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忠誠鐫刻在荊楚大地
武警湖北總隊機動支隊機動一中隊
全力投入駐地抗洪搶險紀實
黑雲壓城,風雨肆虐。7月上旬,受持續強降雨影響,素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一時間洪水滾滾,濁浪滔滔。
7月8日,鄂東小城黃梅縣出現多起河庫潰堤、山體滑坡、城鎮內澇等險情,武警湖北總隊機動支隊機動一中隊聞「汛」而動、火速馳援。在黃梅縣濯港鎮,百名官兵連續奮戰5天5夜,5戰5捷,成為荊楚大地的一段佳話。
向險而行——「舍小我利益,赴抗洪戰場」
7月8日,考田河石老屋村段河堤出現潰堤,大片農田被淹,5萬人受災。晚上21時許,部隊機動200餘公裡到達現場。面對10來米的潰口,沙袋扔進去立馬就被洪水衝走。
「誰願意下到水裡轉運沙袋?」「我報名!」「我報名!」 ……指導員匡宇話音剛落,大家紛紛請戰。
「會遊泳的優先!」下士黨員、二班班長習奧翔帶領8名熟諳水性的黨員突擊隊成員,作為第一組跳入洪水中,水一下子就沒到了胸口。
習奧翔從小在陝西安康長大,入伍前不懂水性。來到湖北當兵,由於每年都有防汛戰備任務,他用兩個夏天的時間,學會了蛙泳、泅渡和衝鋒舟操作,成為中隊抗洪搶險第一梯隊的骨幹力量。
今年是他當兵的第三個年頭,年初,因為疫情防控、野營駐訓、戰備值班等原因,習奧翔多次推遲探親休假。7月8日一早,2年多沒有回家的習奧翔剛剛拿到獲批的休假報告,卻得知部隊馳援黃梅縣考田河、袁山河的消息。他默默把休假報告塞進抽屜,穿著救生衣、背著背囊就和戰友們一起衝上了最前線。
同樣是放棄休假,中士黨員、代理2排排長張震的情況則跟習奧翔有些不一樣。
2月2日,是張震的奶奶87歲壽辰,為了給奶奶祝壽,也為討個好彩頭,他和未婚妻羅俊彩約定在「20200202」的特殊日子領取結婚證。
「部隊可能有任務!」1月22日,本來在老家河南周口市休假的他,得知駐地武漢疫情形勢嚴峻,便電話向奶奶和未婚妻告別,趕在武漢封城之前回到部隊。「你是當兵的,又是黨員,關鍵時刻要站出來,要帶頭!」電話那頭,奶奶和未婚妻都表示理解支持。
隨著疫情形勢逐漸好轉,6月下旬,中隊安排張震休假回家。領證結婚沒幾天,湖北汛情告急,張震在床上輾轉反側睡不著。妻子羅俊彩說:「明天就歸隊吧,湖北人民又有難處,你趕緊回,爭取早點趕上隊伍!」
這次考田河搶險,張震如願以償隨隊出徵。是夜,雨越下越大,水越流越急,夜越來越黑,官兵們的戰鬥熱情卻絲毫不減。由於水中作業時間不宜過長,張震帶領的另一組突擊隊和習奧翔他們一小時一換班。
「一、二、三、四······每個人都記得自己的數字,我數到幾沙袋就要到誰的手裡,幹出咱們一中隊的速度來!」剛剛結束休息,突擊隊在張震的指揮下便迅速形成隊形。一聲令下,沙袋就像燙手的皮球一樣,一袋一袋從官兵的手上「跳」到潰口處,一時間沙袋供不應求。「你們幾個過去裝填沙袋!」張震在隊伍中穿梭指揮協調著。放眼望去,整個大堤上就像一條高效的流水線,沙子、木樁在這個流水線上被打包、傳遞,然後投放到需要的地方。
「團結就是力量······」休息中,習奧翔所在突擊隊突然高唱軍歌,為戰鬥中的戰友們加油鼓勁,習奧翔站在高高的沙堆上充滿激情地指揮著,嘹亮的軍歌響徹整個大堤,任務官兵在其中備受鼓舞。
