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安:您是在1970年代,在諾丁漢開了您的第一家店,我很想知道當時您的那家店主要賣什麼樣的東西,以及那個時候的顧客主要都是些什麼人?
Paul Smith:我想你應該知道我們以前的店每周只開兩天,所以沒有很多客人,不會很忙碌,大部分客人是朋友,一些設計是我和我的妻子完成。
笛安:那個時候您也會很喜歡和您的顧客聊天嗎?
Paul Smith:是的我總是很喜歡和顧客聊天,了解他們個性,特別是在早期的時候,只是現在有點困難,因為我現在在73個國家有店鋪。
笛安: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您有意識到你是一個設計師?
Paul Smith:大概是我在開了那家小店的6年後,之前我做自由職業時,做過一些攝影、設計、色彩設計之類的內容,所以我覺得我可以準備做一個自己的小系列了。第一個展示廳像這樣,是在巴黎的一個酒店的房間裡。
笛安:如果我們說「像設計師一樣的去思考,去想事情,去感受」這個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Paul Smith:整個設計市場是一個非常擁擠的狀況。因為有很多的設計師,所以必須要與眾不同,你必須要有自己的獨特視角和思維,你必須要善於觀察,了解市場走向,了解其他品牌在做什麼。這個展可以對那些,想要成為設計師的參觀者提供思考。因為大部分品牌展都是展一些時裝啊歷史啊,但我們這個展覽更多的是展示,工作室是怎樣的,時裝秀是怎麼完成的,這樣一個開誠布公的展覽。所以推薦想成為設計師的人來看看這個展。
笛安:那我能問一下,您覺得今天的受眾,或者說今天的顧客,您認為最大的一個特點,或者說不同點(和以前比較)是什麼嗎?
Paul Smith:我覺得在過去的一些年,尤其是過去20年,最大的變化就是溝通的方式變了,以前只能通過新聞媒體雜誌報紙來了解,法國或美國的設計師在做什麼,而現在通過網際網路,通過紀實就能看到。
笛安:您個人更喜歡設計男裝還是女裝,還是比如自行車汽車這些之類的?
Paul Smith:我發現我做男裝更容易些,因為我是男士。而且我是設計男裝出生,但是設計相機自行車這些也是很有趣,因為產品設計中有不同規則,不同的設計理念需要多花時間去研究,所以我覺得這個也很有意思。
笛安:閱讀您過去的採訪時,我看到一句話,您說「邏輯是可以預測的,但是設計師要換個方式去思考」,那麼所謂的邏輯可以預測是指的什麼呢?設計師要還換一個方式又是指什麼?
Paul Smith:我覺得你必須要學會,我們稱之為的橫向思維。看到別人怎麼做的,要進行思考,同時也要想不這麼做要怎麼完成。就是要另闢蹊徑。
笛安:有沒有最喜歡的藝術家、建築師、電影導演?
Paul Smith:我喜歡的藝術家之一是亨利·馬蒂斯,因為他真的是一個色彩大師。還有許多60-70年代的義大利電影導演,他們在電影拍攝上非常風格化。我很喜歡不同年代的建築,不僅僅是當代建築。如果你去一些歐洲城市,那裡會有當代建築和老式建築交匯在一起。這也激發了我設計自己店鋪時的靈感,因為我很喜歡新的東西和復古的東西混搭。
笛安:您對北京的印象如何?
Paul Smith:我其實早上剛到,還沒有怎麼遊覽,這裡很熱。
笛安:對您個人而言,美是什麼東西呢?
Paul Smith:我想有一句話,不知道中文裡有沒有,就是「眼見為美」。不是說顯而易見的好看就是美,而是說美在觀看者的眼中。美可以是匠心,美可以是自然,美也可以是一段美麗而自然而然的關係。
翻譯為大致翻譯,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