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湯與附子理中湯對比

2021-03-04 閏姥識慧

第8節  四逆湯與附子理中湯對比

 

那麼,我們現在要來看一個方劑的對比,因為在處理霍亂的時候,必須要了解這個東西,就是四逆湯跟附子理中湯相比啊,你想想看,四逆湯裡面有甘草、乾薑、附子,桂林本還有人參對不對,那理中湯裡面有甘草有乾薑有附子有人參,還加一個白朮對不對。

 

所以,四逆湯跟附子理中湯以藥味的差別來講,是差一味白朮,那現在那些廣告啊,什麼潤喉糖不是都在說「加一味更好」嗎?那所以啊,歷代的醫家就會說,誒,當我們有附子理中湯的時候啊,為什麼還要用四逆湯,對不對?就會有這個想法出現了。

 

那這個地方哦,但是我們在看那個少陰病的時候,甚至看到《太陰篇》的時候,我們都沒有見過附子理中湯,但是常常見到四逆湯,對不對,那在那麼危險的現象,為什麼不來一個加一味更好啊?

 

這個地方是怎麼說呢,就是在感冒的陰證的這個狀況之中啊,比如說下利清谷好了,下利清谷你用四逆湯去救,救得回來,你用附子理中湯去救下利清谷啊,誒,吃起來還特沒味,沒滋味,怎麼講呢?

 

就是白朮這味藥很妙,它會把很多好東西都留在中焦,就是白朮好像是那個保衛帶脈這個區塊的,就是比如說像完帶湯對不對,這個人中焦抓不住營養啊,所以掉下去變成白帶了啊,我們吃白朮保衛中焦,所以這個營養都留在中焦不要滴下去變白帶是不是。

 

那相對的完帶湯的白朮有這個效果,你這個四逆湯你下利清谷的時候,你就是需要這個附子去暖腎對不對,那有了白朮倒給你暖脾,它就把好東西都留在脾,它就不讓它去腎,所以白朮本身對太陰是有高度的偏心的藥性的。

 

所以呢,我們要講其他的一些用藥路數的話,你看看真武湯是這樣子啊,白朮多了反而吃上火啊,白朮少一點不上火了,對不對,那那個附子的熱,白朮一多就卡在這個中焦給你上火。那當然我們後面講的附子湯,那本身是要暖帶脈的那另外算,那不管,對不對?

 

可是以中焦來講,多一味白朮就會讓這個藥下不到下焦中。那這個是在經方的世界的白朮的一個面向。所以我們說在下利清谷的時候你用,要用就用四逆湯,你不要用附子理中湯,不要以為多一味更好哦,這會擋到的。

 

那包括桂附理中湯那個桂也是一樣啊,白朮一多連桂的效果都不強了,就是,應該說不入命門去了啦,就是又攔在中焦了。所以,這是我們在用經方的藥的時候,會體驗到的一種藥與藥之間的那個互相劃出某一種限定條件的現象。

 

而臨床上面說治下利清谷啊,多一味的附子理中不如四逆湯,但是我們要反過來說另外一件事了,就是霍亂吐瀉,就是一個人又吐又拉對不對,那霍亂病我們說是寒化的,這個人吐拉之後會越來越冷越來越冷,對不對,那麼,霍亂吐瀉的病人手腳冰冷的時候是四逆湯有效還是附子理中湯有效?是附子理中湯有效。

 

也就是在傷寒病的時候,無論是下利清谷,無論是手足厥逆都是四逆湯有效,可是在霍亂的時候是附子理中湯有效,也就是霍亂本身是關係到這個腸膜本身在倒吸水的這個問題。那要止這個腸膜倒抽水的問題你必須要用白朮,其他的藥也幫不到太多的忙。

 

所以,整個的主證框架我們在學到霍亂的時候就必須跟傷寒做一個對比,就是在傷寒這個這個證四逆湯有效,霍亂這個這個證是附子理中湯有效。所以,這樣的話我們還是要比較仔細來處理這個議題。

 

所以我們說,又吐又拉的人如果是四肢冰冷的,那就是反而是附子理中湯有效,那平常這個感冒陰證的那個手腳冰冷的話,那附子理中湯沒有大效,四逆湯有效哦,這個藥物限定的問題我們了解一下。

