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傲慢之人!真正能夠讓我們具有人格光輝的永遠是謙虛之德行

2020-12-21 我心無礙即菩提

傲慢的人大抵生活的沒有底氣。因為沒有底氣,就裝出一副驕傲的樣子。其實他們自己每天生活的都不踏實,都特別忐忑。因為他們自己也清楚,自己其實一無是處。

謙卑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修行。古語有云「謙受益,滿招損」。那麼謙虛到底能受到什麼益處呢?其實也沒有太大的益處,唯一的益處就是不讓大家討厭你!

謙虛甚至不能令所有的人喜歡你,但謙虛就是能令所有的人不討厭你!而傲慢自滿呢?沒有人會喜歡這樣的人的。謙虛和傲慢的區別僅此而已!

《易經》裡講「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真正的尊貴的人,高貴到可以發散人格光輝的人,那他就會恪守謙卑之道。

不要光想著修道,而不懂的修德。對於修德來說,修養「謙卑」是尤為重要的。卑而不可逾,真正謙卑的人其實會非常有力量。力量大到那些傲慢的人都無法超越的地步。

修道沒有點德行的力量是不會成功的,所謂「凡夫有私難成聖,大道無形善做基」。

我們的法達禪師勤誦《法華經》達三千餘部,卻心存我慢,見人頂禮,頭不至地。在曹溪受到了六祖慧能大師的訓誡之後,立馬悔過。並且當下就向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

法達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這就是古人求學求道的態度。聞過則改!聞過則喜!我們現在人為什麼修道難一些呢?就是缺乏一個正確的求學求道的態度。我有什麼錯?我怎麼會有錯呢?我怎麼能會錯呢?殊不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甚至即使是聖賢也有不合適的地方,只不過後人為尊者諱,只給臉上貼金罷了。

法達禪師誦《法華經》三千餘部,卻依然不解經義,心中常常升起疑惑。我們現在有好多人看一遍就知道經義甚至甚深的經義了。看來都是六祖慧能大師再來啊。經不會白誦的,所謂功不唐捐。

我們從這個地方也可以明白,如果不明心見性的話,我們是永遠誦不懂經義的。而一旦明心見性了,諸佛菩薩的經論就皆可以瞭然明白了。古來多年,人們對於去「明心見性」多有誤解。致使本是非常迅捷的法門,搞得都快沒人修學了。

法達禪師悔謝我慢之罪後,就讚嘆六祖慧能大師智慧廣大。並且請六祖慧能大師「略說」經中義理。為什麼是請求略說而不是廣說呢?是怕祖師累著嗎?不是的!這就是沒有「法貪」,這其實也是謙恭的一種表現。弟子愚鈍,您講的太為深廣了,我也接受容納不了,所以請求祖師為之「略說」。

這其實都是請法的「規矩」。我小時候和師父修行,總是歡喜聽他老人家講法。他看見我很愚痴,所以他給我講了很多很多。佛家的,道家的,內道的,外道的……總之講了很多。聽的那時的我抓耳撓腮,手舞足蹈的。

我們看那個《西遊記》裡,孫悟空初和菩提祖師修道的時候,他聽到明白處,就又蹦又跳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還好一點,沒有蹦跳起來,但的確很興奮,很歡喜!有的時候聽的莫名其妙的就會流淚,但臉上卻笑微微的。

現在回憶起那段時光,真的是我此生最為幸福和快樂的一段歲月了……

可是我有個很不好的毛病!我自身毛病太多了,但唯獨這個毛病最不好。什麼毛病呢?那就是不注重實修。

聽聞善知識講法開示挺來勁,回到自己的處所,就不好好修,不好好煉。這樣的日子大概也有一兩年的時光。等我真靜下心來,準備依止師父的時候,人家卻不給講了。師父當時說我就好比是一個「庫房」,只保存不運用。老人家說,「既然那樣,放在你那裡何如放在我這裡?」

