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保險了沒
西藏是無數人的詩和遠方,但對我來說,它雖然遙遠,但並不陌生,還有一絲情緣。
40多年前我的小舅舅參軍入伍來到拉薩,在部隊服役十多年,把青春熱血都奉獻給了西藏。那時我年歲還小,多次聽他講述過一些西藏的有趣見聞和故事,覺得十分神秘好奇,不知不覺中萌發了對西藏的嚮往。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之前曾多次計劃赴藏遊覽,卻因故一直未能成行,今年8月末的最後一周,我與幾位朋友結伴到西藏旅行,終於圓了兒時的心願。周末上午從海拔僅2米多的魔都上海起飛,經昆明中轉,下午便空降到了海撥3658米的日光城—拉薩市。
雄偉壯觀的布達拉宮
首次踏上雪域高原土地,心情異常興奮,身體也沒有發生明顯的高原反應。隨後幾天行程中還翻越了幾座海拔超過4、5千米的山口,感覺呼吸及心率比較平穩,也沒有吸氧氣瓶,堅持挺過來。這可以算是做了一次特殊的體檢,之前的種種擔心自然消失了。
沿階而上的布達拉宮
人們常講神秘的西藏,神奇的地方,聖潔的山水,久遠的歷史,佛教的文化,特殊的氣候,綺麗的風光........,如果說過去對西藏有所知悉,那也只是從書本上、圖片中、影視裡看到過一些信息,或者從朋友交流中聽到過一些美好的傳說、故事而已。而今身臨其境,親眼目睹,親耳所聞的感受卻大不同,對眼球的衝擊和心靈的震撼都難以言表。
布達拉宮精美壁畫
清政府管轄西藏重要的歷史證據
獨具西藏民族風情的八廊街一角
秀美的巴松措
美麗的尼洋河
作為一名跟團的普通遊客,此次西藏之行只有短短一周時間,匆匆跑了幾個地方,活動範圍不太大,主要在拉薩附近及林芝地區跑動。每個地方停留的時間也不長,基本是走馬觀花式的行進,有時在車上聽聽導遊講述西藏的風土人情,增加一些信息量。所到之處對於地域遼闊的大西藏而言的確是太少了,親眼看到的東西也有限,體驗並不深,也可能是「只見樹木未見森林」,但仍感收穫良多,心意滿滿。這次到西藏純粹是自然觀光,參觀歷史文化古蹟,沿途還饒有興致地觀察社會經濟風貌。總的一個印象是當今的西藏是古老與現代和諧共存,人文與生態深度融和,與內地緊密協作,多方援助,經濟發展快,變化大。
若要了解古老西藏必須從歷史入手,文化遺產就是最好的歷史形象教材。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完好,幾處聖地都是一般外來觀光客參觀的重點場所,也是多數外來遊客的打卡訪問點。
大昭寺重重大門
大昭寺一景
大多數遊客主要通過實地觀賞、文字介紹以及導遊講解獲取相關資訊及宗教方面知識,留下一些基本認識和印象。按照導遊的安排,我們次日一大早便趕到布達拉宮前排起了長隊,與眾多全國各地趕來的遊客匯聚一起,大家沿著臺階逐級緩慢而上,安靜有序,愈是靠近它,愈發感受到布達拉宮的雄偉氣勢和神秘氣息,內心肅然起敬。它是世界上海撥最高,依山壘砌,群樓重疊,集宮殿、城堡、寺院於一體,獨具藏式風格的宏偉建築群,也是最重要的藏傳佛教聖地。整個建築群就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寶庫,主要包括白宮、紅宮、札廈及其他幾處重要的靈塔殿堂,還藏有大量經書、無數珍寶等,豐富而博大,厚重而深邃。就我個人的初步感覺而言,通過幾處的參觀對西藏的歷史演變、文化的發展,與內地的交往,藏傳佛教的形成及其影響有了更多的了解,漲了不少知識,但肯定還遠遠不夠深透。在自然風貌方面,領略就廣泛多了,滿滿的享受了一場大自然精彩美妙的視覺盛宴,還有益於洗滌心靈,陶冶情操。
