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常有病人問:醫生,我骨折了,需要吃鈣片補鈣嗎?吃鈣片是不是骨折長得快一點呀?為了跟大家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先說說我們身體為什麼需要鈣吧。
鈣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無機元素之一。其中99%貯存在骨骼和牙齒中,1%左右分布在細胞外液,即血液和軟組織的細胞間液中。當你缺鈣的時候牙齒和骨骼中的鈣就會補充到血液中去以維持血鈣的平衡。兒童或青少年期間,成骨細胞通過釋放鹼性磷酸酶,水解血漿內有機結合的磷酸,釋放出磷酸酶,與鈣鹽結合形成磷酸鈣,沉積於類骨組織中變為正常骨組織。
鈣元素除了作為構建骨骼所必需物質外,其實,離子鈣的作用更重要。人體循環、呼吸、神經、內分泌、消化、血液、肌肉、泌尿、免疫等各系統正常生理功能運行中,鈣離子起必不可少的重要調節作用。我們的心臟收縮、血管收縮、骨骼肌收縮、神經信號的傳導,甚至皮膚破了出血後自發的凝血都需要鈣離子的參與。可以說,人體沒有任何系統的功能與鈣無關,鈣代謝平衡對於維持生命和健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臨床上血清離子鈣水平的監測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檢測手段。再來說說骨折癒合的過程!
骨骼是機體不斷更新的活組織,是人體再生能力極強的器官。大多數情況下,骨折後,骨組織的再生和修復可以完成得十分徹底。骨折癒合的必要條件包括:良好的生物學反應、適當的生物力學環境為控制骨細胞活性的多種分子生物學因素。簡單點說:骨折的癒合需要充足的血供、恰當的固定和具有多向分化功能的細胞和基質的支持。
通常醫學上把骨折癒合過程分為四期:血腫形成期、纖維骨痂形成期、骨性骨痂形成期,骨痂改造重建期。骨折後,骨骼本身、髓腔及周圍組織血管破裂,在骨折斷端間,骨膜下及周圍肌筋膜組織內形成血腫。骨折斷端的骨細胞發生壞死,並出現骨吸收現象。壞死組織的刺激,致局部形成損傷炎症性反應,炎性細胞及巨噬細胞及大量的間充質細胞浸潤,血腫逐漸機化,形成纖維肉芽組織。在此期間,由於壞死骨及其它組織的吸收,局部組織中鈣離子水平是增高的。這個過程約2-3周。
在骨折癒合的後期過程中,特別是纖維骨痂形成期(或軟骨痂期)及骨性骨痂形成期。成骨細胞作用佔優勢,成骨細胞與成纖維細胞等細胞協調作用,發揮正常生理功能,合成膠原、釋放鹼性磷酸酶水解磷酸,並沉積鈣鹽,形成磷酸鈣及羥基磷灰石等。磷酸鈣與骨細胞、膠原一起形成正常的新生骨組織。因此在骨折癒合的後期,才是鈣鹽沉積,正常骨組織形成的重要時期。而鈣的沉積,必須要有足夠的磷元素的參與,即便補充了足夠的鈣,如果沒有足夠的磷,鈣沉積也並不會明顯增加。
骨折後,機體一定缺鈣嗎?
事實上,除非有明確的鈣磷代謝異常類疾病,如甲狀旁腺功能低下或者長期營養不良等情況。通常外傷性骨折後,機體短期內不一定缺鈣。一方面,在骨折發生後,骨折的斷端由於破骨細胞活性的改變,壞死骨組織的吸收,會釋放出大量的鈣質。同時由於骨折部位受到一定範圍的固定制動、或者患者長期臥床,骨骼缺少有效的生物力學刺激,又很容易造成全身或局部骨骼廢用性脫鈣。這兩種脫失的鈣鹽可形成游離鈣被吸收入血,使血鈣的含量增高。
另一方面,由於創傷應激反應以及體內甲狀腺旁激素的作用,腎小管促進鈣吸收增加,尿鈣減少。從而也會增加血鈣。
骨折後,吃鈣片是不是骨折長得快點?
如前所述,在骨折後早期,血鈣水平不是降低而是增高的。此時大量服用鈣片時,經腸道吸收後,可能會造成血鈣水平的進一步增高。我們知道,血鈣是由腎臟進入代謝的,血鈣的含量增高,會增加腎臟的代謝負擔,有研究表明,高血鈣可損害腎小管功能,使其濃縮功能下降,大量鈣從尿中排出,可能會引起多尿、煩渴、多飲,甚至失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另一方面,血鈣增高還會引起消化道症狀如食慾減退、嘔吐、腹痛、便秘或腸梗阻等情況 。嚴重的還會出現血壓增高、心律失常等。
在骨折癒合的過程中,一般正常飲食所攝入的鈣鹽就能滿足生理上的需要。只要血清離子鈣正常,不缺乏其它必須物質,尤其是磷元素充足的情況下。鈣鹽沉積就可以正常形成。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骨組織的再生過程中,再生骨膠原(有機質)和磷酸鈣質(無機質)比例適當的條件下,才能較好的成骨。如果骨折後短期內攝入大量的鈣,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多,有機質與無機質比例失調,反而會阻礙骨折的早期癒合。
因此,對於一般骨折病人是不需要特殊補鈣的。在骨折的早期大量的吃鈣片,不僅不能促進骨折的癒合,有時還可能適得其反。即使是您實在想補,那麼骨折兩到三周內最好不要額外吃鈣片。在骨折兩三周以後,體內了鈣質逐漸開始形成骨痂,此時可以適當地補鈣。但也一定要注意營養均衡,不要忽視其它營養物質的補充。
但在以下兩種情況,可以並且必須適當補充鈣質。一是老年性骨質疏鬆症,這類骨折,除了一般的治療措施外,還要補充鈣質,治療骨質疏鬆症;其二是有進食少或營養不良等情況的病人特別曾經做過胃大部切除手術的病人,這些病人骨折後如不補充鈣,骨骼可能長不快,長不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