雖是兩隊交替作業,每次上岸後,大家誰都不肯多休息。最終,在友鄰中隊的協助下,官兵們連續奮戰6個多小時,用了130餘根防洪樁、22000餘個沙袋,基本控制了險情。
勇挑重擔——「我從洪區來,腳步不停歇」
「袁山河五沙坡村段水位陡增,隨時有漫堤險情,命你部前往構築1.5公裡長、3米寬、1米高的防洪子堤……」7月9日上午,官兵們又接到新的任務。來不及多作休整,中隊官兵帶上裝備器材,抖了抖身上的泥水,向著任務地點疾馳而去。
五沙坡村在臨河東岸,地勢較低,密集的居民區距離河岸不足百米,過境的105國道、福銀高速、合九鐵路也都面臨著威脅。官兵們不知疲倦,冒著高溫酷暑,與洪水賽跑,與時間賽跑。裝填組鐵鍬翻飛、搬運組腳步匆匆、築壘組快速穩固碼放沙袋……大堤上,一派熱火朝天、忙而不亂的景象。然而,一個身影卻比其他人跑得更快一些。
搬運沙袋,他總有使不完的勁兒;搶築子堤,他來回跑的次數最多;封堵管湧,他每次都請戰跳入水中。接連幾天,這個身影引起了身邊戰友們的注意。他就是上等兵、五班副班長孫宇。
2016年7月,湖北地區的一場特大洪水,讓孫宇聽說了國防綠、知道了子弟兵。孫宇家在鄂州市梁子湖區塗家堖鎮,是那場洪水的重災區,當時全家老少齊上陣,和部隊官兵一道搶築子堤、守護家園,他至今仍歷歷在目。
那年,湖北總隊機動支隊官兵轉戰梁子湖區沼山、太和、塗家堖、梧桐湖4個鎮區,在大堤上堅守了28天。橘紅色救生衣上「湖北武警」4個字,在他腦海裡留下深深烙印,一顆種子也悄然在心田生根發芽。
「關鍵時刻,還是子弟兵靠得住!不行到部隊去鍛鍊兩年吧!」2018年8月4日,孫宇年滿18周歲生日當天,父親、母親、爺爺和外公,一致要求孫宇參軍入伍、保家衛國。很幸運,孫宇過關斬將,追隨抗洪官兵腳步成功參軍入伍,恰巧又來到了當年在家鄉抗洪部隊的行列。
隨著時間延長,加之連續作戰,孫宇和許多老兵一樣,開始有些放鬆了。尤其是險情得以緩解後,有人開始念叨歸建休整,而孫宇也因牽掛爺爺、外公的病情以及鄂州老家的防汛形勢,精力變得不那麼集中。
一天,部隊正在組織休整。抗美援朝老兵、86歲老黨員陳紅元受邀來到了臨時駐地。陳大爺拿著自己珍藏多年的「寶貝」——搪瓷缸子,開始回憶曾經浴血戰鬥日子:「我當時是個工程兵,戰場上最怕的就是敵機轟炸……」
戰士們捧著那個掉漆破洞的老茶缸,盯著「最可愛的人」五個紅紅的大字,聽著聽著就陷入了沉思。大爺接過茶缸樂呵呵地說:「我們都是最可愛的人,都是人民的子弟兵,我們當年流血流汗保家衛國,你們現在流血流汗抗洪搶險,都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一代一代往下傳承,很好,很好……」
參加過鄂州梁子湖抗洪的偵察科長黃育果也打開了話匣子。「那年,梁子湖東井大圩上,原鄂州市太和鎮子壇村婦女主任、88歲的老黨員方桂香,顫顫巍巍拿出300塊錢,要捐給部隊。我們後來才知道,方婆婆1954年鄂州抗洪就是主力。1998年抗洪時已70多歲高齡,仍然在上堤灌袋扎口。2016年身體已經不好了,還要捐錢捐物支援抗洪……」
「老前輩們都是耄耋之年,心裡掛念的卻還是國家和人民群眾,這就是軍人的本色,這就是不忘初心啊!」在聆聽前輩們抗戰、抗洪的故事當中,孫宇和戰友們又汲取了力量。
烈日下,孫宇和戰友們的腳步更匆忙了。扛沙袋、築子堤、堵管湧、打木樁……大家紛紛「滿血復活」,又恢復了往日的不知疲憊。
人民至上——「百姓是父母,我是子弟兵」