幾天旅行中跟隨中巴車往返行駛在平坦寬敞的拉薩至林芝的高速公路及318國道,沿途風光盡在眼前,變化多樣,美不勝收。當我們路過海拔4720米的色季拉山口時,正巧太陽西下,於是大家趕緊下車來到公路邊遠眺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在落日餘暉照射下雪山金光燦爛,十分壯觀迷人。它被人們譽為「雲中天堂」,也被評為中國最美的雪山。
南迦巴瓦雪山
經過一天的車程,翻山越嶺當晚入住魯朗國際旅遊小鎮,據導遊介紹它是「東方瑞士」、「人間仙境」。
充滿藏式風情的魯朗小鎮一景
這個全新的小鎮位於川藏公路線上,是廣東省援藏建設的重要成果之一,利用林芝地區的旅遊資源優勢,專門量身定做的高端特色項目。次日早晨我外出散步,也想藉機對這裡的環境探個究竟,果然名不虛傳。小鎮臨水而建,群山環抱,空氣清新,一步一景,森林、草甸、溪水、村落相互陪襯,星羅棋布,草木繁盛。一座座紅白相間、窗小牆厚的建築既包含典型的藏族元素,又融入了一些現代時尚潮流,在晨曦陽光下顯得風姿綽約,麗景天成,格外恬靜,眺望遠處可觀壯麗的雪山。小鎮的道路及配套設施十分完善,宜人宜居,尤如一個現代版的陶淵明式的世外桃源,也是一處難得的遊人度假勝地。
魯朗小鎮道路
途中路過總面積達6973公頃的雅尼國家溼地公園
雅尼國家溼地公園
位於林芝米林縣派鎮大渡卡起點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聞名天下,它的極值深度達6009米,是地球上最長、最深的大峽谷。我們經過檢查進入景區後,遊客統一乘坐專用中巴沿江而行,經過一段山路,汽車從半山腰左拐右轉蜿蜒而下,海撥驟然下降了幾百米,直抵山腳下。然後再步行下到大拐彎處的江邊觀景平臺,立即感受到雅魯藏布江如天水般撲面湧來,氣勢磅礴,奔騰咆哮,場面蔚為壯觀。雅魯藏布江從源頭起上中遊自西向東流淌,由於地勢海拔的變化,上、中、下遊之間水面落差巨大,超過7000米以上。它在流經南迦巴瓦峰處神奇般的突然轉向南流,形成了「U」字型的巨大拐彎處。這一區段山高谷深,地勢險峻,水流湍急,桀驁不馴的滔滔江水在重重高山峽谷中我行我素,千迴百轉,自由穿行,衝出國境,最終匯入浩瀚的印度洋......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令人嘆服!
奔騰不息、千迴百轉的雅魯藏布江
周五一大早即從拉薩出發沿青藏公路前往納木錯國家公園。青藏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連接青海與西藏,是一條真正意義的天路,來往車輛較多,貨物運輸繁忙。我們行駛了90多公裡即看見羌塘大草原。遼闊的草原一望無際,它是中國五大牧場之一,透過車窗遠遠望去尤如巨大的綠色地毯鋪蓋在廣袤的大地上,一群群肥壯的犛牛、羊群悠悠哉哉地低頭吃草,也有的牛羊在自由跑動,藍天上朵朵白雲輕輕飄過,好一幅天然的牧場盛景畫卷,讓人浮想聯翩,真是風吹草低見牛羊啊!