是啊!我們聽聞了再多,如果不實修實證的話,又有何益呢?就好比說我們現在的條件多麼好?什麼樣的經論,什麼樣的宗派,哪裡都是,可是真正的修學我們就做不到了。入寶山而空回。真是如此。

法達禪師就和我們不同!人家見到六祖慧能大師,很快的就接受了祖師的批評和訓誡,並且非常迅速的就回心轉意向祖師請教法義。這些古德聖賢的行為做派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留意的地方。不要只盯著紙上的那些字,白紙黑字你盯它沒用!學佛還是要跟活人學。

六祖慧能大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不疑,汝心自疑。……」

我們修學的法是佛宣講的,自然是通達的,不通達的只能是我們自己;法即是經,經即是法,經在猶如佛在。「經」本身也是無疑惑的,「經」本身是解疑惑的。有疑惑的也只能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的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心」。

《金剛經》裡有一首《金剛贊》。裡面有八個字非常重要,即:斷疑生信,絕相超宗。我們斷不了那個內心根本的「疑」,你也就生不起那個內心根本的「信」。至於後面的什麼「絕相超宗」對於我們這些沒有斷疑生信的人來說,幾乎就是「神話」了。

學佛不要顛倒。先做什麼,後修什麼,它是有個次第的。《華嚴經》裡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一切法門的修學基礎。而有疑則不信,疑能壞信!貪嗔痴慢疑,還有一個邪見,這些統統都是我們修行路上的障礙,我們學佛的目的,也就是先把這些「煩惱」降伏住,才能修學更為深廣的佛法。

《法寶壇經》從表面上看是記錄六祖慧能大師一生的聖行聖心的。但從經義來看,總不離一部《金剛經》。雖然《法寶壇經》裡也涉及或是提到了很多的經論,但宗旨就是一部《金剛經》。我們學習了《法寶壇經》再去學習《金剛經》,你就會的一個「入處」,而如果我們先學習了《金剛經》,再去學習《法寶壇經》,好歹很明白祖師到底在講些什麼。

從本心自性出發,三藏十二部經皆如掌觀紋。這並不是什麼高超奇妙的事情。因為釋迦牟尼佛就是從本心自性中講法的。我們也從本心自性中去修行,自然相應。這不是什麼神通玄妙之事!

脫離了本心自性的修行是什麼呢?古德告訴我們說,那叫向外求取。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這個「向外求取」也沒有正兒八經的弄明白。以為去拜佛燒香,或是四處找所謂的大善知識開示就是向外求取,,甚至念經誦佛,參禪打坐也都是向外求取,這些當然是,但這些只是「向外求取」的外面表象。真正的「向外求取」是我們意識的妄想和紛亂!

我們誦經的時候,對經文有妄想,對經義產生紛亂的見解;乃至於參禪打坐之時,我們隊禪坐有妄想,對禪坐的境界產生紛亂的見解;乃至於燒香拜佛,聽聞開示,我們對自己的言行都有妄想妄求,所以對這些外境現象就會產生紛亂見解。所以至死不見本心自性,所以至死不見究竟的佛法妙義,所以至死不能涅槃,所以輪迴往往也是一種必然!

打掉妄想,放下紛亂,即使是於「本心自性」也不要妄求,因為這個「本心自性」是求不來的。它原本就在那裡 是我們終日忙忙叨叨的將它遺失掉了。你如果想找回它,你首先得去和它相應。

就如同念佛求生極樂一樣,你不和阿彌陀佛相應,光念是肯定不成的!諸佛菩薩的願力不可思議,但他不會滿足任何一個眾生的妄想的!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四七

