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幅畫,拍賣了3.7億天價,那麼為什麼這幅畫這麼值錢,且聽我慢慢道來。
王蒙之所以畫作這麼好,是由於他的身世、時代環境、藝術圈等因素。他棄官歸隱,追求精神還鄉、自尊自為的出世耕讀生活與人格化的繪畫藝術創作,激發出他在山水畫變法上的靈氣和創造力。
王蒙之所以能夠創造獨具一格的書齋山水畫,是由於他的身世、時代環境、藝術圈等因素,引發他棄官歸隱,追求精神還鄉、自尊自為的出世耕讀生活與人格化的繪畫藝術創作,從而激發出他在山水畫變法上的靈氣和創造力。
王蒙隱居山林而成長為山水名家與他的趙氏血統、家學影響有關。「國朝名畫第一」的趙孟(諡文敏)為王蒙的外祖父,趙雍(字仲穆)為其舅舅,趙麟(字彥徵)為其表弟;另外還有外祖母管仲姬、舅舅趙奕等人,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出身在這樣一個「一門三代七畫家」名滿四海的書畫世家,其天資稟賦和後天家學環境的薰染自然不同尋常,他的好友倪瓚《寄王叔明》詩中所贊的「允爾英才最,居然外祖風。」
中國山水畫發展到元代,已經從宋代畫家注重客觀外像、淡化無我的狀態,轉為注重畫意書法性的自我表達,從此文人畫名家輩出,其中「子久得其閒靜,倪迂得其超逸,王蒙得其神氣,梅道人得其精彩」,史稱「元四家」。王蒙更是以繁線密點展現「脫化無垠,元氣磅礴」的氣象而著稱於世,因此,王世貞在分析山水畫的四個重要階段時,將他與黃公望作為畫史的最後拐點,可見王蒙在山水畫史上的重要地位。
王蒙的藝術風格可分為三個時期——「草堂山水」時期、「書齋山水」時期和「隱居山水」時期。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既各有特點,又緊密聯繫。在「草堂山水」時期,王蒙的獨特風格尚未形成,擬古的痕跡明顯。所繪多為湖石平林、草堂庭園景色。畫面散發出一種世俗生活之明快、恬靜的氣息。在「書齋山水」時期,其繁線密點的個性已經形成,圖畫被賦予了人格化的意義——「長松高嶺夾一茅屋在其中」的寓意化圖式開始出現。圖畫表現的內容從園林平遠之景轉向了高山密林,開始探求高遠空間的表現。畫面意境趨向清幽寧靜,脫離了塵俗的氣息。此時的他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隱居山水」時期是他的藝術高峰期。在這一時期,畫家的藝術個性特徵最為鮮明——「層巔拳律摩蒼穹,咫尺可論千萬重」。畫面景繁筆繁,而意境空幽,幾近於隔絕塵世,這正是畫家晚年的隱逸人格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王蒙為日章所畫的《具區林屋圖》,這是一幅以實景為創作素材的山水畫作品,整幅畫的構圖相當飽滿,畫作中除了左下角的一小潭池水之外,其他的地方都被奇山異水、花草樹木所覆蓋住了,空白幾乎不存在於此,但是卻沒有給人帶來一種擁擠繁悶之感,反而給人一種清新有序的感覺。在這幅畫中,王蒙採用的是一種上實下緊的滿塞型的構圖手法,所描繪的物象的位置是緊湊的,但是在筆墨的運用過程中卻遵循了客觀事物的起伏排列規律,整體工細緊湊而又不乏韻致和秩序,在密實中可見清晰。尤其是到了晚年,其畫作更是構圖飽滿,且王蒙常常藉助一條小溪或是一條山間小路或是畫中某個人物的活動來打破畫面的呆板僵滯,從而達到一種密而不塞、滿而不悶的藝術效果。總而言之,無論是在古代繪畫史還是現代繪畫史上,王蒙的這種特殊構圖技法都是極為罕見的,畫家一方面故意製造出了密和滿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巧妙地解決了這種塞和悶的弊病所在,此可謂是王蒙山水畫構圖的最獨特之處了。
要說他最貴的畫,應該是《稚川移居圖》了,這幅畫最終以3.5億元成交。就古書畫而言,僅次於北宋黃庭堅書法《砥柱銘》,位居第二,時為6月初。
這幅畫畫的什麼呢,實際上和就是一個老頭,牽著牛,牛上有自己的老婆孩子。有人說這與啥稀奇的,咋這麼貴?實際上這個人就是葛洪,這幅畫表現是一個道教故事。
很多人只看到畫中人物,甚至有網友說這個人畫的好醜,怎麼還能賣出這麼貴的價格?其實跟一個細節有關。
中國著名美學史論家王伯敏說:錢杜總結王蒙用筆有兩種方法,一是為世所傳的解索皴,另一是「淡墨勾石骨,純以焦墨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鬱然深秀」。其實這兩種方法,常在一幅作品中並用。而他所畫《葛稚川移居圖》,就有這兩種畫法兼用之妙。因此在藝術上價值很大!而山水畫,顧名思義,主題是山水,人物好壞自然不重要了!
總之,王蒙作為「元四家」之一,是中國山水畫的集大成者,他的山水畫在繼承了宋代山水畫傳統的同時,又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尤其受到趙孟等的影響,還受到當時社會大環境的感染,讓我們看到了其在不同人生階段創作出的風格流變、轉換的山水畫作品。
王蒙中期山水畫中呈現出由下往上的山頭,具有扭曲的動勢,以一條龍脈的主軸線,將整座複雜變化的動勢統一成有機的結構。王蒙晚期山水畫則沿用中期龍脈的表現特色,但結構與動勢逐漸化整為零,出現了空間消退的現象,並採用平遠、自然的橫式布局,動勢減弱,用色豐富。
王蒙自由用筆,無拘無束,深刻影響了許多後世的畫家。王蒙中晚期繪畫風格的傳承與演進,呈現出不同的藝術審美特質,值得我們品味、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