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聞 記者 徐雪純
GDP衝入全國城市十強後,南京喊出了從特大城市走向超大城市的「小目標」。
1月12日,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南京市長韓立明代表市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提到,未來5年,南京將聚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加快形成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的增長方式,成為常住人口突破千萬、經濟總量突破兩萬億元的超大城市。
對於近年來發展迅猛、GDP數據亮眼的南京來說,錨定新的城市定位顯然是開啟新階段的關鍵之一。那麼,南京距離「超大城市」這個目標究竟有多遠?未來南京又將如何更進一步,實現城市能級的提升?
千萬人口 路還很長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市規模劃分標準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至1000萬為特大城市。
應該特別注意的是,住建部的統計口徑是「城區總人口」,不是戶籍人口,也不是市域人口。城區是指「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市轄區內的農村地帶並不納入城區人口的統計。
住建部日前發布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報也對各個城市規模進行了再次確認。全國有6個城市的城區人口規模超過了1000萬人大關,包括四大直轄市和廣州、深圳兩個副省級城市。東莞、武漢、成都、杭州、南京、鄭州、西安、濟南、瀋陽和青島這10個城市的城區人口處於500萬到1000萬之間,屬於特大城市。
南京兩會上,市長韓立明作政府工作報告
記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公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南京就被定位為長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到了2019年,南京的城區常住人口已達671.35萬人,但與千萬人口的目標相比仍有不小的距離。
另一方面,近年來南京人口增速略顯乏力,2019年常住人口淨增長僅6.93萬。同為長三角特大城市、經濟大省省會的杭州,這一數據則達到了55.4萬。而上海、蘇州等南京周邊城市,近期也陸續推出落戶新政,「搶人大戰」已近白熱化。
這就意味著,如果要在5年內完成從「特大城市」到「超大城市」的跨越,南京必然要祭出「新招」,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才能突破人口增長的瓶頸。
不走「捷徑」 底氣何來
事實上,早有人為南京想出了一條「捷徑」,即擴大市域面積。一直以來,南京的省會城市首位度飽受詬病,而城市規模恰恰是制約其進一步做大做強的重要因素。(註: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鎮體系中的城市發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6587.02平方公裡的市域面積,不僅被杭州、武漢等省會城市遠遠甩在了後面,就是對比江蘇省內的一些地級市也略顯遜色。而這也是增加GDP、人口基數,提升城市能級最快速的方式。
但南京曾不止一次地表示,並不準備走這條「捷徑」。時任南京市市長藍紹敏曾公開談到,「如果說首位度是把其他市的人才、技術、資金都吸引到我這兒來,或者是把你的項目、人才挖走,做來做去是零增加,總量沒變。」
那麼南京要如何在人口吸引力上更進一步?其實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南京提出要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全球創新城市,未來五年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4.5%,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4%左右。
圖源:南京發布
眾所周知,好的企業在哪裡,人才就在哪裡。優質的產業帶來經濟的快速穩定提升,這是一個城市持續發展的根基。記者注意到,「十三五」期間,南京已形成了1個五千億和4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僅2019年就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62家、增長50.1%,總量達4680家。有力的產業支撐,正是南京有信心喊出超大城市目標的底氣所在。
有心引人,更要用心留人。在城市居民生活品質方面,南京提出要統籌底線民生、基本民生和質量民生,下更大的力氣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醫療資源優化布局,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從各個層面上真正實現「超大城市」的能級。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顯然,有了「超大城市」的新目標之後,南京要以更加宏大的思維和視野來定位城市經濟發展。藍圖已經繪就,能否更進一步,且看其如何落實。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