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藥店和醫院都提供了中藥代煎服務,而藥店和醫院為了提高煎藥的效率,往往都只熬一次裝袋了事,浪費了藥材。而在家自己熬中藥,放心又省錢。那麼,在家自己如何熬中藥?並且讓藥效發揮到最佳狀態?
一劑中藥需先將中藥泡透後進行煎煮,一劑煎兩遍,將兩次藥液混合後,分早晚飯後服用。具體步驟如下:
1. 煮藥用具:中藥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鍋或不鏽鋼鍋,忌用鐵、鋁等易腐蝕的鍋。
2. 將中藥泡透:除衝服外(衝服藥物不煎)的所有中藥在冷水或溫水中泡透(約半小時),先煎、後下的藥物單獨浸泡。
3. 先煎(無先煎可跳過此步):中藥泡透後加水至高出藥物約2cm,大火煮沸後用小火煎煮30分鐘後,再進行後續步驟。
【特別提示】黑順片需先煎1小時。
4. 第一煎:中藥泡透後加水至高出藥物約2cm,大火煮沸後用小火繼續煎煮30分鐘,將藥液濾出。
5. 後下(無後下可跳過此步):中藥泡透後在第一煎出鍋前5-10分鐘時放入。
6. 第二煎:再將藥鍋內加至高出藥物約2cm,大火煮沸後用小火繼續煎煮30分鐘,將藥液濾出。
7. 煎藥量:兒童每劑中藥煎取藥液量一般為100-150毫升,小嬰兒每劑30-50毫升;成人每劑200-300毫升。
8. 兩次煎藥藥液混合:將第一煎藥與第二煎藥混合後分為兩份早晚分服。
【特別提示】若處方中有麻黃,且劑量超過9克,則需每日分3-4次服用。
9. 衝服:藥湯服用前將相應克數的衝服中藥(多數不溶)混入藥液服用即可。
10. 服用:飯後半小時服用。若同時服用西藥,則需與中藥湯劑間隔1小時左右。
煎中藥的時間與喝法
煎藥時間應根據藥性而定,一般藥為沸後煎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大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中藥第一次煎的藥效果最好,第二次煎藥液濃度稍低些,兩次煎的藥液混在一起,早、晚兩次喝完。 這樣喝的話,第二次服藥還需要再次加熱,比較麻煩。所以,也可煎煮一次服用一次。通常一副中藥煎煮2-3次後就沒有什麼藥力,需要重新換藥。
其中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後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衝服藥」:將衝服藥調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衝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囑煎煮。
煎中藥的其它細節
用水、浸泡
煎藥用自來水即可,水量要浸過藥材表面1—3釐米。藥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煎煮中藥前,應先用冷水將中藥浸泡半小時。有的藥材吸水多,水就要多放一點,有的(如礦物藥)不怎麼吸水就少放一點,浸泡完了,看看水量是否合適,再考慮是否加水,然後煎煮。找出規律後,不浸泡直接煎煮中藥也可。
備註
1.先煎注意事項:黑順片需要先煎1小時,礦石類藥物(如石膏、龍骨、牡蠣等)需要先煎30分鐘。若同時有黑順片及其他先煎中藥時,可同時先煎1小時。
2.每劑煎煮藥量過多:若煎煮藥液量過多,可將每劑的兩煎藥液混合,用小火進行濃縮後,再分次服用。
3.飲食注意:忌食辛辣腥羶發物(羊肉、海鮮等)。