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後明白4件事:享受孤獨,無需朋友,拒絕社交,找回自我

2020-12-15 心理蘇庸子

一個人沒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沒有機會獨處,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可能更加孤獨。 ——羅茲

首卷語: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最終我們也會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就聽人說過,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現在想來也確實如此。

雖然我們一生會遇到很多人,有很多的陪伴,但是更多時候我們是獨處的。年輕的時候,我們身邊有很多朋友。遇到事情的時候怕父母擔心,會先尋求朋友的幫助。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時候的人生是充實的。

但是當身邊的朋友陸續結婚了之後,我們發現和他們的交流越來越少,大家都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家庭上面。如果有了寶寶,就更加沒有相處的時間了。

四十歲以後,我們會發現可以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而這個時候孩子也大多走進了大學。生活的瑣事和經濟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來。每天都是自顧不暇,完全沒有了和朋友相處的時間。

而到了五十歲,雖然工作漸漸變少,也快到了退休的年紀,卻發現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這時候已經不想要社交,更多的時候喜歡待在自己的空間裡,這會讓我們覺得很踏實。所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五十歲以後朋友就沒那麼重要了。

01享受孤獨

莊子說:

「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所以說,會享受孤獨,才能夠變得出眾。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認為,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即使我們身邊有多人圍繞,當夜幕到來的時候,我們還是會覺得孤獨。而孤獨的最高層次則是,躺在他人的懷中仍然感到孤獨。

其實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別人沒有經歷過我們的人生,所以並不能體諒我們的情緒。

年輕的時候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朋友,即使關係再好,也不能對我們的心情感同身受。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少,這個時候能陪伴我們的只有孤獨。獨處的時間是寶貴的,我們應該享受這樣的時光。

很多人覺得孤獨是很可怕的事情,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是最舒服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有更多的思考能力。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和自己聊聊天,聽從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心理學家認為,孤獨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如果你已經學會享受孤獨,那你會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這樣的人,更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02拒絕無用的社交

既然孤獨並不可怕,那麼我們就應該留更多時間給自己。很多人因為不想獨處會盡力的和身邊每個人成為朋友。其實高質量的朋友才會對我們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數量。

即使身邊圍繞著很多人,但是卻沒有一個真正懂你的,那麼這樣的朋友存在也是毫無意義的。與其浪費時間在這些人身上,不如靜下心來和自己好好相處。

03時間留給真正值得的人

人都了五十歲之後,人生已過了大半。每一天的時間都是珍貴的,除了留給家人之外,要留給有用的朋友。我們交朋友並不完全為了陪伴,更多的時候是希望可以相互扶持和理解。兩個人在一個相對平等的關係中,付出同樣能得到回報,這樣才可以維持一段穩定的關係。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只一味的付出,時間長了會覺得很累。同時感情需要我們經營,好的友誼是因為對方的出現而變得更好。

04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表示,人類的最高需要就是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如果我們一生中得到幾位真正朋友的陪伴,那麼我們無疑是幸福的,這樣的人生也更加美好。

如果運氣不好,沒能有一個朋友相伴到老。那麼我們在五十歲以後就不再需要重新去尋找朋友,把時間留給自己,和自己成為朋友,這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所以如果沒有朋友也不要慌張,學會和自己相處,你會找到不一樣的人生。

後記:

綜上所述,孤獨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相反它能讓我們內心踏實。如果你能做到享受孤獨, 那麼你就能真正的主導自己的人生,真正理解自己的情緒。

所以即使現在身邊的朋友漸行漸遠也不要覺得悲傷,時間會篩選出真正適合我們的人。即使最終沒有相伴到老,那麼到了五十歲之後我們也不再需要新的朋友。學會和自己相處,和自己分享快樂,依然可以過得幸福又充實。