相關焦點

  • 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湯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附子理中湯【藥方名稱】附子理中湯【處方】大附子(炮,去皮、臍)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等分【製法】上藥銼散。【功能主治】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下焦虛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嘔逆洩瀉。
  • 治沉寒痼冷的附子理中湯的解讀與應用
    附子理中湯:人參、炒白朮、乾薑、炙甘草、炮附片。功能主治:溫中散寒,溫補脾腎。
  • 四逆湯類方及附子類方
    四逆湯類方及附子類方一、四逆湯及其類方1、四逆湯《傷寒論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四逆湯方: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 經方說明書·茯苓四逆湯
    以上選自朱木通《中醫臨床二十五年》   茯苓四逆湯是很常用的方子。四逆湯加茯苓、人參。原文中附子用的是生附子。這是寒邪很重的時候才用。人參可以安五臟。茯苓降逆。古時候茯苓和茯神是不分的。這裡和人參共同起到安五臟的作用。因為病人寒到煩躁,已經很危險了。
  • 通脈四逆湯方
    第4節  通脈四逆湯方 【11.90】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乾薑附子湯
    乾薑附子湯  【來源】《傷寒論》。
  • 經方應用之四逆湯醫案
    組成 四逆湯方 炙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 臨證要點 主症:四肢厥逆,身跪惡寒,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脈微細,但欲寐。 病機:腎陽虛衰,陰寒內盛。 治法:溫腎回陽。方用四逆湯。
  • 《傷寒懸解》少陰髒病——豬膚湯、四逆湯、吳茱萸湯
    1 少陰病,髒寒則下利,亡陽火逆則咽痛,肺氣不降則胸滿,火逆離根則心煩。豬膚湯,豬膚、白蜜,清金而止痛,潤燥而除煩,白粉收洩利而澀滑溏也。2 豬膚即為豬皮,白粉即為鉛粉,豬膚清上潤燥助肺胃收斂,白粉止陷斷利助肝脾升發。升降復常則中氣復。3 對比黃連湯證,病在太陰經,則肝脾陷而腹中疼,膽胃逆而胸中有熱,胃中溼熱脹滿。
  • 小方學小方之通脈四逆湯
    組成:炙甘草(二兩) 生附子(大者一枚,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條文:《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
  • 傷寒論26:五苓散、豬苓湯、四逆湯、瀉心湯、大陷胸丸、大陷胸湯、十棗湯.
    (6)用四逆湯、附子理中湯、吳茱萸湯等熱藥。結胸:條辨一四三: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沒有陽證,不能解表;沒有往來寒熱(少陽),不能用小柴胡;其人反靜,也不是燥熱的陽明證,不能攻下。攻下的藥為寒涼的藥,大黃、芒硝。
  • 理中湯
    理中湯(亦名人參湯) 黨參、白朮丶炙草、乾薑 理中湯治胸痺心痞氣結在胸,胸滿脇下逆搶心。殊不知此病是由中氣不運之故乎。平人中氣左旋右轉,上焦之氣隨中氣右轉,降了下去。交於下焦,下焦之氣,又隨中氣左旋升了上來,交於上焦,氣化通調,上焦清虛(注意)。故無胸痺胸滿心痞氣結在胸等症。人身左右為陰陽升降的道路,這道路通與不通,亦是由中氣運與不運而來,中氣不運,然後協下氣逆,上搶於心。此等痞結的症候,必有寒氣凝結。
  • 婦科良方 理衝湯
    婦科良方   理衝湯歌訣理衝湯用術芪參,莪朮三稜雞內金,山藥花粉知母醋,
  • 四君子湯是什麼?四君子湯的功效與作用
    四君子湯的功效與作用:四君子湯配方是人參(去蘆)10克,白朮9克,茯苓(去皮)9克,炙甘草6克,四君子湯的功效是益氣健脾,治脾胃氣虛症
  • 方劑選萃:甘草附子湯 黃土湯
    經驗參考    甘草附子湯對關節炎的疼痛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外臺秘要》載本方治風寒溼邪氣流注關節,或風寒溼痺而表裡陽氣皆虛者。又名「深師四物附子湯」,療風溼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白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一身悉腫方。    另載《古今錄驗》附子湯,實即奉方。
  • 《「黃元御醫學全書」答疑匯總》之:藥方中的附子是生附子還是附子製片?
    有同學詢問在使用附子的時候,如何辨別藥方中的附子是生附子還是附子製片?對此我首先了解的是《長沙藥解》中附子的製法。
  • 乾薑附子湯-《傷寒論》裡最粗糙的幾個方之一
    那我們大家再來回憶一下前面這個我們要先復其陽再復其陰的甘草乾薑湯,它就是甘草跟乾薑兩味藥,讓甘草這種很緩的藥,讓乾薑的藥性慢慢的發揮,然後這個人會慢慢的變暖對不對?是這樣子。那如果你需要這個人快一點變暖的話,甘草乾薑之外你還可以加附子,就變成什麼?四逆湯。那桂林本的四逆湯是有人參的,宋本的是沒有人參的,基本上它的結構是甘草、乾薑、附子。那四逆湯在這裡為什麼不要用啊?
  • 方劑選萃:桂枝附子湯 桂枝人參湯
    以桂枝附子湯主之。    處方:桂枝15g,制附子60g(煎1小時30分鐘),生薑30g,炙甘草10g,紅棗30g。連服四劑,諸症悉減,再服四劑,基本痊癒。從此行走,勞動如常。1979年6月追防,患者談及5年前病癒以後,未再復發(《範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也有將本方發揮用於其他疾病的,如《扁鵲新書》載本方治暑天中溼頭痛,發熱,惡寒,遍身疼痛,汗出。
  • 經典名方「甘草附子湯」
    至九月四日服此湯一劑,通身流汗,即從來所患悉愈。《謝映廬醫案》高漢章、得風溼病,遍身骨節疼痛,手不可觸近,近之則痛甚,微汗自出,小水不利。當時初夏,自漢返舟求治,見其身面手足俱有微腫,且天氣頗熱,尚重裘不脫,脈象頗大,而氣不相續。其戚友滿座,問是何症?予曰:此風溼為病。渠曰:凡驅風利溼之藥,服之多矣,不惟無益,而反增重。
  • 仲景教你用「附子」
    《傷寒雜病論》以附子或烏頭所組成的方劑,有四逆湯、烏頭赤石脂丸等30餘方,因其配伍不同,而作用隨之各殊。茲擇其常用者,分別探討於下。
  • 傷寒論36:甘草附子湯、白虎湯、炙甘草湯、小建中湯、麻黃湯.
    條辨一九〇:風溼相搏,骨節煩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為痛風(西醫病名)之症,此方治痛風,幾無不愈。甘草附子湯方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兩,桂枝四兩。此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甘草附子湯(1)炮附子8錢,桂枝6錢,白朮3錢,分別去寒、風、溼。(2)3味藥藥性不同,用炙甘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