納木錯國家公園入口
羌塘草原悠然自得的犛牛
當我仍在沉醉之中時,不知不覺汽車沿著一段「之」字型盤山路段不斷攀升,海拔也急速上升。當我們達到海拔5190米的拉根那山口時,抬頭望去一個巨大的藍色湖泊呈現在眼前,「啊,終於到了!」,同行中有人興奮地驚叫了一聲,此時大夥的精氣神都上來了,疲勞也一下消失了,於是紛紛下車到山口觀景,在鐫刻著「那根拉」的石碑標示前拍照留念,見證海拔新高度。有趣是在「那根拉」石碑中間還刻著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最美的情詩—《那一世》,真是詩美、景美,詩景交融,此時此處別有一番浪漫詩意。納木錯湖不可謂不大,它是我國的第三大鹹水湖,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總面積達1900平方公裡,湖水清澈透明,天水相融,渾然一體。遊人們行走在湖邊賞景,湖水蕩漾,海鷗飛翔,寧靜祥和,好一派空曠大氣的高原湖光山色。沿著湖面遠方一眼望去是雄偉高大的念青唐古拉山,正是它常年不斷的冰雪融化養育了美麗的納木錯湖。
納木錯湖碧水藍天,水天一色
納木錯湖邊倒影
湖邊遊人如織
遠方的念青唐古拉山
在西藏之行觀光遊覽中,以一個普通遊客的視角,有意無意間欣喜看到了西藏新風貌,有的是一些細小事,留下了深刻印象。所到之處無論是城市,還是鄉鎮都見到許多內地援建的市政工程、醫院、學校、企業等,如北京路,京藏交流中心,江蘇大道,廣東路、廣州大道、福州路......,感覺格外親切,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行駛在彎蜒曲折的318國道途中時常會看到大山高處矗立著許多輸電鐵塔,一排排長距離、大跨度的輸電線翻山越嶺,不斷延伸,把電力送到遠方。
通向遠方的高壓輸電線
我不由感慨山路崎嶇行車不易,而電力工人們居然在完全無路可走的環境下,還要全靠人力爬上那麼陡峭的大山施工作業,既危險又艱難,完成建造工程的技術難度與艱辛真是難以想像;在西藏的行程中還有一個很深的印象,社會治安、環境保護、交通管理、疫情防控都非常嚴格有序。團友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這次來西藏是使用身份證頻率最多的一次,入駐酒店必然需用身份證登記,每次從公路進入拉薩都要持身份證實名檢查,好幾處重要景點也要憑身份證掃碼才能進入,戴口罩,限流量,景區專用大巴車按一人一排入座,司機提示也很友善到位。對此有團友感慨到:西藏真是好人一路暢行平安,壞人寸步難行;幾天中所到之處,無論是沿途看見的森林、河流、溼地,還是各遊覽景區都很重視環境保護。
南迦巴瓦峰雪山腳下的小草
在納木錯湖邊矗立著一塊大型宣傳牌,標明了納木錯湖鄉鄉級河湖河長的責任範圍及其責任人姓名。我想這既是政府的環保責任公示,廣而告知,有利於社會監督,同時也是在向遊客們善意提醒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在幾天旅途中我還注意到中巴司機一直自覺遵守區間路段限速和全天行駛公裡限額規定,有時還專門在服務區停車休息,時間不到點絕不發車。一天在途中加油站,當司機掏出身份證,我便好奇的發問,於是他告訴我在西藏大小車輛加油時不僅要憑身份證,還要出示駕駛證和車輛行駛證,也就是說必須三證合一,核對無誤,真是非常嚴格。看來邊疆地區實行特別管控還是很有必要有效的。
經過這次西藏旅行,我真切感受到與其他地方的差異性,主要是高原環境的特殊性和複雜性所致,具體而言一般遊客都要經受三大考驗:一是高寒缺氧,青藏高原整體海拔高,空氣稀薄,大部分地區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50%一60%,因此遊人要放慢節奏,不宜劇烈運動,保持心平靜氣,避免產生高原反應。二是氣候變化無常,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晝夜及地區間溫差較大,一般相差15度以上,要隨時做好衣著應對;三是海拔高低變化大,尤如坐上了一部超級電梯,感覺很特別,有時一天行程中海拔高低差達2000米以上。在西藏旅行還有一個突出特點,遊客大多是早起晚歸,路途時間遠遠超過景區參觀過程。總之,西藏十分誘人可愛,不到西藏不知天下之高,天路雖然難行,只要有決心,做好相關準備,多數遊人還是可望可及的。
布達拉宮廣場
在離開拉薩的當天上午,與朋友一起特意趕去知名的羅布林卡參觀。這是一處典型的藏式建築風格園林,規模大,風景佳,古蹟多,花卉繁多,亭臺池榭,是歷代達賴喇嘛消夏理政活動之地,又被稱為「夏宮」。當我在湖心宮園林裡漫步時,忽然耳邊傳來一陣高亢悠揚的藏族歌聲—巜北京的金山上》。著名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的聲音是那麼的悅耳,那麼熟悉,極其富有西藏高原的特殊聲韻,唱出了百萬翻身農奴幸福的心聲,表達了對黨和領的無限感激之情。
達旦明久頗章(永恆不變宮)
真是太巧了,太應景了,此時此刻,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腳步,專心聆聽正在播放的歌曲,越聽越好聽。剎那間,美妙的天籟之聲扣動了我的心弦,情不自禁地聯想起幾天來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一下湧上心頭,也促使我記錄下首次西藏之行的見聞與感受。由衷的感嘆西藏今昔巨變:新中國成立後,西藏即獲得和平解放,一舉廢除了黑暗腐朽的封建農奴制。從此古老的西藏煥發了新生,百萬農奴翻身作主人,和全國人民一起邁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的幸福大道上,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裡程碑式的偉大創舉。