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情系貧困村他鄉即故鄉│遵義市播州區洪關苗族鄉...

2020-12-18 天眼新聞

我叫何鑫,是遵義市播州區洪關苗族鄉聯心村黨總支部書記。       2019年春,我到小壩場村擔任村黨總支部書記,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奮戰,我懷著情深他鄉即故鄉的桑梓情懷在這苗鄉找到了歸屬感。        現在的小壩場村,5000畝紅楓林熠熠生輝,4A級太陽坪景區喜聚八方遊客,146戶597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自帶苗族韻味,來往的遊客與當地的村民交織在一起,如痴如醉,景色迷人,像極了一幅精簡版的清明上河圖慢慢舒展開來。

剛到小壩場村,一個外縣來的我,與其他村幹部在一起略顯得有點陌生。如何與他們打成一片,如何讓全村建檔立卡281戶1068人全部穩定脫貧,如何找到一條穩定的長久的致富之路?是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我始終堅信:「笨鳥先飛、後發趕超」「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無論是在道真自治縣、共青團遵義市委,還是在洪關苗族鄉工作期間,我都始終勤於學習、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竭誠奉獻,先後得到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讚譽。        特別是在洪關鄉工作以來,我始終懷著情深他鄉即故鄉的桑梓情懷,旗幟鮮明講政治,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嚴守紀律和規矩,大力傳承和弘揚新時代黃大發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好務,努力在推動洪關鄉高質量跨越發展的火熱實踐中續寫著精彩璀璨的人生篇章。

我想,既然是打仗,患難就能見真情,指戰員就是關鍵。我便著重從增感情、抓班子、強隊伍。一是大事小事帶頭幹,遇事第一個上,平時主動關心其他村幹部;二是與各位村幹部交心談心,工作之餘跟大家一起吃住,認真細緻地去了解每一個班子成員的經歷、特長、脾氣、性格;三是給每個成員分好工、設好崗、定好職,做到人盡其才;四是規範工作制度,強化工作方法。       一段時間的相識、相知下來,便徹底地和大家打成了一片。       為了盤活資源增加群眾收入,破解土地丟荒、閒置,勞動力少,天無三日晴等難題。我明確了「生態旅遊地,苗鄉小壩場」的發展定位,大膽創新地提出「兩轉一包一聯結」發展模式(即農戶把土地流轉給村委會,村委會流轉給公司,公司分包給種養殖大戶,再與農戶進行利益聯結、農戶賺取土地租金和務工薪金),將村集體林地2859.48畝入股旅遊公司,設置景區門票每張5%的分紅機制。        在招商引資項目中,爭取集體經濟佔股。引進貴州行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斥資2000餘萬元打造研學基地一個,村集體佔股10%;三是流轉土地5000餘畝土地給貴州聚鑫紅楓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栽培紅楓,發展林下經濟;同時盤活其他集體資源入股企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白天,我走村入戶了解社情民意;晚上我到組到戶召開群眾會宣講政策;除了做好群眾工作之外,周一至周五我上下左右對接協調,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周末我就總結過去和部署新一周的工作。       我始終把脫貧攻堅統攬發展全局,按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因戶因人分類施策,順利實現該村281戶1068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並且還成功實現了該村脫貧攻堅「零漏評零錯退滿意度100%」即「00100」的目標任務。       我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特別是群眾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切實有效幫助群眾予以解決,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質的躍升。我特別注重大力發展產業,為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增添動力。       充分利用龍頭企業帶動,構建「兩轉一包一聯結」、「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旅遊經濟、林下經濟和其他集體混合經濟,實現了村集體年收益達50萬元以上,帶動貧困群眾就業4000餘人次、同比增長39.98%,實現人均收入達10000元以上、同比增長36.69%。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這是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始終堅持著眼大局,努力做好為組織選好人、培養人、用好人等工作,我將村委會主任陶偉同志作為村級黨組織書記主任「一肩挑」人員重點培養對象進行全面全方位多領域培養鍛鍊。陶偉在2019年順利被組織列為市級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對象。經組織多方培養和考察,陶偉在今年9月順利完成支書主任「一肩挑」,並且完全能夠勝任黨總支部書記理應承擔的各項工作。

2020年,我被評為全市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我深知一名優秀黨員,不是看其獲得的光環和榮譽,而是看其如何堅守初心踐行使命。在此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又帶著組織的信任,領導的囑託,群眾的期盼,於2020年9月到聯心村擔任黨總支部書記。       新的崗位,不變的初心,永在的歸屬感,我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責任擔當,奮力鞏固提升聯心村的脫貧成果,不折不扣地助推鄉村振興。       

人物小傳:何鑫,男,仡佬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貴州正安人。2010年至2018年在道真和共青團遵義市委工作,2018年3月至今,在播州區洪關苗族鄉工作,歷任播州區洪關苗族鄉衛計辦主任、小壩場村黨總支部書記、聯心村總支部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樹濤 整理

