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節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也是傳統文化的道德準則。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云:「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
忠孝節義思想在中國存在了數千年,早已深入到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骨髓之中,通過家風家教的薪火傳承,對中華傳統社會的互助友善、和諧安寧、健康有序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自秦、漢以來,我國歷代王朝對人格優秀的忠臣、義士、節婦、孝子、賢達、清官、隱逸、以及情操耿介忠正者等大加褒揚,由地方申報朝廷,獲準後賜以匾額,或由官府、或由自家,建立牌坊,以彰顯其名聲氣節。
中國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英雄列傳,其實就是一部傳播弘揚「忠孝節義」人格品行的教科書,史學家通過史書,文學家通過文學,藝術家通過藝術,旌表「忠孝節義」,倡導「善行義舉」,設立牌坊,譜成家訓,目的就是為了「厚風俗」,「傳家風」,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天下大同,讓後世中華兒女從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明的魅力,體味到做人做事、人生不朽的真諦。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棠樾村,以牌坊群聞名於世,牌坊群由7座牌坊組成,分別建於明代和清代,都是在旌表棠樾人「忠孝節義」的品行。
無論從左或右,從東或西,從前或後,每一座牌坊都是以忠、孝、節、義的順序相向排列,講述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傳奇故事。
鮑燦孝行坊,講述鮑燦母親背上生瘡化膿,用手擠膿母親疼痛難忍,鮑燦用嘴為母吸膿,減少母親的痛苦,使其膿瘡腫疼痊癒。皇帝知曉後,賜「聖旨牌坊」,以旌表鮑燦之孝。
慈孝裡坊,講述宋末處士鮑佘巖、鮑壽遜父子被亂軍擒獲,要在二人之中殺一人活一人,父子二人爭相求死,只希望對方獲救,此情此景,感動亂軍不忍下刀,便釋放了鮑氏父子。
吳氏節孝坊,講述鮑文淵繼妻吳氏,在丈夫去世後,她立節守志,對前室的孤子元標視如親生,盡心撫養,培養其成為清季著名的書法家。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壽終。年老之後,吳氏又傾其家產,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丈夫和族屬中沒有錢安葬的人。
鮑象賢尚書坊,講述鮑象賢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初授御史,後任兵部右侍郎。曾遠赴雲南邊防,使邊境得以安定。仕途多舛,因為秉性剛直不阿,不畏權貴,多次遭到奸臣的中傷,幾起幾落。但他堅守節操,清正廉潔,盡忠報國,死後被追贈加封為工部尚書。
棠樾牌坊群,就像一顆顆璀璨閃耀於夜空之中,為古徽州人帶來人格教化、家風傳承的北鬥七星,指引著古徽州人篤行忠孝節義,成為乾隆下江南時,所題聯褒揚的那樣:「慈孝天下無雙裡,袞繡江南第一鄉」。
家風是世風的基石,家風正才能民風正,民風正才能世風正。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好的家風如同陽光雨露,給生命成長帶來滋潤,給人格培養帶來正能量,為後世子孫奠基了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講到,「忠孝節義」的梅派家風對自己影響至深:「我們兄弟都是受儒家教育,傳統文化中有『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就是說做人要誠實,對父母要孝敬,對師長要尊敬,對社會要有愛,對國家要忠心。」在梅葆玖看來,把梅派藝術和梅派家風都傳承好,才能算是「德藝雙馨」。
文聖人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者。兩千五百年來,孔氏家風以「禮門義路家規矩」相標榜,恪守詩禮傳家、忠孝節義的祖訓,成為孔氏後人涵養道德的定位坐標,家族傳承不衰的價值取向。
孔子第63世孫孔尚賢,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襲封衍聖公。嚴嵩父子貪腐案發後,嚴嵩曾來找孔尚賢,希望孔尚賢能夠出面求情。嚴嵩在門口板凳上坐等了一天,孔尚賢不徇私情,始終不予接見,留下了「冷板凳」的故事。
武聖人關公是東漢末年著名武將,因其傳奇一生忠義信勇,大義參天,被中華民族視為正氣正義、忠義精神的化身。《關帝聖訓》只有12個字:「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成為關氏後人傳承忠孝節義,篤行正直善道的優良家風。
關帝後裔關天培是清朝著名愛國名將,民族英雄。在其任廣東水師提督期間,全力支持林則徐虎門銷煙。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對虎門要塞發動總攻,關天培親自指揮,面對數倍於己的侵略者,仍死守陣地,頑強抵抗。被槍彈擊中壯烈殉國時,雙目緊閉,依然挺立不倒。英軍見「關天培挺立如生,反駭而僕」。朝廷追諡為忠節,加封振威將軍。趙函作《十哀詩》贊其:「虎門將軍壯繆裔,報國丹心指天誓。」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在他的薰陶和教育下,其子司馬康潛心讀書,修身自律,堅守忠孝節義的道德品行,後來歷任校書郎、著作郎等職,在人格忠直、治學嚴謹方面繼承了其父遺風。
江洲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中國十五代不分家、3900餘人口、332年聚族而居、和諧共處的家族奇蹟。唐僖宗旌表「義門陳氏」,宋至道二年封為「天下第一家」。愛國詩人文天祥贊其曰:「昔日為江州之義族,今日為廬陵之忠臣,忠義兩全,可儀型於天下矣!」
宋淳化四年(993年),宋太宗宣召義門陳家長陳竸入朝,太宗問:「汝義門所以義聚,何也?」陳竸回答:「公也,公則無私,無私方可義聚。」太宗遂賜匾,御書「至公無私」。歷代義門陳氏子孫傳承忠孝節義家風:居廟堂之高,則唯忠唯節;處江湖之遠,則唯孝唯義。
良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最核心的無形資產、精神財富。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風良好,家教有方,就會培養家族成員,後裔子孫,成為對國家、民族、社會有益的棟梁之才,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支柱。
《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經典家風教訓書籍,雖然各家家風各有千秋,但都離不開「忠孝節義」這個核心。因家風良好、家教有方,族人篤行忠孝節義精神品格,而奮發有為、名標青史的,古往今來,代不乏人。
忠孝節義的家風傳承,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是中華民族興盛不衰的內在精神動力。傳承優良家風家訓,弘揚忠孝節義之範,才能有國家和諧之盛,社會文明之正,中華教育之善,民俗風氣之美,對於當今社會,復興中華傳統文化,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保障國家民族繁榮昌盛,具有著積極且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