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PTX4869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編輯|月伴星河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運時節,高鐵動車上滿載著歸心似箭的遊子。
熙熙攘攘的人群裡,亦夾雜著年輕夫妻們的疑問:面對這風馳電掣的高鐵,究竟是選擇開往你家的車次,還是到我家好呢?
就像好友小夢和我抱怨的一樣:「每到過年,就得為了回孩子爺爺奶奶家還是外公外婆家吵起來。
回他家吧,我爸媽老兩口在家孤零零;回我家吧,唉且不說傳統問題,他爸媽也是一樣孤零零啊。」
據網友戲稱這已經成為「世紀難題」之一,比肩「我和你媽落水你先救誰」問題。
確實,春運浩浩蕩蕩的火車上,「回你家還是回我家」這個問題就沉甸甸地落在了每對年輕夫妻的心頭上。
回你家還是回我家,看似一個簡單的選擇,實則是現實處境與觀念更迭雙重作用下的產物。
仔細想想,回你家還是回我家這個問題,似乎也只是這幾年才火起來的。
以前的夫妻不糾結這種問題,畢竟他們自己不回去,兄弟姐妹也可以輪著陪伴父母過年。
由於如今的年輕夫妻們很多是獨生子女,也就意味著,無論選擇哪一方,另一方的父母都會因為自己只有這一個孩子,而不得不獨自過年。
朋友小穎就是典型的城市獨生女,家裡千呵關愛有加。
結婚後,因為小穎的丈夫也是獨生子,所以回誰家過年就成了難題。都是父母捧在手心長大的寶,沒回去過年到底於心不忍啊。
所以這一過年,準會為了回誰的家產生分歧,一個說我爸媽養我這麼一個女兒不容易,過年回去看看怎麼啦。
一個說我爸媽年紀都大了,就想看看他們在外打拼的兒子也沒錯。
這真是兩難的處境。
其實它本身就暗含著,當下年輕夫妻在照顧年邁的父母時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況,平時工作996忙,孩子有時都顧不過來,何況是遠在家鄉的父母。
而春節,是進一步放大了這個問題。平時工作忙不能回家,如今過年回自己家也似乎成為一種奢望。這讓遠在家鄉的父母內心,不免多了一分傷感。
除了獨生子女這個不可忽視的現實處境外,回你家還是回我家,其實也悄然暗示著如今的觀念更迭。以前是固守傳統習俗,如今更加注重體驗感受。
以前,受老一輩思想的影響,小家庭總會依照當地習俗回家過年。但是一味地遵循傳統習俗,不結合自身現實,則未必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今年年初有個廣西南寧,二胎夫妻為回誰家過年拌嘴的新聞。
妻子因為預產期臨近,考慮到娘家離醫院較近,因此想回自己家過年。但因為當地習俗是回男方家過年,丈夫並不同意妻子的做法。
兩人因此發生爭吵。
不難看出,如今的人們,尤其是女性,對過年回誰家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
或許是考慮具體情況,或許是觀念的轉變,小家庭也漸漸不再拘泥於習俗這些固定的元素,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
所以,回你家還是回我家,亦是考察雙方有沒有互相尊重,並能不能站在這個出發點,去考慮對方的感受,從而決定回誰家過年。
而不是一味固守,甚至雙標,精緻地利己。那回誰家過年,亦是沒有了滋味。
儘管在現實因素和觀念的衝擊下,回你家還是回我家是個難題。但這個難題,卻依然可以求得和諧的解。
網友對此問題給出的答案也是精彩紛呈:
「把兩家人湊一起過年」
這可謂是打破僵局的最新解法了,也就是時下新詞「反向春運」。
爸媽都過來找孩子過年,除去機票價格等因素,這也代表年輕夫妻們在新的土地上已經足以紮根,可以接納父母一起過年,未嘗不是未來一種新趨勢。
「今年回我家,明年回你家」
這個算是一種折中的解法,經過夫妻雙方的細緻討論,結合雙方家庭狀況,共同選擇今年回誰家過年。
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夫妻之間充分溝通,提前做好兩邊的工作,其實照樣是一個其樂融融的新年。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這個則是更加注重自己感受的小夫妻們,既然誰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大年三十自己沒回去父母得有多孤獨。
網上有句話說得很好:「這麼多年除夕過去了,我已經不記得這二十幾年除夕的樣子,卻一直記得那年除夕沒回家的晚上。」
「糾結去誰家,不如旅遊去」
這幾年「旅遊過年」也是成為一種新潮流。年前先回家看看父母,嘮嗑家常置辦年貨,到了過年則小家庭出遊,父母也支持。
據調查,旅遊過年人數連續三年穩步增長,其中超一半是90後,這未嘗不是過年的新氣象。
不同的小家庭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不變的卻是我們尋覓的那份回家的溫暖。
其實過年,對長大後的我們來說,早已是比團圓更深入人心的家的味道。
兒時無憂無慮的我們,穿上新衣,領著紅包,走街串巷去玩耍;如今為人父母的我們,兩頭牽掛,仔細衡量,生怕哪方受冷落。
回你家還是回我家,其實最重要的,是在這一刻,讓遠在家中的父母們,感受到他們盼了許久的溫暖,年的溫暖,家的溫暖。
畢竟我們出走半生,這一刻,也不過是尋著這溫暖。此生三分滄桑七分風雪,才得以吐故納新。
【排版 | 匆匆 審核|沐漪】
【每日話題】關於王一博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柴叔愛聽~
(歡迎關注,文章版權歸砍柴書院平臺帳號所有,任何媒體平臺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