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權威發布
黑痣,醫學上稱為黑素痣,每個人都會有,再英俊的小夥子,再美麗可人的姑娘也不例外。
痣的形態、大小、顏色、多少均很不一致。小者如針尖或芝麻、大者如指甲,甚至更大;形態也是千奇百怪。但顏色多半是深褐色或黑褐色,極少呈藍色者。有的表面可帶有毛髮,大部分不高出皮膚表面,但也有少數可高出皮膚表面,甚至呈小丘疹狀或小斑片狀。
部位主要是皮膚和黏膜,分布可謂無處不及,更有甚者,在人類的腸黏膜上也有「痣」,只是我們難以看到罷了。
從在母親腹中的胎兒,到耄髦老人,都有可能長痣,人的一生中真不好說啥時就長出痣來。
事實上,在皮膚科門診要求祛痣的人,多數是在短期內出現很多痣,或者發現某個痣在短期內突然變得有點詭異,比如突然增大,或者顏色發生變化而前來就診。
從醫學上講,痣屬於良性腫瘤,一般不會發生惡變,但有極少部分的黑痣會轉變為惡性腫瘤,簡稱為惡黑,為皮膚惡性腫瘤中最「惡」的一種。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方勇分享了一個真實的病例,患者從發病到去世,前後不到兩個月。
這是該院骨科接診的一名不到40歲的男性,經穿刺活檢,確診是惡性黑色素瘤骨轉移。參與多學科會診的方勇和同事們,在患者身上仔細尋找可能惡變的「痣」。
最後在患者右足底發現了一顆顏色很淡的痣。一眼看去,這顆淡黑色的痣像斑一樣,不大,也沒突起。經詢問病史,患者介紹自己腳底從小就有一顆黑痣,但因為不痛不癢,從來沒有關注過,更沒有想到進行治療。
「當我們看到那顆像斑一樣淡的痣,就明白這就是原發灶,就是這顆痣引起全身轉移並擴散。」方勇介紹,這個患者會診時全身骨轉移,伴中、重度疼痛。經過鎮痛治療,疼痛才初步控制。
但沒過多久,患者很快就去世了。
對照以下25種黑痣照片!
你是否也有類似情況?
我們通常認為痣若經常受到擠壓、摩擦和不恰當的治療,會有變成惡黑的可能,但是一直以來,這種認識受到質疑,原因是可能這個所謂的「痣」本來就是「惡黑」,只是當初我們一直誤以為是「痣」,待這個「痣」從當初的「靜止狀態」變得極其活躍後,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個「惡黑」。
即使非常發達的當今醫學,也沒完全肯定「惡黑」是自「痣」發展而來,其中千絲萬縷的聯繫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值得欣慰的是,「惡黑」在我們黃種人中是極其少見,而在淺色人,尤其是白種人中則非常常見,我們大可不必為痣煩惱。但是生活中,出於美觀考慮,許多人對痣耿耿於懷,存有「全殲之而後快」之感,加上對「痣」存有「惡變」等不時之疑慮,皮膚科醫生常常被許多要求「祛痣」人士包圍,被問詢。
那麼如何決斷「痣」的存留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皮膚科主任程浩曾經分析了網友的100多顆黑痣,整理出25張建議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的痣的照片,大家可以對著照片比較下。
【1】
9歲男孩,腳底板有一顆大黑痣。出生時就有,隨著年齡增大越來越大,而且邊緣不規則,顏色深淺不一致。
醫生建議:比較大,建議來皮膚鏡檢查一下吧!
【2】
女,77歲,後背右下方,1×2釐米左右。
醫生建議:這顆形狀不太好,儘早來醫院檢查為好。
【3】
女,70歲,左胸上部深色突出,形狀不規則,最大直徑0.5釐米。不知什麼時候長出來的,知道已有幾年,今年好像比去年略大了。
醫生建議:建議儘早來醫院檢查一下哦!
【4】
男,39歲,痣在手臂上端內測,從出生就有。
醫生建議:形狀比較怪,來醫院檢查一下為好。
【5】
女,50歲,後背右肩下,前幾天癢,抓破結痂了。
醫生建議:有炎症的痣,還是來醫院檢查一下比較穩妥。
【6】
男,37歲,右胳膊臂彎處有一顆大約5毫米的凸起黑痣。
醫生建議:形態比較特別,來醫院檢查吧!
【7】
醫生建議:表面毛糙,來醫院檢查一下吧!
