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耘成就夢想
奮鬥收穫幸福
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西安報業傳媒集團特別策劃《輝煌70年 聽你講西安故事》系列報導。
新聞是歷史的草稿,作為這座城市的記錄者,我們將重新挖掘城市「寶藏」,尋找西安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軌跡,「穿越」時間長河,去看看新中國成立70年來,西安發生的那些事兒。
同時,我們也會帶領讀者重溫老報紙,看看一代又一代記者,對西安70年來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生動記錄。
第十六期
品西安年俗變化
探古都時代變遷
提起過年,不同年代出生的西安人心中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解讀。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幾乎所有商品都是嚴格憑證、憑票、定量供應,大家使用票證採買張羅過年的吃食,春節市場大部分商品數量總體較以前有所增加,但依然遠遠談不上充裕;步入新世紀,在父輩人的眼裡,新年可能就意味著紅彤彤的對聯、喜豔豔的門神、熱騰騰的團圓飯、樂融融的全家福;而在小布這樣90後的眼裡,過年意味著搶紅包、集五福、網絡春晚……
7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但在西安人的年俗裡卻是滄海桑田。70年的變革與發展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在給百姓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給傳統年俗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60 、70年代
「吃飽穿暖」就是「好年」
老西安人講究「寧窮一年,不窮一節」,這個「節」單指春節,不與其它節日混同。
陝西農村一帶的過年,是從農曆臘月初五就拉開了序幕。臘月初五「煮五豆」,寓意五穀豐登,來年能有好收成,「吃五豆」也是享受一年來辛勤的勞動果實。一直到吃了二月二的「箕子豆」,老西安人的「大年」這才算過完了。那個年代,春節可是西安人最熱鬧、最古老的傳統節日。
1957年2月12日《西安日報》刊載了一篇名為《長安燈市口佔》的打油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時的節日習俗。
長安燈市口佔
(作者 許伯方)
樂事新年喜不勝,木頭市口人層層,長安自古春到早,爆竹聲中喊賣燈。花燈叢裡泛遊人,燈好人誇式樣新,個個葫蘆紅如火,家家爭買送麒麟。一夜春從爆竹來,千紅萬紫滿街開,不標明碼燈無價,未貼謎兒就費猜。花團錦簇擁人行,斷續歌聲正月正,想像元宵燈火夜,光明祖國更光明。
那時的西安和全國一樣,正在大規模建設時期,生產力還不是很高,主要產品為棉紗、棉布等輕紡類以及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產品結構單一,很多居民的生活還徘徊在「溫飽線」。因此,那時「吃飽穿暖」就是「好年」!
|1959年1月,西安市雁塔區公社社員領工資。王凌 攝|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老百姓攥著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應站門口通宵排「長龍」搶購年貨的場面,曾是春節前的一道景觀。以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我市經濟水平的大幅提升,商品物資逐漸豐富,年貨的品種增多了,年貨的結構變化了,老百姓過年也越來越有滋味了。
|群眾在公共食堂吃年夜飯|
80、90年代
鑼鼓喧天嗩吶齊鳴好熱鬧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西安經歷了三次消費升級: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初,以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等為代表的「老三件」;第二次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以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新「三大件」為代表;第三次是從本世紀初開始以汽車、住房、通訊設備為主導的消費升級。消費檔次越來越高,品牌消費趨勢更加明顯,市場購買力向名優品牌傾斜。
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1981年1月5日《人民日報》發文稱讚:「西安日益成為具有歷史特色的世界遊覽勝地。」那時的西安,逢年過節,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1982年2月11日,《西安晚報》刊載了《「年景好了,過年也熱火!」——我市農村春節文娛活動勝過往年》一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時民間藝術表演如獅子、龍燈、竹馬、旱船等精彩演出盛行,呈現出一派五彩繽紛的喜慶景象。
以下是報導的部分內容:
正月十五日中午,紡織城工人俱樂部燈光球場鑼鼓喧天,嗩吶齊鳴,高蹺多姿引人,五千多農民群眾、職工和學生,高興地觀看了灞橋區首屆民間鼓樂調演大會。隨後,由三十多人組成的高蹺隊在鑼鼓和爆竹聲中,喜氣洋洋地走向街頭,受到成千上萬群眾的歡迎。只見老大爺邊看邊捋著鬍子笑,老太婆拄著拐杖跟著瞧,兒童們前呼後擁跟著。
|1996年西安南門外。過年了,孩子需要一個面具|
步入新世紀
個性年盛行 年味更添時尚
步入新世紀,西安經濟邁上新臺階,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年俗文化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2019西安市迎新春鑼鼓大賽|
從過去的「殺年豬、做年糕、放鞭炮」到如今的「看春晚、搶紅包、集五福」,這洋溢著時代氣息的年俗變化隨著社會在發展,隨著時代在變遷,年俗文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更新換代」。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承載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內涵卻依然鮮活。在點滴鮮活的變化中,人們真切地捕捉到希望,感受到力量。
|漫步西安街頭,在花燈中感受古都新變化|
歷史上的春節曾擁有諸多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民俗禮儀。從臘八開始,經過掃塵、祭祖、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拜年、逛廟會,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賞花燈。而如今的年俗活動被簡略化,有些內容正在消失。
但是,演變出的是流光溢彩的燈光秀,以及更隨心的新年旅行。統計顯示, 2019年春節假日,西安人氣火爆,共接待遊客1652.3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4.78億元,遊客數量和旅遊收入位列全國前三,可以說,借著第二季「西安年」的節慶文化IP,「西安年」交出了一份成績斐然的成績單。
|外交官們在2019雁塔區文化大拜年暨新春戲曲音樂節現場體驗民俗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西安年」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我市旅遊不僅一躍跨入全國旅遊第一方陣,還為海內外遊客奉上了一場「最正宗、最有味、最夢幻、最幸福」的節日盛宴,一個國內獨具中國特色、現代與傳統交相輝映的嶄新城市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科技範十足的燈光秀增添古城新魅力|
近年來,我市各旅遊景區認真挖掘春節傳統文化,「遊景區、品文化」、「賞花燈、逛廟會」、「耍社火、吼秦腔」等假日旅遊產品供給充足,為中外遊客提供了春節假日旅遊盛宴。溫泉旅遊、冰雪旅遊、自駕遊等新興旅遊業態成為最大的亮點,帶動了旅遊產業發展,也為年俗文化注入更多內涵。
|2017年1月27日 《西安晚報》 截圖|
西安年,越來越有趣,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具有科技範,越來越有夢幻感……更多的人和小布一樣,越來越愛過年了!
從敲鑼打鼓吹嗩吶
到流光溢彩燈光秀
西安人年味和年俗的演變
正折射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從傳承保護到繼承創新
西安日益增長的文化感召力
讓中華傳統年俗文化
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唐芸 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曦)
來源:西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