作者|陶庸子編輯|陶庸子圖片|來源網絡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science

相關焦點

  • 到了50歲,才發現自己似乎不需要什麼真正的朋友了
    提到孤獨,這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意面對的,誰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有親人或朋友相伴,讓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加豐富,但仔細想想,或許人從生下來時就一直處於孤獨當中。在20歲時根本不懂什麼是孤獨,只知道每天吃喝玩樂,生活中充滿了煩惱和快樂。30歲時為了事業而拼搏,並面對著結婚生子的困難,這個年齡的人每天都累得喘不過來氣。
  • 50歲的男人想要後半生安穩,必須做這六件事,很準
    50歲的男人已經打拼了半生,經歷了年輕時的輕狂,也見證了中年的成熟與成長。50歲的男人像一杯酒,越品越有韻味;50歲的男人像一杯茶,越品越淡雅。50歲以後的男人,上有老下有小,最是人生沉重的階段。二拒絕:拒絕不必要的社交,拒絕婚外的情感。所謂拒絕不必要的社交:男人的成功離不開外界的力量,而外界的力量就是靠朋友的幫襯,所謂朋友多了路好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活得孤獨是常態,享受孤獨是姿態
    吳昕獨居的日常是這樣的:早晨起來做運動,點好外賣,化個妝再吃早飯;中午自己做飯,跟朋友聚餐聊聊天;晚上化好泡腳妝,邊泡腳邊看書,睡不著就拼積木。享受孤獨,是對話自我的最佳道路享受孤獨,你才能抵達內心深處。獨處是與自我進行對話的契機,孤獨時刻的自我對話,你會更好地思考自己的需求,解決面臨的問題。
  • 一個50歲大哥的感悟,人生過半,我才明白這5件事很重要!
    假如你現在二十幾歲,你希望自己的50歲是什麼樣子?到了50歲,想過什麼樣的一種生活?一個不惑之年的大叔回顧了過去的人生,發現了幾件很重要的事情:01.找到自己喜歡的人,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享受生活,一起奮鬥。不要去討好所有人,這樣的人際關係是不夠穩定的,只有真正地做好自己,把自己變得足夠優秀,才能吸引真正的朋友,並且這種關係也才會持久。
  • 30歲,不愛社交,享受孤獨,結婚沒有伴娘,沒有朋友,好丟臉
    而在城市中的朋友其實大多都是自己的同事而已,這些同事在自己離職一家公司之後,基本上都已經失去了聯繫。 小文回顧自己30年的時光,竟然覺得無限的荒涼,她不愛社交,也享受一個人的孤獨,但是現在在她要結婚的時候,她回頭一看,才發現原來她叫一個朋友來當自己的伴娘,都無處開口。
  • 社交焦慮與自我意識
    3.社交情況幾乎總是能夠促發害怕或焦慮。4.主動迴避社交情況,或是帶著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5.這種害怕或焦慮與社交情況、社會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實際威脅不相稱,通常持續至少6個月,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社會功能的損害。我想他應該是得了社交焦慮症,所以每天惶惶不可終日。
  • 身體再好,也不要做這4件事,做的越多越「短命」,尤其是50歲以後
    不能太任性。只不過真實的一面是不願受到過多的束縛。這樣才能夠起到顯高的效果。跟豐田的埃爾法相比。能促進酵母的繁殖。那就是增長自己的見識。俗人不俗命。有時。上半身受到的風阻會更大。50歲以後,是前列腺疾病高發的時候,且年齡越大,得前列腺疾病的越多。據統計,60歲以上的老年人80%以上不同程度的患有前列腺增生。惹急了就不理不睬很不願將就對方。相信大家也對不踩離合換擋的操作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心理上更依附於男人。就輸的越慘。有個弊端。總之是為了更好的活著。這些車中有新車也有很多二手車。拒絕本就沒有未來不可能讓自己幸福的感情。。不經意間展現出的時髦氣息。
  • 40—50歲是女性養生「關鍵期」?拒絕4件事,身體或會感謝你
    導語:隨著年齡的增加,大家都遇到這樣的事情,很多女性朋友在40歲以後就會進入更年期,很多女性朋友進入更年期之後,會有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自己的心理上,感覺難以接受,意味著自己已經開始變老,這個年齡段的女性朋友一般會出現神經衰弱、失眠多夢、心情急躁等一些狀況,也很容易出現家庭的感情危機。
  • 人生而孤獨,享受孤獨的人才能放過自己!
    人生而孤獨,享受孤獨的人才能放過自己,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孤獨讓我們變得出眾,而不是合群。《西雅圖》裡有一句話:人生而孤獨,這就是世界。在我眼中,孤獨分兩種,一種是沒有享受過繁華世界單純的孤單,一種是歷經悲歡離合後,學會與孤獨好好相處。
  • 最喜歡獨處的三大星座,孤獨是享受,是自我的一種境界
