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小馬過河的故事,我到了近年很喜歡。小馬要過河,問過松鼠和老牛,一個說很深,一個說很淺,小馬後來自己下水,才發現河水不深也不淺。我們和故事裡的小馬一樣,很多事情只有親身去經驗,才知道箇中滋味。就像奇蹟課程裡說的,「人間不可能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神學理論的;然而,放諸四海皆準的經驗不只是可能,而且是必須的。」
這一年,我覺得自己正從河岸邊走入河裡,心裡不斷浮現那些岸邊的風景,還有我在岸邊聽來的、已經過了河的或者未曾過河的人的故事。我打算把這些故事寫下來。
2020年5月31日,臺灣文化地標誠品書店敦南店最後一天營業,這一天有5萬臺灣民眾到場,很多人漏夜排隊入場,趕來送別。
從31日凌晨零點開始到傍晚的18點,書店邀約多位作家和文化名人舉辦18個小時不間斷共15場講座,堪稱馬拉松講座。
最後,誠品租了一輛雙層巴士,取名「靈感不打烊」,在敦南店熄燈後,載著讀者前往誠品信義店。
信義店將從6月1日開始,接棒點亮那盞不熄的燈,成為下一家24小時書店。
不得不說,誠品的情懷營銷是讓人服氣的,大多數人願意接受這波煽情,我的好幾位朋友當天就去現場捧場了,除了拍照留念之外,不免買些書或者買些周邊商品「幫襯」,藉此緬懷一下自己逝去的青春(青春=曾經在這間書店消磨的時間,還有那些由此引發的故事)。
其實,誠品的告別不是當天一天的活動而已,2018年就傳出關店消息,2019年11月14日書店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因租約到期房東不續約,誠品敦南店將於2020年5月31日謝幕」後,誠品就展開了一系列的告別活動:
在入口處,用3000本圖書搭建起「時光之冊」,倒數計時,
在通往二樓書籍區的樓梯上方,懸掛旅日法國設計師Emmanuelle Moureaux的知名作品《時間之色》,彩虹光譜般的數字裝置,橫跨從書店誕生的1989年到如今的2020年,
舉行古書拍賣會、老物市集、戶外展賣等活動,溫習以往由書本、書店、社區帶來的美好時光……
誠品把告別演繹成了一個過程,而非一個事件。
曾經在誠品流連過的顧客,自覺地參與到了這個告別的過程裡,書店和每個顧客,互相成就了對方的記憶。
誠品敦南店在兩岸文化人心目中,就像是一片精神聖地或者一個心靈港灣。
能有這麼高的地位,離不開創辦人吳清友對誠品格調的塑造。
1989年3月,第一家誠品書店在臺北市仁愛路誕生,吳清友當年39歲,搭上臺灣飛速發展的列車,他白手起家,很快就積攢了巨額財富,突如其來的一場心臟手術,讓他重新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他認為:人文關懷的愛、藝術的美和人類文明社會不斷的精進和創意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基於這個理念,吳清友創辦了誠品,他給這間書店取了英文名「Eslite」,精英,(時至今日,這兩個字似乎透露一股自以為是的傲嬌味,讓人嗤之以鼻;但1989年的時候,臺灣仍處於農業、加工業為主的社會,提出這個概念還是挺超前的)
當年的臺灣,解嚴不久,還處於思想解禁的初期,誠品就率先引進原版書、世界文學,且不顧禁令,上架「白色恐怖」等禁忌書籍,開啟了當年很多知識青年對外對內的認識。按照吳清友本人的說法,就是要在臺灣「播下人文、藝術、創意融入生活的種子」。
從現在看,他成功了。
1996年誠品要搬家,策劃了一個活動,叫「今夜不打烊」,當天誠品24小時營業,這個創意在臺北造成了轟動。1999年,誠品敦南店開啟了24小時營業模式,在無數個夜晚,收留了許多都市不眠人。
我在駐臺採訪期間經常失眠,偶爾乾脆起身,打車去到誠品敦南店,在那裡,可以看到很多和我一樣的人,捧著一本書席地而坐;店員不會因為你不買書而頻頻打擾你;有些書被翻得都卷頁了;那麼多人同處一個空間,卻總是感覺到冷靜。
在誠品看書不睡覺的那幾個小時,就像從日常生活裡抽離出來的一個特殊時空。
· 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
· 2004年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
· 2015年獲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
· 早早就名列觀光客到臺灣必遊十大景點之一,與故宮、日月潭、阿里山同在榜上 。
不過講真的,各花入各眼,誠品就是把那個精緻的調性做到了極致,特別提倡「生活美學」,其實臺灣其他很多書店也別有趣味。
吳清友創辦誠品後,一家家店開下去,拿著圖書以外的業務營收貼補書店業務,原本以為賠個5到8年就行了,沒想到一賠賠了15年。後來採用新的策略,把配套產業,如畫廊,酒窖,電影院,咖啡吧等與書店結合起來。從2004年起就做到整體盈利,2006年誠品的營收就突破了100億臺幣(合計25億以上人民幣)。
吳清友曾說過,「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必活。」他堂堂正正做商業,也大大方方做文化,不會像其他文化人那樣,會有一種排斥商業的執拗。
2017年吳清友心臟病突發去世,誠品傳到了女兒吳旻潔手裡。
沒想到,父親開的書店,要在吳旻潔手中一家家關掉。
敦南店關門的同一天,誠品士林店也謝幕。此前,3月臺南安平店、4月臺東店相繼歇業,6月誠品在臺灣的店數將減少到40個據點,連同香港3家店、大陸2家、日本一家,誠品在全球合計還有46個營運據點。有出版商私下透露,誠品在6月之後還計劃要關兩家店。
敦南店作為誠品創始老店,它的關張,何嘗不是吳旻潔對父親的告別。
吳旻潔曾坦言,近期不太敢到敦南店,「知道每一天都在倒數,知道它將會不見。」
但該來的還是得去經歷,5月31日凌晨,吳旻潔在聽完作家詹宏志講座後,她逛了一圈書店,買了一本書;深夜,她站在雨中,和和場內的上千名觀眾,齊聲對著誠品敦南店,說出:「敦南誠品,晚安。」
執行關店計劃的吳旻潔並不氣餒,她表示,接下來是用力關店的階段。「不要怕關店,關店不是壞事,開錯店才是壞事。」開店看三個指標:未來性、獲利性和公共性,如果一項指標都沒達到,那就屬於要關掉的店。
對於同一份事業,吳旻潔和父親稍有不同,她多了一份商業上的理性。不過她還是決定讓信義店成為下一家24小時書店,「只要誠品還在,就一定會讓臺灣有一家24小時書店。這是誠品對社會的承諾。」這是傳承,也是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