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立下的flag還沒完成,2020年就已經到了。
不論過去的一年過得怎麼樣,在新一年的開始,親朋好友們互相送個祝福還是必要的。而互贈賀卡,就是一種比較傳統的送祝福方式。
有多傳統呢?文獻記載中的第一張賀卡,出自北宋文學家秦觀之手,距離現在已經有近千年了。這張賀卡上面,只寫了短短17個字:
「觀,敬賀子允學士尊兄,正旦,高郵秦觀手狀。」
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就是「子允學士:祝您新年快樂!秦觀敬上」。
這種賀卡,在古代有一個另外的稱呼,叫做「刺」。東漢劉熙的《釋名·釋書契》這樣解釋「刺」的使用方法:
書姓字於奏上,曰書刺。作『再拜起居』,字皆達其體,使書盡邊,徐引筆書之如畫者也。下官刺曰長刺,長書中央一行而下之也。又曰爵裡刺,書其官爵及郡縣鄉裡也。
刺上寫有自己的名字、官爵,有時候還會寫上自己的籍貫,在拜見陌生的長輩或高官時起到自我介紹的作用,相當於今天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馬鞍山發掘的東吳朱然墓中,就出土了14枚刺。
朱然墓出土名刺
這14枚刺的書寫格式分為三種。第一種為「弟子朱然再拜問起居字義封」,第二種為「故鄣朱然再拜問起居字義封」,第三種為「丹陽朱然再拜問起居故鄣字義封」。刺的主人可以根據社交對象的身份地位,選擇措辭不同的刺送給對方,以體現尊重。
在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後,刺的用材也從木片轉變成了紙片,改稱「名帖」。由於名帖具有方便易攜等特點,所以它的用途和使用範圍,也在以後的歷史中漸漸擴大。
蔡襄《門屏帖》,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宋代,名帖被賦予了一種新的用途。每當新年來臨,人們就讓僕人或子弟代為跑腿,給被祝賀人遞送「賀年名帖」。南宋周密的《癸辛雜識》一書中,就記述了一個關於賀年名帖的故事:
周密的表舅吳四丈,家裡沒有僕人,但是在新年的時候又想派人到各處遞賀年名帖送新年祝福。怎麼辦呢?這時,吳四丈的朋友沈子公剛好派僕人到吳家送賀年名帖。吳四丈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請沈家僕人喝酒。
等到僕人喝醉了,吳四丈翻了翻僕人攜帶的一堆賀年名帖:哇!都是自己和沈子公共同的朋友!吳四丈便偷偷把沈家僕人帶的賀年名帖全都換成了自己的。沈家僕人醒酒以後,沒有發現這個bug,著急忙慌地去各處投遞賀年名帖,就這樣把吳四丈的祝福全都送了出去。
明代以後,在新年時互贈賀年帖,已經是一種習俗了。賀年帖一般用長約三寸、寬約兩寸的箋紙裁成。帖的中央寫有一些簡單的賀詞,被祝賀者和祝賀者的姓名分別寫在帖的右上方和左下方。
到了清代,又有商家在年節之時用紅色的硬紙製作賀年帖,上面預先印好「吉祥如意」等賀詞,有的還配有華麗的小盒子,稱為「拜盒」。人們只需要在帖上填寫自己的名字和被祝福者的名字就可以了。
清代描漆雙鳳紋長方匣,故宮博物院藏,有學者認為即為拜匣
由於這種賀年帖的尺寸相對小一些,人們又把它稱為「賀年片」。這個稱呼,一直流傳到今天。
清代徐揚《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圖》局部「投刺拜年」
民國時期,隨著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賀年片的樣式、上面書寫的祝福語等,都更加多樣,新年互贈賀年片,也成為一時風尚。當時的人們,不僅在農曆新年互贈賀年片,在公曆的1月1日,也要送些賀年片給朋友,以體現自己思想的先進。
現在,隨著手機的普及和各種社交軟體的廣泛使用,發送新年祝福變成了隔著屏幕動動手指就能完成的事情。賀年片逐漸成了頗具懷舊風的事物,漸漸地封存在我們的回憶中。
在江蘇教育博物館中,便收藏著許多60年前的賀卡。
江蘇教育博物館數字館展示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