相關焦點

  • 《易經》:謙虛做人,謹慎是福
    當自己有一天走下坡路的時候,更會被人看不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樣的行為在潛意識裡其實是自卑和愚昧的,需要在現實中不斷的秀優越感,來尋找填補內心的空虛,這樣的填補也會喪失做人的品格和底線,更會讓人恥笑。權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雲過眼,已立見其消亡。奸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 曾國藩:為人謙虛不傲慢,凡事皆貴專,擇師交友應一心一意
    祖父對他說:「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你若不傲,更好了。」這段話對曾國藩的影響很深,多年以後,每每想起,仍然如同「耳提面命」。可以說,曾國藩一生為人謙虛而不傲慢,與祖父的薰陶有著很大的關係。
  • 虛己者進德之基,想要提升德行受人歡迎,需要做好這2點
    有句俗語叫:「虛己者進德之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想要提高自己的品德,就需要做到謙虛處世與嚴於律己,特別是在人際交往這方面,謙虛待人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實「謙」的本質含義就是永不自滿,永遠進取的一種精神,有句話叫:「道生於靜逸,德生于謙和」,處在謙虛這一境界中的人總是友善的,他們會真誠地去對待別人,並且真誠的幫助遇到的每一個人。
  • 心理學:具有「人格魅力」的女人,必定學會了這三種高級的思維
    很多時候,具有人格魅力的女人,讓人想要接近。和她們交流,會產生前所未有的喜悅。而這些,都來自於女人多年以來的內心沉澱。 幹大事的女人,一定要沉得住氣。不要急躁,成功從來不會一蹴而就,一步一步朝前走,當你積蓄了足夠的能量,有些東西伸手就可抓到。 思想境界的與眾不同,讓她們魅力四射。
  • 對驕傲的人不要謙虛,對謙虛的人不要驕傲——託馬斯·傑斐遜語錄
    對驕傲的人不要謙虛,對謙虛的人不要驕傲。——傑弗遜生氣的時候,開口前先數到十,如果非常憤怒,先數到一百。——傑弗遜絕不要因為便宜就去買你所不需要的東西,不需要的東西都是昂貴的——託·傑弗遜點燃蠟燭照亮他人者,也不會給自己帶來黑暗。
  • 心理學:永遠不要做一個「好人」,一味地做好人只會摧毀我們
    心理學家指出,永遠不要做一個「好人」,一味地做好人只會摧毀我們。 首先,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樣的人算是好人。從行為心理學角度,「好人」指的是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人,他們一般具有以下八個顯著特徵。
  • 《論語》筆記|普通百姓也能做一個有仁德之心的人
    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禮的規範,天下的人就會稱你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仁的綱領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要看,不符合禮的不要聽,不符合禮的話不說,不符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明,也要遵照您的話去做。」
  • 稻盛和夫:只有謙虛的人才會與好運相遇,獲得幸福
    中國古語中有「惟謙受福」的格言,意思是傲慢得不到好運和幸福,只有謙虛的人才會遭遇好運、獲得幸福。說到謙虛,也許有人會感到沒有面子,但這種想法不正確。人,往往正因為沒有內涵,才需要自吹自擂,藉此來滿足自己的顯示欲。謙虛的人有時會被認為是傻瓜,其實覺得謙虛的人是傻瓜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
  • 人有德行,必有福氣.
    一個人真正的氣質,不是在外貌,而是在內心;人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財富,而是德行!有德之人,走哪都會受到別人尊敬;無德之人,走哪都會受到別人的厭惡。俗話說:「人有德行,必有福氣。」德,不僅藏著一個人的修養,更藏著一個人的福氣。誠信是一種美德,更是對別人的一種道義。老話說:「人無信而不立,業不信而不興。」
  • 妖精尾巴:傲慢拉克薩斯不認為自己強大,卡娜發酒瘋使出妖精光輝
    《妖精的尾巴:百年任務》漫畫第41話分析與講解,上集為大家揭露了雷斯和馬卡洛夫的真正關係,原來二人有著短暫的兄弟情義,在世的雷斯曾經也是妖尾的成員,只不過被魔物所殺害,導致了死不瞑目無法升天的局面,從而不斷尋找仇敵!
  • 人有德行,必有福氣