    關於別人的事,他們並不關心;別人怎麼看自己,他們也不在乎,因為他們只關心自己,喜歡獨處,享受黑夜,享受孤獨,比起兩個人,他們反而覺得一個人更有安全感。 因為他們不用在擔心會失去,不用擔心你突然有一天就離他而去。他們不想八卦別人的事,誰跟誰好了,誰跟誰分了,誰又傷害了誰。
  • 閱讀《在一起孤獨》: 網絡社交自我的不確定性與可能性
    前文所述自我的孤獨與獨處、積極與消極差異的維度,大多是個體自我的特性表現,其一般特徵是對於網絡技術的體驗局限在個體直覺的、意識的、身體的、情感的範圍,並且賦予經驗以第一人稱視角,使得一種經驗仿佛是我的。這樣一來,自我對於網絡技術的體驗與自我的特性相關,即與孤獨與獨處、積極與消極的特性相關。沒有個體的自我,人就無法理解自己使用網絡技術的意識。
  • 其實,享受孤獨和自由,就是在享受人生
    是孤獨讓一個人變得出眾,而不是合群。和別人在一起,我們總處於社會狀態;只有在孤獨中,我們才接近自然狀態。孤獨是自己走向自己。當我們不用被迫與他人對話,才有時間與自己對話。社交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外在價值,但孤獨卻能塑造一個人的內在價值。
  • 育兒角度解析《千與千尋》:論迷失自我的孩子,該如何找回自我
    白龍也曾經迷失在光怪陸離的世界中,但是他對千尋的愛和自身的信念讓他找回了自我。像千尋和白龍那樣在成長的時候迷失的孩子有很多,電影中有受湯婆婆過分溺愛保護的巨嬰寶寶,他從爬行到站立,學會自力更生。還有孤獨又渴望愛的無臉男,他曾因欲望的膨脹而迷失自我,直到吃下河神丸子後才吐出汙垢。
  • 孤獨指數前4的星座!水瓶座享受孤獨,摩羯座孤獨的讓人心疼!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喜歡熱鬧繁華,喜歡扎堆在人群之中,享受熱情的氛圍,但是有的人喜歡宅在家裡,享受片刻的寧靜,一個人安靜的看看書,一個人安靜的小憩一會兒,可以說這是一個人最孤獨的狀態了,但是人們對於孤獨還分了等級,那麼我們來看看究竟是哪些星座孤獨指數最高!
  • 人生有6件事:2件事不能等,2件事不能怕,2件事不能選
    孔子曾經說「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30歲,需要有安身立命的本事,不管是事業還是婚姻,都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易經也曾說「見龍在田」,如果說20歲我們學習專業知識是打基礎的話,正好和「潛龍勿用」很相似,而到了30歲,就應該利用以前學習到的知識去開創出一片天地。
  • 你是喜歡孤獨的人嗎?當享受孤獨變成一種潮流
    藝術來源於生活——無論是將獨處當作自己的生活常態(如主動選擇單身,堅持不婚等),還是在和別人有聯結(如交朋友、談戀愛、結婚)的情況下依舊珍視自己的獨處空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過著,或者是,嚮往著永裡大介那樣的生活。喜歡孤獨,享受獨處,擁有完全的屬於自己的空間——這即是獨處者的生活方式,也是目標與理念。
  • 真正活得明白的女人,往往是一個人「享受孤獨」
    孤獨其實是人生的常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我們一直都是孤獨的。樂於享受孤獨的人,無論世界如何繁化喧囂。他都能置身其中,自得其樂。悠然自得。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獨處的時光,享受一個人的靜謐。為什麼需要孤獨呢?
  • 《十一種孤獨》——孤獨這件事,從沒放過任何人
    ……世間悲喜有千萬種,孤獨也是。無論長相如何,經濟條件多好,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街邊乞丐,孤獨這件事,從來都不會缺席任何人的人生。今天給大家分享宿羽陽的《十一種孤獨》。那種感覺也很孤獨。網際網路、時代病,當有些現象成為常態,我們也就習慣地見怪不怪了。比如一個人也可以逛街,一個人也可以吃火鍋,一個人也可以去遊樂場……看起來很孤單的事,如果你享受這個事情本身,也許你就能暫時忘了孤單這回事。
  • 50歲以後,學會哄自己開心!
    人活在這個喧囂複雜的世上,艱難困苦、煩事爛事少不了,若要計較要煩惱,生活會過得很窩囊,很苦澀,很艱辛。人啊,有時候得認命,努力了,付出了,就好,該有的自然會有,不該有的不必強求,懂得生活的真諦是平安健康、開心快樂,很重要!
  • 30歲女人不焦慮:《哈利波特》女主艾瑪·沃特森「享受自我戀愛」
    02關於30歲其實,無論是出於哪類人的「偏見」,我們也不必對他們產生太多反感,正如我們也無需過度焦慮一樣。對於長輩,他們的核心思想還是「希望我們幸福」,所以才會焦慮「女大未婚」這件事。本科畢業23歲、研究生畢業26歲,更加優秀的姑娘可能會選擇走上學術之路,博士、博士後一路走來,可能到開始考慮人生大事的時候已經差不多30歲了。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一方面專心專注於學業事業,另一方面可能就會有所虧欠。我們在豐富頭腦、增長閱歷的同時,若能遇到合適的伴侶攜手一生,那便是幸事。但是,我們也應明白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幸運,按部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