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康妮兒@芝麻開門)
聲明:以下內容由阿湯咖啡原創整理,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如何萃取一杯「完美的咖啡」?
可以很遺憾地說:不太可能!
田口護與旦部幸博在《咖啡方程式》(2014年)中闡述過,咖啡的世界裡不存在「完美萃取法」。
咖啡生豆經過烘焙會產生近千種香氣(討喜及不討喜的混雜著)、產生上百種物質成分,這些決定了影響嗅覺與味覺的諸多不確定性。
香氣中有纖細且容易消散的,也有容易識別不太容易消散的,試問如何確保那些纖細且容易消散的香氣?
味道中有討喜的也有不討喜的,取決於生豆特徵、烘焙方式、熟豆特徵以及萃取條件。而只要是注入高溫熱水,咖啡豆中溶解出來的成分就變得難以管控。
一杯咖啡約99%是水,約1%左右是溶於水的咖啡物質成分。這些成分中容易溶解於熱水的順序如下:
①綠原酸(味道:酸味+澀味!)
②綠原酸內酯(味道:中度烘焙的苦味)
③乙烯兒茶酚寡聚物(味道:深度烘焙的苦味)
④乙烯兒茶酚聚合物(味道:不好的焦味)
所以,衝一杯咖啡無論如何都無法做到讓「澀味」、「焦味」等雜味完全去掉。
這就涉及到下一個問題:如何很容易衝一杯美味的咖啡?
看看上面的論述,還會有人認為衝一杯美味咖啡容易嗎?
二,「容易地衝一杯咖啡」與「容易地衝一杯美味的咖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我們經常看到某些公眾號或網上教大家手衝咖啡的視頻,某些網紅、大咖們在輕鬆愉快的音樂聲中,眉飛色舞地給大家展示手衝一杯咖啡有多麼容易,然後鼻子湊在杯子邊上陶醉般發出「嗯~~」。。。羅列的器具也是各種炫目抓心的華麗種種「神器」。然而看到這些視頻,那些如此隨意衝出的咖啡的確「好喝」、「美味」嗎?
個人口味,都是相對而言。有人喜歡淡一些、有人喜歡濃一些,有人喜歡酸味多一些,有人喜歡苦味多一些。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難道不也是「一千個人口中有一千種味道」嗎?
但這些都是基於味覺判斷。味覺因人而異,有遲鈍的、有敏銳的、也有普通的。我們根據與大多數客人交流整理羅列的標準:
沒有澀味(相對而言:澀味少、舌頭一般感覺不出來)
沒有雜味(相對而言:渾濁含糊味、不討喜味道)
酸味與苦味適中(不刺激不過重,令人舒適愉悅、容易入口、順口)
甜感(回甘持久)
熱-溫-涼,依次可以都有非常好的口內體驗。
但是如果想做到這種好的體驗(即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味」),就必須首先提高「味覺練習」,在手衝技巧上下功夫練習、多閱讀書籍學習與理解咖啡有關知識。如果勤於練習、整理手衝記錄與感想,多交流,就有機會衝出美味咖啡。
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雖然談何容易,但天下之事,大都如此,哪裡有那麼容易得到的便宜。
※人群中約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味覺屬於「遲鈍」,我們先設定大多數普通或偏敏銳的人為考察對象。
三,美味咖啡的手衝是平衡術
手衝咖啡是「一期一會」。
與茶不同,茶可以多次衝泡,而一次研磨的咖啡粉不會給人第二次機會,衝糟糕了只能扔掉。
手衝咖啡考驗的是耐心、先與後的秩序、取與舍的智慧,考驗人平時積累的經驗與思考。手衝一杯美味的咖啡更多像是一種人生歷練。
咖啡萃取條件:粉量、研磨度、水溫、時間等等,都是變量。濾杯不同、咖啡豆烘焙方式不同、口味要求不同,這些條件都需要進行調整。這種平衡必須基於不斷學習、對知識的理解與實踐練習,沒有捷徑可言。美味咖啡的手衝則成為了平衡這些元素的技術。
附,味覺遲鈍:
味覺遲鈍有時候屬於生理病症。神經疾患、疲勞、抵抗力低下、衰老、過度食用粗劣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健康飲食等)等原因引起。
著名文化評論家梁文道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全國人民口味都越來越重。越來越重口味,使得本來在傳統很注重吃的國人卻變得在吃方面的審美判斷力缺失。
我們建議人們品嘗手衝咖啡的時候,「喝健康的咖啡,健康地喝咖啡」(選擇無瑕疵優質新鮮烘焙的咖啡豆、不過量加糖兌奶、適量適度飲用)。
2017年4月18日 阿湯咖啡
----
阿湯咖啡 atang coffee(大連高新園區萬達廣場高新金街)
訂閱號: 阿湯咖啡之湯糰
淘寶/微店: 阿湯咖啡
新浪微博:@atang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