    一個人真正的氣質,不是在外貌,而是在內心;人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財富,而是德行! 有德之人,走哪都會受到別人尊敬;無德之人,走哪都會受到別人的厭惡。 俗話說:「人有德行,必有福氣。」 德,不僅藏著一個人的修養,更藏著一個人的福氣。 01 守信用的人,自得人心。
  • 我們為什麼會痴迷於具有自戀人格的伴侶
    納西索斯過於自我陶醉,根本注意不到周圍那些愛自己的人;艾歌不懈地讓對方聽到自己的心聲,等來的只是被拒之門外。在這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中,納西索斯太過傲慢,當艾歌向他表達愛意時,他感到的只有厭惡。他聽到了艾歌的心聲,卻吼叫著讓她閉嘴。這正如女性和自戀男性的關係中的樣子,女性說的話或做的事情違背伴侶的意願時,男性就會很容易被激怒。
  •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人才能真正地發生改變
    遭遇巨大不幸,甚至讓人產生自殺的衝動。比如罹患重病或者遭遇差點丟掉性命的災難等。只有在遭遇這種讓人覺得「實在不行了,還是死了好」的災難,從內心開始反省的那一刻,人才可能真正地發生改變。這種改變會造就我們的第二人格。從原有的先天人格轉變為後天的人格。遭遇這種災難的時候,就是人格發生轉變的時候。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克勤小物」
    小的時候,我們經常聽人說「細節決定成敗」,等到自己入了社會,有了自己的事業,才更加對「細節」、「小事」感觸頗深。再讀老祖宗的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我們就會由衷認可,並佩服古人的大智慧。
  • 孟子:人活著,要德行充實,發出光芒,照亮別人!
    孟子認為人與人的區分標準在內不在外,人是依靠他無法剝奪的道德、思想、見識和行為來與其他人相區分的,而不是依靠身外之物。那麼人的道德該如何發展呢?在發展的過程中又有什麼樣的層級呢?一起來看下孟子的人生哲學怎麼說。1,可欲之謂善就是心裡覺得這東西好,就是一種善。
  • 《傲慢與偏見》中伊莉莎白要告訴我們什麼?
    女主人公伊莉莎白告訴我們:女子如果有獨立的人格,有趣的靈魂,以及敢於做真實的自己,將會是自己人生旅途中一筆他人無法掠奪的寶貴財富。因此,提倡每一個人要注重培養獨立的人格,做真實的自己。讀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這女子身上有著吸引人的魅力——高情商的自我調侃,自嘲。真實自然伊莉莎白得知姐姐簡淋了雨,生病住在尼日斐花園時,出於手足之情,她想去看望姐姐,因為她真心擔心她的身體。可是,去尼日斐花園的路上太泥濘了,她又不會騎馬,可又沒有馬車,班納特府夫人在勸退她。
  • 再讀《傲慢與偏見》,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亙古不變
    在《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為了勸說太后把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說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太后把長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封地很多,卻沒能讓他有功於國,因而很難在趙國立身,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等到太后百年以後長安君也可靠自己立於趙國。父母真正愛孩子,應該多為他的長遠考慮,於是趙太后同意把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
  • 德行與能力都很好的星座
    社交當中,很多人尤其喜歡和那些德才兼備的人打交道。天秤座、金牛座和水瓶座,都是不缺乏優秀之人,可以說德行與能力相併存。天秤座天秤座的德行一直不錯,這主要表現於誠實不矯揉造作的為人,更表現在為人處事坦率和真心上。若你跟天秤座打過交道,深入接觸過,定不會質疑他們的德行,以及優秀的人品。
  • 生活裡,做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
    有些人以物質財富的多少來衡量快樂的多少?然而物質財富卻是最不可靠和最不長久的。以物質財富為基礎者,一般來說欲望之多,心靈很難得到滿足。這些人的世界被金錢利益蒙蔽雙眼,即使偶爾得到了快樂,也是短暫的,粗鄙的。一個真正快樂的人,是靈魂上的滿足。
  •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傲慢與偏見》,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小說,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