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又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特別是在中央的關懷和指導下,全國各地持續不斷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援助西藏建設。一代接一代,一批又一批無數援藏幹部、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接續來到高原工作,服務西藏人民。他們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付出了無數的心血,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原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西藏大學教授鍾揚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為西藏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體現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有力展現。如今的新西藏呈現出欣欣向榮、邊疆穩固、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美好景象。在西藏旅行期間還正巧趕上一件大喜事,28日中央在北京召開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了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描繪了發展新藍圖,提出了努力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宏偉目標,給西藏的新一輪的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當晚我在洲際酒店收看新聞聯播報導這次重要會議時心情格外激動。也許是身在拉薩,與西藏人民感同身受,倍受鼓舞,由衷地祝願並相信西藏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幽靜安祥的羅布林卡湖心宮
羅布林卡大戲臺
此次旅行深切感受到西藏山之高、地之廣、景之美,也可以講是補上了一堂高原地理專業課。所謂高,青藏高原稱之為「世界屋脊」,它是中國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喜瑪拉雅主峰高達8848.88米,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之巔;所謂廣,西藏全區面積達120多萬平方公裡,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僅次於新疆自治區。全區常住人口只有350萬人。山川縱橫,人煙寥寥,地大山眾,是典型的地廣人稀的地方;所謂美,它不是一般的秀美,而是震撼人心的壯美和雄偉。西藏地質地貌複雜多樣,河流、湖泊、溼地、凍土、草原、沼澤、林海、冰川、山峰、峽谷等交錯廣布,各種動植物繁盛廣茂。西藏大地藍天白雲,高山雲霧繚繞,遠方經幡飄舞,處處風景獨特,季季各不相同,呈現出高原特有的風光,散發出迷人的韻味。西藏是神聖的高原,聖潔的土地,讓人心曠神怡,給人以最好的心靈洗禮。來到西藏倍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可愛,在高原特殊的生態環境下展現了頑強的生命力。在感受了西藏獨特的人文情趣和自然風貌,親身領略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也引發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一些關注和思考。高原高寒凍土是西藏地貌的最大特徵,也是最大的難題,切實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極其重要,應長期堅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必須充分認識自然,愛護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規律,才能合理利用自然,造福人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生存環境惡劣,生活異常艱辛,我們來一趟旅行都有切身感受,何況在這裡長期生活工作的人們那是多麼的艱苦不易啊。西藏人民缺氧,但不缺精神,地域海拔雖高,高原各族人民的境界更高。特別是解放軍戰士長年駐守邊關哨所,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不怕犧牲,甘於奉獻,日夜守衛祖國邊疆的每一寸土地,保護人民的安寧,令人感動敬佩。真心為勤勞、質樸、勇敢的藏族同胞點讚,向新西藏的所有建設者、守護者致敬,更為偉大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全國各地援藏展覽館
此次進藏旅行時間確是太短了,遠未盡興,留下一些遺憾事,比如沒能去到珠穆朗瑪峰大本營挑戰海拔新高度,沒有去當地網紅店品味藏餐,也未能看上《文成公主》大型藏文化史詩劇.......。那就下次彌補吧,有一就有二,相信不久還有機會,約上三五好友再來一趟高原行,去到更高更遠的地方走走看看,希望待的時間長一點,從容地、深深地吻一吻美麗聖潔的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