「龍宮」屬近地小行星,類似小行星可能對地球存在潛在威脅,因而有研究的價值和必要。隼鳥2號準確講是JAXA的小行星探測計劃,主要目的是將隼鳥號探測器送往目標小行星「龍宮」執行任務。
  • 日本「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攜帶有小行星樣本
    這艘返回艙的樣品將會是一個美麗的目的地,日本太空飛行器Hayabusa2大約6年前發射,其使命是發射一顆古老的小行星,並偷走一些灰塵。如果太空船能存活下來,載入太空巖石的有效載荷將幫助科學家們了解太陽系的早期階段,闡明隕石的神秘起源,甚至可能提供關於在地球上出現生命的線索。
  • 當小行星來襲,除了讓地球流浪,我們還能怎麼做?-虎嗅網
    如果把太陽系的形成比喻成建設一座高樓大廈,小行星就是高樓大廈建設完成後,剩餘的建築材料。小行星個頭小,沒有大氣、火山、地震等氣候地質活動演化,因此還保留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原始物質。有科學假說認為,地球上的水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帶來的,支持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關鍵物質可能也源於小行星撞擊。因此開展小行星的研究對揭示太陽系起源與早期演化、地球上生命起源和水的來源等重大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美或探測直徑超240公裡全金屬小行星,為更好了解地球內部
    北京時間11月24日消息,科學家們近日表示,一顆金屬構成的大型小行星很有可能實際上是一顆火星大小的原始行星留下的熔融內核。第16號小行星「靈神星」(16 Psyche)的運行軌道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據信這是一顆原始行星被太陽系形成初期劇烈的撞擊事件摧毀之後留下的殘骸美國宇航局目前正考慮發射一顆探測器飛往這顆太陽系內最大的金屬小行星,如果成行,那這將是科學家們首次對一顆完全由金屬構成的天體進行探測第16號小行星「靈神星」(16 Psyche)的運行軌道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據信這是一顆原始行星被太陽系形成初期劇烈的撞擊事件摧毀之後留下的殘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