「滿身泥巴的兵,情系百姓的兵,踏平泥濘鐵骨錚錚……」無論是在火熱的演兵場,還是在抗洪的第一線,五班長、上士楊鳴杭和戰友們都喜歡聽這首《滿身泥巴的兵》。楊鳴杭說,滿身泥巴的兵,就是歌詞為他們畫出的最精準的畫像。
的確,因為戰備訓練、搶險救援,官兵們經常是一身汗、滿身泥,只有在擔負警衛任務時,才會穿上整齊的禮賓服和鋥亮的皮鞋。在湖北當兵,駐地發生「大事兒」的現場,都離不開中隊戰友們的身影,而讓楊鳴杭體會最深的是:「每一次部隊能夠順利完成任務,都離不開老百姓的支持!」
7月12日,考田河蔡垸村河段一橋梁發生垮塌,造成河流改道,對河堤造成嚴重衝擊,形成半圓形近百米潰口,兩間民房被衝走,一間民房岌岌可危。烈日下,中隊官兵和當地民兵一起採取清理河道、搭建骨架、裝填砂石等方法,重建河堤,修整河道。
「來,你們辛苦了,喝碗綠豆湯吧。」下午2時許,一位大姐用一次性塑料碗,添了一碗綠豆湯,遞到楊鳴杭面前。「天氣悶熱,大姐那碗綠豆湯,溫熱,格外解暑。」楊鳴杭說,除了綠豆湯,村民們還拿來自家剝好了的土雞蛋、銀耳湯、方便麵等。
2016年抗洪救災,楊鳴杭和戰友們也有類似的回憶。那年7月2日,楊鳴杭和戰友們趕到孝感市府河大堤,裝填沙包,加固堤防。當時任務緊急,只帶了少量的乾糧,在大堤上經過徹夜作戰,已飢腸轆轆,精疲力竭。7月3日一早,附近一些村民自發送來了西瓜、皮蛋等。楊鳴杭說:「吃下村民們送來的西瓜和皮蛋,頓時感覺身上又有了力氣,大家打起精神,繼續投入戰鬥。」
2015年6月2日,參加東方之星沉船救援,楊鳴杭和戰友們凌晨3點冒雨從武漢出發,清晨6時許到達監利沉船點附近。車輛停靠點距離沉船點還有5公裡左右路程,大家一路小跑,穿過蘆葦蕩,向沉船點前進。路邊,附近的老百姓聞訊趕來。楊鳴杭和戰友經過時,一位大嫂拿出袋裝的小麵包,塞到他和戰友手中。「麵包雖小,但讓我們心裡暖暖的。」楊鳴杭回憶。
在江邊的救援現場,楊鳴杭和戰友有的負責開闢救援通道、有的負責封控警戒、有的負責搭建浮橋、有的負責轉運遇難者遺體。有時白天烈日炎炎,熱出一身痱子;有時晚上風雨交加,凍得直打哆嗦。累了,就套上雨衣,和衣席地而睡……楊鳴杭和戰友們一待就是九天九夜,直至所有任務圓滿完成。
每一次任務,都是一次洗禮。從一個小麵包、一碗綠豆湯,到一塊西瓜、一個皮蛋,楊鳴杭感受到的,都是血濃於水的軍民情誼。「老百姓是父母,我們是子弟兵!他們的每一次暖心之舉,都讓我覺得,自己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為誰當兵,為誰穿上橄欖綠,這個問題無需贅言!從荊江大堤、到鄂州梁子湖東井大圩、再到黃梅考田河流域,一個個泥巴裹滿褲腿的身影、一張張曬脫皮的黝黑面龐、一條條沙袋壘砌的子堤,就是中隊官兵最好的回答。他們用實際行動,把忠誠鐫刻在了茫茫荊楚大地。
作者:武警湖北總隊 張鵬飛、巢量
可能還喜歡
1、楊蓉蓉 ,不愧曾是一名「獵鷹」女特警!
2、中國武警一線行動速遞
3、因為,我是中國武警!
4、酷炫!中國武警的模樣
5、走心視頻,告訴你什麼是軍人
本信息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監製:劉鳳橋、鄒零
執行監製:張金嶺
主編:關樹聲、王文
值班編輯:別特
郵箱:wjxinmeit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