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這個節目從第一季播出以來,就以一種全新創製的『紀錄式綜藝』模式,立足於中華文化寶庫資源,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
而2020年春節期間更新上映的《國家寶藏》2020年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以「用音樂做語言,以黃河為脈絡,穿梭千年歷史,奏響華彩樂章」為主旨,現如今在B站的評分也已經高達9.9分了。
這一期的《國家寶藏》特別節目以黃河地理為脈絡,順流沿線九個省區,引九件國寶重器,探索黃河的前世流轉。
取李白《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為主題,恢弘大氣,磅礴壯闊,傳遞了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黃河文明。
「舞蹈紋彩陶盆、東漢七盤舞畫像磚、石刻胡旋舞墓門、唐三彩載樂駱駝俑」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文化內涵的國寶文物也在節目中先後亮相。
「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從紅軍長徵勝利會師到《黃河大合唱》激勵華夏兒女抵禦外侮」,每一個取水地都留下了中華民族如黃河般不屈不撓、奮勇向前的足跡。千百年來,黃河一往無前,不舍晝夜,她哺育了我們生命,但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災難。清華大學泥沙科學與江河治理專家王光謙院士在節目中解釋道
以開封段來說,等於是「懸著一條河」在腦袋頂上,歷朝歷代,開封作為八朝古都,六個城都都深埋在地層之下。
由於黃河下遊是懸河,所以一旦決口,黃河水就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兩岸沒有東西可以阻擋。
但是不屈不撓是黃河兒女的底色,劈山鑿石是黃河兒女的氣魄,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湧現了一代代傑出的水利工程院士,從根源上根治黃河水患。
現如今我們已經很少聽到黃河水患了,但是並不是它自然消失的,而是那些優秀的水利工程人員,他們時刻警惕,護衛著生活在黃河兩岸的我們。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不舍晝夜,奔騰如海。節目中,製作組回顧了1995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倪萍主持的節目《看看我們的母親河》
而這一次,48家黃河流域不同地區的文博機構再一次取來了從源頭到入海口的黃河水樣,向觀眾展示了25年後的黃河母親河。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25年的今天,在一代代水利人的不懈努力與共同治理下,黃河在一點點的變得清澈。
當黃河流域博物館聯合朗讀宣言的時候,更是讓人不禁動容。
「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www.bilibili.com
正因為每一代人的守護,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華夏文明才能五千年不曾斷流。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孕育我們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河南在黃河的灌溉下雖然備受考驗,但卻也這樣的磨練中砥礪前行,孕育了璀璨無比的黃河流域文明。在第一季中,河南博物院就攜三件震館之寶登上《國家寶藏》
賈湖骨笛
婦好鴞尊
雲紋銅禁
這些文物是文明和歷史的載體,它們除了本身的藝術價值外,還被賦予了厚重的文明、歷史的價值,而後者才是最有價值的地方。中國現在的國寶有很多,以億計數,但是相較消亡於歷史長河中的,可能連萬分之一都不到。作為華夏兒女,對於傳統文化總有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特別是看見美輪美奐的文物時,總是難免駐足留戀,不忍離去,或是將之收藏。如今文物的系列周邊也有很多,每家博物館都會有相應的文創產品,許多品牌也有與博物館聯名合作的紀念款產品。
從手帳貼紙到擺件,從明信片到服飾周邊,越來越多的產品依託了我們中華文化底蘊而生存,我們從「中國製造」走向了「中國創造」。
而我在接觸到一款名為拼酷的3D金屬拼圖後,更是感慨,文創產品不再僅僅局限於文物元素的提取與交融,我們也可以復刻國寶,在手中翻轉,拼出一個個璀璨國寶,讓你有機會自己創建一個微縮型私家博物館。
每一個環節都是拼出來的
拼酷的雲紋銅禁拼圖,異獸威武,雲紋精美,長方形的案臺端莊大氣,高度復刻國寶重器的造型。它的結構奇妙,玩法有趣,在一拼一扭之中,千年文物,華夏風採,便在手中呈現。
這已經不是拼酷第一次出國風3D金屬拼圖了,在此之前,就有一款花轎被稱為微縮版的清末民初朱金木雕寧波花轎。細節之處,飛鳳騰龍、鑲金嵌銀、五彩流蘇、美輪美奐,拼酷花轎3D金屬拼圖傳承東方文化精髓,以獨特金屬質感,帶來震撼視覺,拼裝體驗亦是大獲好評。
無論是雲紋龍禁,還是曾侯乙編鐘,作為一款國寶的文創周邊,拼酷的拼圖3D金屬拼圖,既不僅僅是國寶元素的再現、也不僅僅是可以觀賞的擺件,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可拼裝的屬性,讓玩家可以在感受微縮版的華夏文明的同時,品味國寶設計之精妙,以及手藝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