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可謂是2020年開年紀錄片口碑大作。片中講述了萬千普通中國人,一生中12個普通的「第一次」: 出生、上學、長大、當兵、上班,結婚、進城、買房、相守、退休、養老、告別。
這些彌足珍貴的「第一次」串聯起來,湊成了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平凡而又特別的一生。
自從播出以來,《人生第一次》的口碑持續走高,也收割了屏幕前萬千觀眾的眼淚和歡笑。
扒叔看完,也是感動到不行,不管是初為人母的艱辛,還是生老病死的別離,基本上每一幕都很戳我。
《人生第一次》選取的題材都來源於現實,容易讓我們有代入感。
出生
對於每一個母親來說,懷孕的艱辛,孩子出生是母體所承受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儘管新生命的誕生歷經千險,但「人生初見,春和景明。」
上學
對於孩子和父母來說,幼兒園是告別的第一站。孩子在這裡成長,收穫,悄悄的一點點長大。
整部記錄片結束的時候,說上幼兒園不哭,要勇敢的小男孩,學會了做蛋炒飯,這真是不小的成長啊!
長大
對偏僻村莊裡的留守兒童來說,父母的陪伴和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樣匱乏。
還好有詩歌。詩歌點亮了他們心中,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因為有了詩歌,孩子們孤獨寂寞的時候,不會去砸玻璃。
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們在上了詩歌課以後,寫出了「而我,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這樣令人心疼的詩句。
當兵
每年都會有一批熱血男兒奔赴訓練場,他們在驕陽烈日下長成了錚錚鐵骨般的存在。
第一次跳傘、第一次開槍、第一次知道軍裝的意義,都是人生中難得的體驗。
他們離開父母和伴侶跑到部隊去苦練基本功,然後在風吹日曬的磨礪中,長成了能保家衛國的參天大樹。
上班
工作的主體是一群特殊群體,他們普遍都身有殘缺。他們也是社會的一份子,卻因為身體上的殘疾而失去了和同齡的健康人競爭工作崗位的機會。
還好有創業英雄王邵軍,儘管他自身也坐著輪椅,但他盡己所能的聯合線上平臺幫助身邊的殘疾人就業。
於是有越來越多身殘志堅的殘障人士,選擇參加就業培訓,積極去投身社會,當一名淘寶店小二。
看著他們認真生活的模樣,看著他們面對生活的磨難,倔強生活的臉龐,我會忍不住感嘆堅強無價。
結婚
一個上海女孩嫁給了一個新加坡男人,她夢想著要辦一場中式婚禮。回上海領完結婚證後,她媽媽帶著男生去菜市場買菜,並邀請男生跟她一起下廚。媽媽想要教會女婿很多生活技能,以便他更好的照顧女兒。
另一對新人是異地戀。兩人相戀八年後終於決定要結婚。男生老家徐州,在上海工作;女孩老家西寧,在崑山當老師。
決定結婚以後,女孩決定推掉崑山的房子,辭掉崑山的工作,跟老公一起到上海組建家庭。他們決定結婚了以後,女孩的父母從老家西寧趕到了徐州。女孩是暴脾氣,急性子,任性還霸道,爸爸在婚前一遍又一遍的教導女兒要如何維持夫妻關係,要收斂一下性格,要對男方溫柔一點。女孩直言可能做不到。
當女孩的父親牽著她的手,把它放進男孩手中的時候就莫名覺得很好哭。
進城
雲南曲靖馬龍是個貧困縣。在這裡生活的家庭,平均收入在每年3萬塊左右。於是,就有政府牽頭,派專人在諸如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搜索工作機會,然後讓貧困縣的一部分民眾走出來,到大城市打工就業。
馬龍的很多人活了大半輩子都沒怎麼出過遠門,他們有的甚至聽不懂普通話。但很多人還是選擇去大城市走一走,多尋找一些就業機會。
進城打開了他們的視野和眼界,也讓他們後代的人生,多了少許選擇。
買房
隨著房價的攀升,年輕人要在大城市裡買一套滿意的房子,實在是太不容易了。當英語老師的閆晶在北京買了個不到60平的房子就花了三百多萬,這筆錢足以掏空她和男朋友兩家的家底。