通訊員 金理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無悔獻青春 無畏擔使命│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鳳凰...
    我叫高廷進,是遵義市生態環境局派駐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鳳凰村第一書記。 在脫貧攻堅一線,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已經是第5個年頭了,我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上下功夫、出實招,我立足職責帶領工作隊戮力同心共戰疫情,放棄了與家人的團聚,放棄了休息的時間,始終奮鬥在戰場的最前線。下基層,跑田坎,吃透村情民意2016年4月,經遵義市委組織部選派,我到省級深度貧困村--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鳳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幫扶話「感恩」|播州區團溪鎮紀委副書記羅玉林
    2018年初,根據組織安排,我負責幫扶張王村花牆組田維林,從此我們就成為了「親戚」,幾年來,我們確實比「親戚」走得還親。田維林家住的張王村,是省級一類貧困村,田維林年邁體衰,基本喪失勞動力,大兒子因病去世,大兒媳遠嫁他鄉,留下孤苦伶仃的孫子撒手不管,小兒子成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播州區茅慄鎮金山...
    我叫朱顯飛,是遵義市播州區中醫院派駐播州區茅慄鎮金山村駐村第一書記。今年3月份,我正式開啟了這段平凡卻意義非凡的駐村生涯。9個多月的時間裡,有感動,也有收穫。。  走了一圈下來,我密密麻麻地記了一本筆記本,摸清每一家的致貧原因、家庭結構、主要收入來源等,再開展走訪的同時也充分徵求群眾的意見,按緩急情況,全面梳理分析問題和解決辦法。   作為第一書記,我必須要吃透各項政策、熟悉業務。為了更好掌握各組各戶的基本情況,在包組幹部的帶領下我便開始深入群眾家中做好扶貧政策宣傳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以身作則 帶領企業積極投身扶貧事業|遵義金山...
    我叫鄒建飛,今年36歲,家住遵義市播州區龍坪鎮,現任貴州遵義金山磨料有限公司董事長,貴州省善德公益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我帶領企業積極投身精準扶貧事業,助力脫貧攻堅。  我全資創建的貴州宏誠長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870畝,聘請當地務工人員220人,涵蓋建檔立卡戶31戶,務工人員年齡35—68歲不等,平均工資達5200元/人。公司還通過土地流轉分紅模式,每畝地抽出六棵果樹產值向老百姓分紅,有效解決當地百姓收入問題。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花茂我的家│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村民...
    我叫張勝迪,是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村民。       我出生貧寒,為改變家庭狀況,努力考上了大學。畢業後,我來到仁懷市的一家酒企業上班,從此與酒結下不解之緣。如今,從業釀酒20餘年,實現了最初的夢想。
  • 「我的扶貧故事」下足繡花功夫幹好精準扶貧|遵義市新蒲新區禮儀...
    我叫周劍飛,是新蒲新區禮儀街道黨工委書記。多年的鄉鎮工作讓我有了一定的基層經驗,禮儀片區作為連接遵義市東部新老城區的交通要塞,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然而,就在這30多個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區域是農村,雖然沒有貧困村,但貧困人口如何穩定脫貧仍是我心頭始終牽掛的首要工作,我認為越是在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精準扶貧就越要下足繡花功夫。在禮儀街道工作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始終堅信「只要下足功夫,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就沒有攻不下的堡壘」。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擔使命 摘掉窮帽拔窮根丨播州區三合鎮...
    我叫陳磊,1980年12月出生於播州區三合鎮長豐村,2017年12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了自己的家鄉,擔任了三合鎮長豐村黨總支書記。我在走訪中,逐漸了解到我村的實際情況,不僅僅是自然條件相對處於劣勢,基礎實施建設不完善,還有不少的群眾存在著「等靠要」和「以貧為榮」思想觀念,這嚴重影響了整個村子發展的士氣。   扶貧先扶志,治富先治心。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初到新莊村,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如何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我心裡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深知這一道理。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拉家常、摸情況。
  • 避暑正當時|洪關鄉村旅遊,避暑、養心、休閒度假首選!
    洪關私藏避暑地/迎來眾多遊客/洪關避暑旅遊正當時,在這樣一個地方私藏了超多避暑地,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小編曾幻想最悠閒的日子,就是在鄉村住著有一處小院的房子,養養花,種種菜,發發呆。來到洪關避暑的外地遊客,每天茶餘飯後,還會自發的組織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周邊耍事/洪關太陽坪/太陽坪位於洪關苗族鄉小壩場村,分布在洪關鄉最高的峰嶺地帶,海拔1400米以上,是名副其實的風之故鄉,雲之驛站。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摘「窮帽」 致富路上不停歇┃遵義市播州...
