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持續加劇,國內逐步形成了「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此背景下,第三期企業家高端對話網絡公益活動舉辦, 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受邀出席,圍繞「補短板 鍛長板 融入新發展格局」,就雙循環背景下企業如何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在新發展格局中打造發展新動能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儘管企業家們對於雙循環戰略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出海20年、電視品類及大尺寸TV面板全球第二的TCL「總舵手」李東生對於雙循環戰略的解讀值得關注。
在李東生看來,雙循環戰略是國家立足於中國工業門類齊備、產業鏈完整、消費潛力巨大這三個特點做出的全局性的戰略選擇,既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有效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激發和保護市場主體活力,同時也能夠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兩種資源,穩住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增強中國經濟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雙循環戰略的提出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力,也將為企業投資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
結合自身發展經驗,他認為中國是一個全球製造大國,中國的工業及大部分消費品的產能和銷量在全世界市場當中佔據很大的比例,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並不是說要放棄海外市場,不同的產業和不同的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繼續開拓全球化業務方面有更大的作為。因為中國巨大的工業產能如果不能夠在全球市場有效釋放,中國經濟的增長及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提高將受到很大的制約。
而如何更好的開拓全球化業務,李東生認為應該有一些新的觀念和突破。比如TCL在過去幾年一直嘗試在全球建立和完善供應鏈和產業鏈,在當地生產、銷售和提供服務。通過國外市場的產業鏈的形成,來拉動國內核心部件、技術的出口,使國內國際雙循環發揮更大的效用。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全球市場中搏擊長浪的中國企業又當如何「補短板、鍛長板」,以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李東生也給出了他的答案:聚焦主業做強做大;發展新賽道形成新動能;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全球經營,打造全球產業體系。
而面對如何突破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封鎖的熱點話題,李東生表示一方面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積極和外部尋求合作;另一方面要通過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增加核心能力。而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既是構建競爭壁壘的手段,也是突破技術封鎖、使自主品牌及技術在國際上得以更好發展的根本。在長周期的科技產業,企業要有戰略定力和長遠的規劃,決心加恆心方能突破、領先。
事實上,開闢新賽道、發展新動能也是李東生領導TCL始終在踐行的戰略路徑:從磁帶生產到「電話大王」,再到王牌彩電、液晶面板,TCL不斷在新賽道上披荊斬棘。2009年上馬TCL華星開闢面板業務,經十餘年發展,現全球大尺寸LCD領域已形成TCL華星+京東方的「雙雄」局面,打造出了TCL的「第二增長曲線」;今年7月TCL科技收購中環半導體,通過半導體材料及新能源賽道的開闢為企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同年8月收購三星蘇州工廠,LCD產能大幅擴張25%,進一步提高了TCL科技在該領域的規模優勢及競爭力。
在本次企業家高端對話活動中,李東生給出的見解觀點,既來自一位實業老兵的熱心情懷,也來自TCL多年的實戰經驗。如李東生所言「每一次危機對各行業都是一次洗禮,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而在他的帶領下,TCL將力爭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期間換檔加速、上坡加油、追趕超越,實現全球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