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南京警察接到報案,一小區有人接連高空拋「水袋」。經調查發現是一名10歲男孩獨自在家,因為寫作業無聊,便高空扔水袋來尋找樂子。父母得知後並沒有批評孩子,在和警察的對話中更是閃爍其詞,似在為孩子辯解。

小孩出於玩鬧的舉止,殊不知是隱形的高空殺手。高空拋物只是眾多安全隱患中的冰山一角。父母不能夠正視問題,無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安全意識,給孩子上好安全意識這門課,是每一個父母都該深思的問題。
1.了解孩子心理
10歲男童因寫作業無聊而高空拋「水袋」,父母並不了解其行為動機,為了「保護」孩子還一直辯護。孩子行為動機大部分原因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好奇:孩子曾經見過便效仿亦或是在玩耍時覺得這種行為有趣。
逃避:孩子可能製造了一些「垃圾」,害怕父母的責罵,出於逃避就選擇將「垃圾」隨手一扔,在「逃過一劫」之後,高空拋物的次數也會隨之增多,最終養成壞習慣。
知道孩子的行動動機,才能對症下藥。
2.父母責任
民法典對高空拋物作出了準確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在兒童高空拋物案例裡,孩子年齡小不是免責的理由,即使孩子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父母作為監護人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10歲男孩高空拋物,父母賠償78萬」、「熊孩子高空拋冰,父親滿小區道歉」……孩子的過錯,證明了父母在安全教育這方面不夠關注。因而,父母要以身作則,不斷地學習安全知識,同時,也要在孩子有限的認知裡,不斷地給孩子灌輸知識,樹立正確安全意識。

3.情景假設
安全隱患層出不窮,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運用生活情景做具體演示。例如:家長可以在家裡演示雞蛋、西紅柿從高空墜落不僅會對人(這裡可用娃娃替代)產生傷害還會對物體本身產生影響,引導孩子明白高空拋物這個動作本身是不正確的即可。
4.寓學於樂
現在網上有許多高空拋物的公益宣傳漫畫和動畫,父母可以進行收集,以有趣的方式為孩子傳授安全知識,還可以增加父母與孩子間的互動。除了語言上的教育,還有身體的行動,這樣孩子才能牢記於心。父母可以帶孩子參加相關的高空拋物教育遊戲,讓孩子在玩樂中學會自我判斷危害和自救。
父母之愛子,必將為其計深遠。安全意識的培養,實際就是生命意識的教育。父母與孩子共同養成安全意識,既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