    冬日暖陽帶給我的是一份美好的回憶。一輪暖陽,猶如一把開啟我記憶大門的鑰匙。        迎著冬日暖陽,我來到松樹林下,給我餵養的2000多隻雞群餵食。正在林子下面悠閒覓食的雞群見我的到來,撲著翅膀爭先向我飛奔而來,爭搶我給它們散撒的食料。望著這些可愛的雞群,我無比欣喜,心懷感激,是它們讓我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叫徐貴生,是遵義市播州區泮水鎮喻河村的建檔立卡脫貧戶。我家有6口人,一個是身患肢體殘疾的母親,兩個女兒和一個正上大學的兒子,以及我的妻子。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他們」相識於脫貧攻堅丨上海市第三批援黔...
    我是一名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幹部,擔任市場與運行調控處副處長,作為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幹部,於2019年7月18日來到遵義,擔任遵義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遵義綜合保稅區副主任,主要從事扶貧協作工作。一年多的時間,我一直深入基層調研,走遍了遵義8個貧困縣市,走完了遵義15個區縣市,我深深熱愛遵義這片紅色土地。2020年,我很榮幸獲得了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20年3月3日,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宣布脫貧出列,標誌著遵義革命老區率先全部脫貧。在這場脫貧攻堅偉大戰役中,我認識了許多人,有了許多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醉美清江水濃濃駐村情|遵義市紅花崗區深溪鎮大窩...
    我叫唐政東,是遵義市紅花崗區深溪鎮大窩學校的一名教師,中共黨員。2017年秋,紅花崗區教育局黨委選派我到深溪鎮清江村擔任駐村幹部。清江村位於深溪鎮東北面,距中心城區16公裡,轄12個村民組,村域面積14.5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083.1畝,戶籍人口1122戶4347人,建檔立卡186戶776人,屬省級三類貧困村,於2017年底脫貧出列。3年多來,我始終堅守在脫貧攻堅戰場一線,每一次扶貧經歷都如一顆顆珍珠,都成了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不殘 脫貧靠勤勞丨清鎮市流長苗族鄉腰巖村...
    我叫楊章貴,來自貴陽市清鎮市流長苗族鄉腰巖村,現在是腰巖村的一名環境衛生保潔員,也是腰巖村中寨組的村民組長。我的脫貧故事要從2003年前說起。那時我們一家五口生活在三間總共不足60平方米的茅草房裡,雖然家庭困難,但是父母把所有的愛和心血都傾注在我身上。然而2003年,我的母親突發心臟病去世,從那以後我變得沉默寡言,不愛學習,不愛與人交流。2006年,我選擇從學校輟學去外省打工,那年我只有16歲。
  • 【扶貧攻堅】中醫藥扶貧,助力貴州遵義走出健康富強的綠色大道
    健康扶貧  勾畫中醫藥服務綠色地圖  「我們把健康扶貧當作脫貧攻堅關鍵性戰役來抓,努力做到讓群眾看病有地方、有醫生、有保障,致力於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遵義市衛生健康局局長劉勇告訴記者,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是健康扶貧的培元固本之舉。
  • ...搬遷群眾的「他鄉」變「故鄉」!|遵義市新蒲新區三渡鎮鎮長曾學強
    我叫曾學強,現在是新蒲新區三渡鎮人民政府鎮長。參加工作至今20年,做過很多工作,經歷了不少事情,但說起真正接觸扶貧工作,還得從擔任新蒲新區移民辦副主任時說起。開端2016年,我分管的生態移民搬遷轉型為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之一,而且是「四場硬仗」的「當頭炮」,這一仗必須打響、必須打贏,還要打得漂亮!
  • 「我的扶貧故事」做一顆永不生鏽「脫貧攻堅」的「螺絲釘」︱貴州...
    我真誠表示,這項榮譽的獲得離不開公司脫貧攻堅工作10多年來,全體幹部職工和扶貧幹部的辛苦付出。  每年的6月1日前,我要去扶貧村看望困難家庭的孩子們。10多年來,我記不住看望了多少個孩子,但我記住了孩子們看到我的到來露出的那純真的笑臉。
  • 「我的扶貧故事」無論你在哪裡,我都要找到你!|遵義市紅花崗區第...
    我叫徐國慶,是遵義市紅花崗區第十二小學教師。2011年借調至紅花崗區教育局機關工作,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3年擔任巷口鎮巷口村駐村工作組組長,2014—2016年擔任中山村駐村幹部,協助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2017年3月擔任金鼎山鎮巖塘村第一書記。
  • 「基層動態」播州區總工會到新民鎮惠民社區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
    12月7日,播州區總工會四級調研員李相進同志一行到新民鎮惠民社區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李相進同志就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等內容和社區居民進行了分享。社區居民認真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供稿:播州區總工會審核:遵義市總工會【來源:遵義市總工會】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扶貧三餘載 情系長志村
    2019年5月,是他駐村扶貧一周年的日子。按政策,作為駐村工作隊隊員,他可以輪換返回;從家庭情況看,女兒開始讀高中,家中需要他。但他主動向局領導表示:「如果沒有合適人選接替,我接著駐村。」局領導最終決定由他接任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於是,情系長志、用心扶貧的他留了下來,繼續「撇家舍業」駐村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期望,甘當大山深處的「服務員」 丨綏陽縣...
    2017年11月6日,我正式進駐遵義市綏陽縣梘壩鎮馮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啟我的駐村工作之旅。接到任務那一刻,我既欣喜又忐忑。入戶走訪群眾我是綏陽縣紀委縣監委派到馮村的第三任駐村第一書記,如今作為繼任者,對組織的信任和培養感到欣喜,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如果做不好,不但辜負了組織的期待,更是愧對整村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