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針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個靖康之恥可以說是大宋王朝抹不去的硬傷了。當年趙匡胤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堪稱最和平的一次權力交接了。但是可能是趙匡胤深深地感受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對於國家安定起到的負面作用,因此北宋建立之後,趙匡胤就開始重文輕武,整個宋朝時期都在走這條路線。
北宋的皇帝是不是一個好皇帝咱先不提,但是北宋的皇帝絕大多都是風流才子,天子的風流韻事留下的也是相當的多,例如宋徽宗就傾慕李師師。頻頻與李師師約會,曾經為了掩人耳目,還在宮中開了一條密道。宋真宗與歌女劉娥的「真愛情」,狸貓換太子的鬧劇,均貫穿於整個大宋。
由於宋朝整體國策就是這樣,重文輕武所以在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時,就顯得比較乏力。靖康年間,金軍攻破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兩個皇帝,後宮嬪妃,宮女,直接打包帶走。
韋太后,何許人也
韋太后也是一個奇女子,年輕的時候在宰相府上當侍女,後由於在當值期間犯了錯,被攆出了宰相府。有有的時候就是這樣「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陰差陽錯的就被當時的皇帝宋徽宗看上帶回了宮,成了一名嬪妃,為宋徽宗生下了一個兒子——趙構。
靖康年間金軍攻破開封,俘虜的一幹皇族之人,其中就包含了韋太后,當時她還不出名,只是一個普通的嬪妃。比較幸運的是,趙構沒有被抓到,可能這也是韋太后受盡屈辱都堅持活下去的理由,因為她想再和她的兒子重逢,就必須得活著,而最後她確實也做到了。
金軍在押解這一群女眷的時候,那是相當的野蠻。當時的金屬於遊牧民族,他們那裡仁義禮這一套都是行不通的,在他們眼裡,這些皇族女眷都是他們的戰利品,這一路上,這群女眷那是備受欺凌,這讓本身接受「三從四德」的女性接受不了這番凌辱,為保全名節,紛紛自盡。
據記載,當時俘虜的女性有3400多人,當到達會寧府的時候僅僅還剩下1900人,韋太后作為隨行的一員,自然也沒能躲過這場浩劫。但是韋太后依舊是活著到了目的地。
忍辱負重,參加「牽羊禮」
何為「牽羊禮」?牽羊禮本是當時金軍的受降儀式。因為他們本就是遊牧民族,在他們眼裡,嬌滴滴軟綿綿的小綿羊就是柔弱的象徵。「牽羊禮」就是在這種風俗下演變而來,這些俘虜赤裸上身,趴跪在地上,披上剛剝下的羊皮,脖子上繫上一根繩子被金人士兵牽著走,寓意就行甘願像綿羊一樣任由處置,表示投降,屈服。
這個禮儀的本不會受到皮肉之苦,但是對於俘虜的尊嚴是一個極大的侮辱。很多人都忍受不了這番屈辱,但是韋太后依舊靠著強大的內心堅持活了下來,可能在她的內心,活著見到自己的兒子比什麼都要重要。
年輕的女俘虜被瓜分,年老的韋太后被發配到洗衣院
年輕的皇室女眷被當作戰利品分給了金的武將與宗族,韋太后作為年老的嬪妃,自然在這方面就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了,於是便被安排到了洗衣院去做苦工,在裡面依舊是受盡了折磨。但是好在她的兒子趙構沒有讓他失望,領著一群人建立了南宋,當趙構派人與金談條件時,其中的一項就是要求送回韋太后。韋太后母以子貴,身價立刻水漲船高,金人將她從洗衣院調出,安排到了宋徽宗的身邊。
一直到宋徽宗去世,金人也沒有將他送回洗衣院,有野史記載韋太后曾經嫁給金人並且還生下了孩子,這很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當時的韋太后由於歲數比較大才被安排在洗衣院幹粗活,等到宋徽宗去世,五十多歲的韋太后怎麼可能再生孩子。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韋太后終於等來了與南宋與金和解的那一天,公元1142年,宋高宗生父宋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太后都被送回南宋,韋太后經歷了這麼多終於回到了南宋,見到了自己的親兒子,可謂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啊。
時針說
為何如此多的嬪妃與宮女都忍受不了羞辱而自殺,在女人視名節為生命的宋朝時期,韋太后作為一個嬪妃加太后能忍受如此恥辱的活下去,我想必然是和韋太后內心那一種對於趙構的牽掛有莫大的關係,韋太后淪為金人奴僕,忍辱偷生行「牽羊禮」,是強大的求生欲與對兒子的牽掛最終支撐她活了下去,這可能也是一個母親的偉大之處。
有很多的時候,死並不可怕,也不困難,困難的是如果面對艱難困苦還能好好地活下去。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李時針的時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