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回家後起碼要靜養一個月,吃東西要規律,頭幾天要進流質……」這是今年年初,蔡嬌娣離開醫院時,醫生苦口婆心的叮囑。
49歲的蔡嬌娣是松陽縣望松街道五都陽村馬橋後網格的網格員。新冠疫情發生時,她剛做完腸胃手術,躺在醫院裡。作為網格員,她深知自己人熟、地熟、情況熟,做起防控工作得心應手。這也是她急著出院的原因。
走訪排查、設卡值勤、幫群眾跑腿……顧不上吃飯,就衝一碗麥片,啃幾口饅頭——那段時間,她整天在抗疫一線忙碌,早把醫囑拋到了腦後。同行的工作人員勸她回去休息,她不肯。有村民見她臉色不好,特意搬出凳子來讓她坐,她歇歇腳,又繼續投入工作。
有一天,蔡嬌娣忙到晚上10時多,才吃上當天第一口熱飯。老公衝她吼:「你不要命啦?」她笑笑說:「我是網格員,總不能大家都衝在一線,我在家裡休息吧?」老公無奈地直搖頭,沒想到蔡嬌娣「得寸進尺」:「你那麼心疼我,以後我去巡查,你就幫我去卡點值勤吧。」老公嘴上嘟嘟囔囔,卻很聽話地去了。「其實他很支持我的工作。」回憶起這件事,蔡嬌娣一臉幸福。
起初,並不是人人都理解防控措施。蔡嬌娣的網格裡有一位村民按規定需要隔離,上門通知時,村民隔著門就罵罵咧咧,還說「你有什麼了不起」。
「我告訴他,網格員是沒什麼了不起,只是為群眾服務的。他說,那好,以後你給我服務。我說,我一定服務好,但你要配合我的工作。這不是為我,是為你自己,也是為了全村人的健康。」
剛隔離時,這位村民還是有情緒,不僅經常在微信上說怪話,還故意刁難蔡嬌娣。送生活用品上門幾次後,對方的態度開始轉變,會說謝謝了。隔離解除時,對方索性改口喊蔡嬌娣「小妹」。
工作中,蔡嬌娣也掉過眼淚。那是抗疫物資最緊張的時候。一次,一位村民志願者的丈夫找到她,質問她為什麼不給他老婆發口罩。蔡嬌娣解釋:街道已經想盡辦法了,但口罩缺口還是很大,只能麻煩你們先用自家的口罩頂上。可無論怎麼解釋,對方始終認為她自私,留下新口罩自己用。
看著對方氣衝衝的背影,蔡嬌娣忍不住哭了。其實,最困難的日子裡,蔡嬌娣也只有一個口罩,摘下來用開水燙燙,晾乾了繼續戴。「可是我也能理解他,他是擔心自己的家人。所以擦乾了眼淚,我就千方百計聯繫親友,總算借了幾個口罩發給志願者,我自己一個都沒留。」
後來,這位村民的妻子知道了這件事,專程來向蔡嬌娣道歉。她說,「嬌娣啊,你不要往心裡去,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我們都很感謝你!」蔡嬌娣再一次流下了眼淚,但這次是感動的淚。在她看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是網格工作最大的動力。
「我只是全省33萬名網格員中的普通一員,既然做了這個網格員,就要做好。我相信,只要我們兢兢業業,用真心換真情,就能讓群眾更有安全感,社會更加平安和諧。」這是獲評全省最佳網格員後,蔡嬌娣的感言。
【責任編輯:張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