【8】
女,左耳廓附近,黃豆大小,偶爾會癢,已經很多年了。
醫生建議:色素不太均勻,檢查一下為好。
【9】
女,41歲,痣長在左肩鎖骨上方。正常情況下微高於皮膚,捏起來看直徑大約4~5毫米,摸起來有一個包塊。這幾年大了一點。表面有個小口子,以前看到裡面有黑色東西,用手擠過,有東西出來。
醫生建議:不一定是痣,建議來醫院檢查一下。
【10】
女,9歲,右腳趾頭一顆不規則形狀的痣。
醫生建議:形態不規則,建議來醫院檢查。
【11】
女,56歲,痣在背部內衣扣位置,有大半年時間,大概2毫米,有點凸出,有點癢。
醫生建議:表面疣狀,不一定是痣,還是來醫院檢查一下為好。
【12】
3歲幼兒,背部心形胎記,有毛,隨著長身體也在長大。
醫生建議:毛痣,最好還是切除。
【13】
女,50歲,黑痣在腳底板黃豆般大小,手摸略有觸感,表面光滑,無痛感,比之前稍有增大。
醫生建議:建議切除病理。
【14】
男,49歲,右腿膝蓋後方,直徑1釐米。
醫生建議:形狀顏色不均勻,建議切除。
【15】
18歲,痣出生就有,隨著年紀增長大起來。
醫生建議:形狀不太規整,建議來醫院檢查更保險。
【16】
男,38歲,痣長在腳踝上,現在有5毫米左右,有越來越大的感覺,有時癢。
醫生建議:經常癢的話,還是來醫院檢查一下吧。
【17】
女,37歲,左腳腳背六七年前長了一顆痣,短時間內長大比較快,然後就沒再長了。凸起,顏色黑藍色,不痛不癢。
醫生建議:建議做皮膚鏡檢查。
【18】
男,40歲,眉尾邊上3毫米左右。
醫生建議:不一定是痣,建議來醫院做皮膚鏡檢查。
【19】
50歲,女,位於左側乳房下面,胸罩下邊緣的位置,直徑7毫米左右,棕色,顏色不均勻。
醫生建議:形態不規則,建議進行皮膚鏡檢查。
【20】
女,36歲,左邊肩頸處,出生時一小點黑,隨著年齡增長痣也大了。有十幾年大小出入不大,因為長在後面也不太看得到。
醫生建議:這顆痣有點大,建議來醫院檢查一下更放心。
【21】
女,4周歲,腳後跟後天長出一顆痣。增大得較快,直徑約4毫米。
醫生建議:長得快,建議儘早切除。
【22】
63歲,女,腳側4毫米左右。
醫生建議:不規則,建議切除病理。
【23】
22歲,女,左腿部。
醫生建議:形狀不規則,建議來醫院檢查一下。
【24】
24歲,女,痣位於右膝蓋靠腿內側。黑色凸起,直徑約5毫米,黑色點不在中心位置。已有很多年,但今年因為穿緊身褲多,摩擦後瘙癢,被自己抓紅腫破潰流水了。
醫生建議:有炎症的痣,還是來醫院檢查一下更好。
【25】
45,女,腳底黑色痣,1釐米大小,表面平整光滑。
醫生建議:邊界不夠清晰,建議來醫院進行皮膚鏡檢查。
對於如何處理痣的問題,請謹記:黑痣人人有,處理要慎重!
一般對不高出皮膚表面,單個的小點狀痣,如無感覺,可以不必理會它,但如果短期內增大,如原來不高出皮膚表面,突然數日內高出皮膚表面,或在半個月內黑痣的直徑增長一倍,或是顏色突然加深等,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處理。
可以採用外科手術切除,最好不要用電燒或化學腐蝕劑等方法處理,因為這樣反而會刺激它,促使其發生惡變,更不應該用針去挑痣。
我們主張採用手術切除法,這樣切下來的黑痣可以進行化驗檢查,以確定其是否有惡變的傾向。尤其是對於較孤立的、較大的、高出皮膚表面的黑痣,唯一的處理辦法就是手術切除並進行化驗,這點很重要!
目前越來越多的皮膚科專業人士傾向於採用手術切除的辦法來祛除痣,尤其是對於直徑在7mm以上的痣,要麼不祛除,否則必須用手術完整切除,而且切下來的痣還必須送病理化驗,明確痣的活動度,排除惡性痣的可能。
而雷射祛痣,即使是當今廣泛使用的超脈衝二氧化碳雷射祛痣,也沒有達到業界人士廣泛共識,尤其對可疑的痣,如果採用雷射治療後,沒法進行病理化驗,也就不能確定是痣或者是惡性黑素瘤,因此在沒有確實把握排除惡性痣的可能的時候,最好別用雷射祛除。而其他方法,如化學剝脫和用針挑的方法,絕不能嘗試!
很多人根本不去醫院,在美容院就把痣取了,至於採用何種辦法,很多當事人都沒法說清楚,往往這些人在把痣取了後,會留下疤痕或色素斑等。更為奇葩的是,在一些大商場還有專門祛痣的「門店」,擺滿了各色所謂藥液,專門給你祛痣!這樣的門店你還是不要進去了!
很多人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小小的「痣」,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帶來大大的問題。事實上,對於痣的何去何從,就連最有經驗的皮膚科大夫都覺得很難把握。
關於痣,還有一點容易被我們多數人忽視:其實人們對痣,尤其是面部痣,存在一種審美認同,大家都有痣,只要是你的痣不是太誇張,從審美角度看,大家都不會太在意,甚至有的痣存在一種「恰到好處」的點綴作用,對你的容貌有很大的貢獻。
1. 痣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特定的印記。
2. 痣可以千奇百怪,可大可小,與惡性黑素瘤有截然不同。
3. 痣的處理需要慎重,不主張採用化學或腐蝕性藥物處理痣。
來源:健康時報、人衛健康
太原廣播電視臺健康時間整理編輯
聲明:「健康時間」微信公眾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351-5676038,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