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何鑫,是遵義市播州區洪關苗族鄉聯心村黨總支部書記。 2019年春,我到小壩場村擔任村黨總支部書記,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奮戰,我懷著情深他鄉即故鄉的桑梓情懷在這苗鄉找到了歸屬感。 現在的小壩場村,5000畝紅楓林熠熠生輝,4A級太陽坪景區喜聚八方遊客,146戶597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自帶苗族韻味,來往的遊客與當地的村民交織在一起,如痴如醉,景色迷人,像極了一幅精簡版的清明上河圖慢慢舒展開來。
剛到小壩場村,一個外縣來的我,與其他村幹部在一起略顯得有點陌生。如何與他們打成一片,如何讓全村建檔立卡281戶1068人全部穩定脫貧,如何找到一條穩定的長久的致富之路?是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我始終堅信:「笨鳥先飛、後發趕超」「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無論是在道真自治縣、共青團遵義市委,還是在洪關苗族鄉工作期間,我都始終勤於學習、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竭誠奉獻,先後得到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讚譽。 特別是在洪關鄉工作以來,我始終懷著情深他鄉即故鄉的桑梓情懷,旗幟鮮明講政治,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嚴守紀律和規矩,大力傳承和弘揚新時代黃大發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好務,努力在推動洪關鄉高質量跨越發展的火熱實踐中續寫著精彩璀璨的人生篇章。
我想,既然是打仗,患難就能見真情,指戰員就是關鍵。我便著重從增感情、抓班子、強隊伍。一是大事小事帶頭幹,遇事第一個上,平時主動關心其他村幹部;二是與各位村幹部交心談心,工作之餘跟大家一起吃住,認真細緻地去了解每一個班子成員的經歷、特長、脾氣、性格;三是給每個成員分好工、設好崗、定好職,做到人盡其才;四是規範工作制度,強化工作方法。 一段時間的相識、相知下來,便徹底地和大家打成了一片。 為了盤活資源增加群眾收入,破解土地丟荒、閒置,勞動力少,天無三日晴等難題。我明確了「生態旅遊地,苗鄉小壩場」的發展定位,大膽創新地提出「兩轉一包一聯結」發展模式(即農戶把土地流轉給村委會,村委會流轉給公司,公司分包給種養殖大戶,再與農戶進行利益聯結、農戶賺取土地租金和務工薪金),將村集體林地2859.48畝入股旅遊公司,設置景區門票每張5%的分紅機制。 在招商引資項目中,爭取集體經濟佔股。引進貴州行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斥資2000餘萬元打造研學基地一個,村集體佔股10%;三是流轉土地5000餘畝土地給貴州聚鑫紅楓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栽培紅楓,發展林下經濟;同時盤活其他集體資源入股企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白天,我走村入戶了解社情民意;晚上我到組到戶召開群眾會宣講政策;除了做好群眾工作之外,周一至周五我上下左右對接協調,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周末我就總結過去和部署新一周的工作。 我始終把脫貧攻堅統攬發展全局,按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因戶因人分類施策,順利實現該村281戶1068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並且還成功實現了該村脫貧攻堅「零漏評零錯退滿意度100%」即「00100」的目標任務。 我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特別是群眾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切實有效幫助群眾予以解決,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質的躍升。我特別注重大力發展產業,為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增添動力。 充分利用龍頭企業帶動,構建「兩轉一包一聯結」、「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旅遊經濟、林下經濟和其他集體混合經濟,實現了村集體年收益達50萬元以上,帶動貧困群眾就業4000餘人次、同比增長39.98%,實現人均收入達10000元以上、同比增長36.69%。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這是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始終堅持著眼大局,努力做好為組織選好人、培養人、用好人等工作,我將村委會主任陶偉同志作為村級黨組織書記主任「一肩挑」人員重點培養對象進行全面全方位多領域培養鍛鍊。陶偉在2019年順利被組織列為市級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對象。經組織多方培養和考察,陶偉在今年9月順利完成支書主任「一肩挑」,並且完全能夠勝任黨總支部書記理應承擔的各項工作。
2020年,我被評為全市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我深知一名優秀黨員,不是看其獲得的光環和榮譽,而是看其如何堅守初心踐行使命。在此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又帶著組織的信任,領導的囑託,群眾的期盼,於2020年9月到聯心村擔任黨總支部書記。 新的崗位,不變的初心,永在的歸屬感,我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責任擔當,奮力鞏固提升聯心村的脫貧成果,不折不扣地助推鄉村振興。
人物小傳:何鑫,男,仡佬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貴州正安人。2010年至2018年在道真和共青團遵義市委工作,2018年3月至今,在播州區洪關苗族鄉工作,歷任播州區洪關苗族鄉衛計辦主任、小壩場村黨總支部書記、聯心村總支部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樹濤 整理
通訊員 金理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