買房不易,賣房也不易。房產市場裡,房似錦那樣幾乎時時都在開單的房中介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像小樓那樣遲遲開不了單,還要為客戶操碎心的黃崑崙們。
相守
醫院裡有一群特別的群體—癌症病人。為了讓這些病人能在病痛中吃上家常飯,就有了醫院對面小胡同裡的「抗癌廚房」。
吃飽就有力氣和病魔戰鬥了。
在醫院和「抗癌廚房」之間,總有親屬在和病魔鬥爭……「抗癌」廚房講述的是關於相守的故事,哪怕病魔刁難,也有人願意拼盡全力為你分擔,為你燒制一餐餐家常飯。
退休
隨著社會的發展,上老年大學,成了城市裡退休老人們的首選。
雙目失明的老奶奶每天牽著老伴的手,奔波在家和學校之間,他們一個作詩,一個寫手法。日子過的溫馨又多彩。
某種意義上來說,退休並不是工作的結束,更像是一段新生活的開始。
養老
人活到一定歲數,就要面臨養老的問題。養老院在這個階段,又成了新的追捧對象。
有些人選擇收拾乾淨房子,到養老院去安度晚年;有些人守著一個空房子和一屋子的舊回憶,等待著與故人重逢。
告別
「當你老的忘了世界,那我拿什麼來愛你。」巢爺爺和聶奶奶的愛情,我數度看到落淚。
70多歲的聶奶奶得了阿爾茲海默症,她記不得很多東西,走路還愛摔跤,但她自始至終都記得巢爺爺。她在清醒的時候,會跟爺爺一起手牽手散步,會對爺爺笑,會囑咐爺爺要記得給拍攝的攝影師錢,當被告知拍攝不要錢時,她又口齒不那麼清楚的,讓巢爺爺幫她表達感謝。
聶奶奶住到了養老院,巢爺爺便一周三次,轉完地鐵轉公交,然後走很遠的路帶上好吃的去看她。
疫情期間,因為不能出門,巢爺爺怕聶奶奶忘了自己,便動情的寫了長信,錄了視頻,讓護士放給奶奶看。
爺爺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聶奶奶走在他前面,這樣他就可以照顧她一輩子。
這些「人生第一次」,有難忘、有喜悅、有平淡、有明亮、有灰暗、有積極、有感動……它讓我們看見了一個更多面化的社會;也讓我們,對這必走的一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有網友說:「這部紀錄片根本沒有煽情的痕跡,但我心裡卻被煽出了一座火焰山。」
我想,我們之所以被觸動、被感動,大概是因為這人生許多個第一次精準捕捉到了,我們每個人,人生這條河流中每一朵翻滾的浪花,每一次用心的抉擇,每一種生活的狀態。
它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讓我們覺得這人間值得。
產房裡,儘管產婦辛苦又難受,但新生命的第一聲泣哭,一定是對辛苦最好的饋贈。
幼兒園裡,儘管有哭鬧,但孩子的天真爛漫、童言無忌,一定是成長最好的嘉獎。
大山深處的孩子,儘管孤獨也物質匱乏,但他們心裡有詩,就不懼黑暗。
部隊裡,空降兵縱身一躍,從萬米高空中跳下,不僅完成了自我的歷練,也更明白了保家衛國的力量來自何方。
在並不順遂的命運當中,殘疾人士在工作中盡職盡責,找到尊嚴和希望。只要用力生活,生活一定不會辜負他們。
結婚是人生大事,在男女雙方確定結婚的那一刻,愛情也就修成了正果。但這僅僅只是婚姻這個故事的開始,結局究竟該怎麼寫,需要兩個人、兩個家庭,通力合作。
有了外出的勇氣,就會有看更大世界的底氣。王銀花的孩子會比她站得遠,看得高,這是一定。
有了房子就有了家,賣出去房子就有了生存在大城市的底氣。房子只是外物,但它對國人來說,至關重要。
據說,因為疫情的原因抗癌廚房關閉了,但抗癌廚房的主人還在營業,他們還在傳遞愛和溫暖。抗癌廚房會關閉,但人間的愛和溫暖不會關閉。
退休後的生活也許無聊,但有了老年大學和那雙不離不棄的手在牽著,一切都溫暖又堅定。
不管在哪裡養老,只要還有回憶,在哪裡都一樣。
生命中總會有一次告別,但這一次足夠刻骨銘心。也許她有一天會忘了世界忘了你,但曾經相攜走過的人生路不會忘記這段相濡以沫很多載的唯美愛情。
《人生第一次》用12個娓娓道來的40多分鐘短片,一次次撩撥著我們的末路神經,它不僅在記錄人生,也在記錄我們這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生存現狀。
也許《人生第一次》中,故事背景的選取有些片面,敘事視角略顯單一,但這不妨礙它在我眼裡是一部優秀的,值得一刷再刷的記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