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的人大抵生活的沒有底氣。因為沒有底氣,就裝出一副驕傲的樣子。其實他們自己每天生活的都不踏實,都特別忐忑。因為他們自己也清楚,自己其實一無是處。
謙卑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修行。古語有云「謙受益,滿招損」。那麼謙虛到底能受到什麼益處呢?其實也沒有太大的益處,唯一的益處就是不讓大家討厭你!
謙虛甚至不能令所有的人喜歡你,但謙虛就是能令所有的人不討厭你!而傲慢自滿呢?沒有人會喜歡這樣的人的。謙虛和傲慢的區別僅此而已!
《易經》裡講「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真正的尊貴的人,高貴到可以發散人格光輝的人,那他就會恪守謙卑之道。
不要光想著修道,而不懂的修德。對於修德來說,修養「謙卑」是尤為重要的。卑而不可逾,真正謙卑的人其實會非常有力量。力量大到那些傲慢的人都無法超越的地步。
修道沒有點德行的力量是不會成功的,所謂「凡夫有私難成聖,大道無形善做基」。
我們的法達禪師勤誦《法華經》達三千餘部,卻心存我慢,見人頂禮,頭不至地。在曹溪受到了六祖慧能大師的訓誡之後,立馬悔過。並且當下就向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
法達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這就是古人求學求道的態度。聞過則改!聞過則喜!我們現在人為什麼修道難一些呢?就是缺乏一個正確的求學求道的態度。我有什麼錯?我怎麼會有錯呢?我怎麼能會錯呢?殊不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甚至即使是聖賢也有不合適的地方,只不過後人為尊者諱,只給臉上貼金罷了。
法達禪師誦《法華經》三千餘部,卻依然不解經義,心中常常升起疑惑。我們現在有好多人看一遍就知道經義甚至甚深的經義了。看來都是六祖慧能大師再來啊。經不會白誦的,所謂功不唐捐。
我們從這個地方也可以明白,如果不明心見性的話,我們是永遠誦不懂經義的。而一旦明心見性了,諸佛菩薩的經論就皆可以瞭然明白了。古來多年,人們對於去「明心見性」多有誤解。致使本是非常迅捷的法門,搞得都快沒人修學了。
法達禪師悔謝我慢之罪後,就讚嘆六祖慧能大師智慧廣大。並且請六祖慧能大師「略說」經中義理。為什麼是請求略說而不是廣說呢?是怕祖師累著嗎?不是的!這就是沒有「法貪」,這其實也是謙恭的一種表現。弟子愚鈍,您講的太為深廣了,我也接受容納不了,所以請求祖師為之「略說」。
這其實都是請法的「規矩」。我小時候和師父修行,總是歡喜聽他老人家講法。他看見我很愚痴,所以他給我講了很多很多。佛家的,道家的,內道的,外道的……總之講了很多。聽的那時的我抓耳撓腮,手舞足蹈的。
我們看那個《西遊記》裡,孫悟空初和菩提祖師修道的時候,他聽到明白處,就又蹦又跳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還好一點,沒有蹦跳起來,但的確很興奮,很歡喜!有的時候聽的莫名其妙的就會流淚,但臉上卻笑微微的。
現在回憶起那段時光,真的是我此生最為幸福和快樂的一段歲月了……
可是我有個很不好的毛病!我自身毛病太多了,但唯獨這個毛病最不好。什麼毛病呢?那就是不注重實修。
聽聞善知識講法開示挺來勁,回到自己的處所,就不好好修,不好好煉。這樣的日子大概也有一兩年的時光。等我真靜下心來,準備依止師父的時候,人家卻不給講了。師父當時說我就好比是一個「庫房」,只保存不運用。老人家說,「既然那樣,放在你那裡何如放在我這裡?」
是啊!我們聽聞了再多,如果不實修實證的話,又有何益呢?就好比說我們現在的條件多麼好?什麼樣的經論,什麼樣的宗派,哪裡都是,可是真正的修學我們就做不到了。入寶山而空回。真是如此。
法達禪師就和我們不同!人家見到六祖慧能大師,很快的就接受了祖師的批評和訓誡,並且非常迅速的就回心轉意向祖師請教法義。這些古德聖賢的行為做派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留意的地方。不要只盯著紙上的那些字,白紙黑字你盯它沒用!學佛還是要跟活人學。
六祖慧能大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不疑,汝心自疑。……」
我們修學的法是佛宣講的,自然是通達的,不通達的只能是我們自己;法即是經,經即是法,經在猶如佛在。「經」本身也是無疑惑的,「經」本身是解疑惑的。有疑惑的也只能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的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心」。
《金剛經》裡有一首《金剛贊》。裡面有八個字非常重要,即:斷疑生信,絕相超宗。我們斷不了那個內心根本的「疑」,你也就生不起那個內心根本的「信」。至於後面的什麼「絕相超宗」對於我們這些沒有斷疑生信的人來說,幾乎就是「神話」了。
學佛不要顛倒。先做什麼,後修什麼,它是有個次第的。《華嚴經》裡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一切法門的修學基礎。而有疑則不信,疑能壞信!貪嗔痴慢疑,還有一個邪見,這些統統都是我們修行路上的障礙,我們學佛的目的,也就是先把這些「煩惱」降伏住,才能修學更為深廣的佛法。
《法寶壇經》從表面上看是記錄六祖慧能大師一生的聖行聖心的。但從經義來看,總不離一部《金剛經》。雖然《法寶壇經》裡也涉及或是提到了很多的經論,但宗旨就是一部《金剛經》。我們學習了《法寶壇經》再去學習《金剛經》,你就會的一個「入處」,而如果我們先學習了《金剛經》,再去學習《法寶壇經》,好歹很明白祖師到底在講些什麼。
從本心自性出發,三藏十二部經皆如掌觀紋。這並不是什麼高超奇妙的事情。因為釋迦牟尼佛就是從本心自性中講法的。我們也從本心自性中去修行,自然相應。這不是什麼神通玄妙之事!
脫離了本心自性的修行是什麼呢?古德告訴我們說,那叫向外求取。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這個「向外求取」也沒有正兒八經的弄明白。以為去拜佛燒香,或是四處找所謂的大善知識開示就是向外求取,,甚至念經誦佛,參禪打坐也都是向外求取,這些當然是,但這些只是「向外求取」的外面表象。真正的「向外求取」是我們意識的妄想和紛亂!
我們誦經的時候,對經文有妄想,對經義產生紛亂的見解;乃至於參禪打坐之時,我們隊禪坐有妄想,對禪坐的境界產生紛亂的見解;乃至於燒香拜佛,聽聞開示,我們對自己的言行都有妄想妄求,所以對這些外境現象就會產生紛亂見解。所以至死不見本心自性,所以至死不見究竟的佛法妙義,所以至死不能涅槃,所以輪迴往往也是一種必然!
打掉妄想,放下紛亂,即使是於「本心自性」也不要妄求,因為這個「本心自性」是求不來的。它原本就在那裡 是我們終日忙忙叨叨的將它遺失掉了。你如果想找回它,你首先得去和它相應。
就如同念佛求生極樂一樣,你不和阿彌陀佛相應,光念是肯定不成的!諸佛菩薩的願力不可思議,但他不會滿足任何一個眾生的妄想的!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